

【摘要】城市化發展、惡劣的城市環境以及當代不健康的城市生活方式來給公共健康帶來巨大危害,國務院日前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倡導高質量的全民健康服務體系,城市公園作為城市公共活動中心,是居民休閑、運動、娛樂、親近自然的綠色空間,是服務公共健康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城市公園對公共健康的有利影響,從公共健康訴求的角度出發,總結城市公園5大設計要素及要點,結合實際案例總結設計策略,為公共健康理念下的城市公園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共健康;公園;運動健身;綠色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城市公園對公共健康的影響
隨著中國城鎮化高速發展,城市居民的健康問題也伴隨嚴峻的城市問題日益嚴峻,根據相關研究,擁擠的城市空間、不干凈的空氣及水源、惡化的生態環境、巨大的生活壓力都將居民的健康置于危險高地,特別是精神健康、慢性疾病和綜合健康等方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的定義,公共健康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2021年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4.8平方米,公園綠地作為社會公共活動空間,除了具有生態、休閑、防災、防護等基本功能外,對公共健康也能起到積極引導作用,包括居民的生理健康、精神健康、社會健康三個層面:
(1)有益于居民的生理健康。大部分的城市公園綠地率控制在70%,以綠地為主的公園環境為居民營造了優美的人居環境,公園多樣化的生境系統有利于營造場地微氣候、隔離城市污染、降低噪音污染,同時吸塵制氧,促進空氣微循環抑制病毒繁衍及傳播;公園打造康養景觀,居民通過休息、觀景、冥想、呼吸芳香氣味來刺激感官,舒緩壓力,擺脫麻木疲憊的狀態,使紊亂的生理機能得到調節。
(2)有益于居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只是在自然中用感官吸收其氣氛,即可顯著減少壓力水平、改善睡眠、增加注意力和創造力,對心理疾病都有恢復作用,公園是城市中“近自然”場所,通過設置不同年齡段人群運動、游憩、休閑、交流、娛樂、康養空間,最大限度的讓居民親近、體驗自然,布局滿足不同社交及心理需求的開敞空間、私密與半私密空間,緩解居民精神壓力,改善情緒;同時公園作為自然環境與人文藝術的融合,既讓人體驗自然風光與樂趣,又有利于提升文化藝術修養,陶冶情操,科普自然教育,提升生活幸福指數。
(3)有益于提升社會健康。公園作為城市文化、社會價值體系的展示窗口,對于維護社會公共安全,提升社會凝聚力,創建文明城市具有重要意義;公園的開敞空間可作為公共防災避險的場所;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斑塊,對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為動植物提供生態棲所,構建動物遷徙廊道等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2、基于公共健康訴求的城市公園設計要素
相關理論研究與學者將影響公園健康效益的因素歸納為物質環境層面與心理行為層面,包括自然生態要素、行為活動要素及公共交往要素。基于公園設計基本要求,借助相關理論與研究,總結出公共健康理念下的城市公園設計要素主要包含以下4個方面:自然要素、活動空間、服務設施、體驗感知。
(1)自然要素。自然要素主要包括水、空氣、土壤、地形、植物等人感覺最為親切的要素。公園旨在為公眾營造優美的自然環境,生態靈動的水景觀,可以增加居民的休閑互動體驗,釋放人們親水的天性,潺潺流水聲、動物的鳴叫有助于緩解人的精神壓力;公園綠地應注重植物多樣性的營造,盡可能采取貼近自然的多層次植物群落,為動物提供棲息地與遷徙廊道,同時,不同活動空間在植物品種選擇方面應有差異化,避免選擇(或盡量少種植)有毒性、有刺、有飛絮等對人健康造成傷害及引起人們過敏的植物品種,如夾竹桃、構骨、柳樹等品種,可多種植香樟、雪松、懸鈴木、女貞、桂花等降噪植物,營造竹林細雨、曲院風荷、雨打芭蕉等經典聽覺景觀舒緩情緒,種植銀杏、臭椿、常青藤、山茶、菊花等品種殺菌及凈化空氣,紫丁香、桅子等花香宜人的植物可以放松身心。
(2)活動空間。公園活動空間包括休閑空間、運動空間及交往空間,功能布局應設置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人群特點的運動、休憩、交流及游樂空間,同時,應根據人對空間使用的不同需求,設置開敞、半開敞及私密空間,相關研究表明,半開敞空間有利于緩解精神壓力,人們不僅需要公共開敞的空間組織群體活動,公共開敞空間也是城市防災避險的重要場所,也需要在公共空間中尋求庇護與瞭望的安全感,滿足觀與被觀的心理需求,而安靜且私密性較好的空間能激發人閱讀、觀景、冥想等緩解精神壓力的活動。
(3)服務設施。公園配套服務設施的種類齊全及分布合理是人們使用公園頻率的重要前提,不同類型的設施如公共廁所、無障礙設施、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停車場、飲水槽、休憩亭廊及運動設施滿足多樣化的活動需求。服務設施設置應滿足服務半徑需求,同時應結合場地功能合理設置,如配套服務建筑應結合公共活動中心布置,休憩亭廊宜結合兒童及老年活動場地設置以滿足照料及看護需求,不同種類標識系統應起到引導、警示、宣傳教育、指示等作用,休憩空間應保證夏季林蔭及冬季日照。
(4)體驗感知。安全感、舒適感、歸屬感是公共健康的三個感知維度,提供友好安全的空間場所,舒適怡人的空間氛圍,打造具有地域文化激發共鳴的公共文化景觀。保障公共活動的安全,降低公園的風險因素,讓人們沉浸在公園舒適的氛圍中,享受寧靜健康的心理狀態。
3、公共健康理念下長托公園設計
3.1 項目概況
(1)項目基本情況
高鐵會展新城高鐵片區長托公園建設工程項目位于長沙市雨花區黎托片區。該項目西臨新花侯路,北至長托路,凈用地面積為79808㎡。場地周邊用地性質主要為居住用地、綠地、商業用地、中小學用地;周邊地塊開發較為成熟,公園利用率較高;區域周邊公共設施配套完善,交通可達性良好。(圖1)
(2)設計策略
長托公園綜合考慮周邊場地的功能需求及風貌特征,與高鐵沿線綠帶及平陽公園構成片區綠廊,以“綠色·蝶變”為設計構思,提取蝴蝶翅膀的線條元素,打造現代景觀流線空間;統籌考慮周邊沿線綠帶景觀功能設置,長托公園打造差異化功能,為全年齡段市民提供綜合服務。公園響應節約集約開發模式,采用公園綠地+功能建筑+地下停車的開發模式,打造一個集人文、社交、集會、游樂、健身于一體,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復合功能型綜合性市級公園。(圖2)
(3)分區設計
公園打造五大主題功能區塊:入口展示區、管理服務區、林蔭生態區、戶外健身游樂區和游憩休閑區。入口展示區是公園的主出入口,是公園整體形象的展示窗口。管理服務區是整個公園的功能活動核心區,利用現狀地形打造半地下空間,局部堆坡形成豐富景觀空間,室內設置相關文化活動功能以及相關功能配套,室內與室外景觀相互融合。戶外健身游樂區充分考慮周邊用地居民生活需求,設置相關體育休憩活動設施,滿足不同年齡段的使用需求。林蔭生態區是作為與高鐵沿線的生態緩沖區,打造一條綠色生態防護屏障,內置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海綿設施。游憩休閑區是為市民打造一處空間形式多樣的生態活動空間,包括藝術活動草坪、生態草階、休閑廊架和特色海綿雨水花園等。
(4)建筑設計
建筑方案以“地景”作為設計理念,結合地形,將主要體量進行半覆土,結合起伏的地形景觀引導游客到達屋面,實現消隱;彰顯湖湘文化特色,山水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地域自然景觀特征,提取山水符號作為公園建筑的立面元素。建筑色彩整體以白色為主,主要為米白色涂料、白色穿孔板,LOW-E玻璃,與公園的綠意相互映襯,彰顯長托公園的綠色與生態。
(5)植物設計
在保留現狀植被的基礎上,以“七彩花園,活力新生”為理念,運用鄉土植物,激活場地生機,塑造七彩植物景觀,營造特色鮮明的植物景觀;公園喬木綠化覆蓋率不低于70%,鄉土樹種比例不低于80%,常綠落葉數量比為7:3,種類比6:4。
3.2 公共健康理念下的公園設計策略
(1)彈性的活動空間
基于上位規劃要求,長托公園屬于節約用地系統規劃中的綠地混合利用模式應用分區,方案利用場地自然地形高差,建設半地下室、地下室等停車場,地上作為公園公共綠地使用,打造復合綠地開發模式。公園入口廣場及陽光草坪作為平時與急用相結合空間,為居民提供集會、休憩、交流活動空間的同時作為防災避險及室外抗疫站場地,為公共健康提供保障。
(2)全齡友好的服務設施
根據公園周邊綠地配套設施情況,公園定位為“全功能公園,以人為本;全年齡活動,老少共享;全生態空間,和諧共生”,充分考慮片區公共綠地配套設施的缺失,配備全年齡段活動場地,場地配置老年人康復運動場地與設施,青少年籃球、滑板、乒乓球場地及健身設施,兒童活動樂園,引導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同時充分考慮場地周邊中小學學生需求,配備公共書吧、文體活動室等。公園園路、廁所等充分考慮無障礙設計,配備母嬰室,園路采用防滑材質,照明及監控系統充分考慮居民安全舒適需求。
(3)舒適怡人的自然環境體驗
公園綜合考慮場地現狀條件,營造豐富的微地形景觀,豐富居民的感官體驗;利用南高北低的現狀高差,打造由南往北的雨水花園、植草溝、濕塘等低影響開發設施水系景觀,結合植物及景石造景,為居民提供一處親水游樂的自然場地,緩解熱島效應,調節場地微氣候;公園植物打造“七彩花園”,在保留現狀植被的基礎上,運用鄉土植物,激活場地生機,構筑林蔭休閑空間,塑造七彩植物景觀,植物群落采用喬灌草的層次結構,品種選擇以鄉土植物為主,綜合考慮銀杏、白玉蘭、桅子、桂花等保健類植物品種,常青藤、菊花、石榴、月季花、山茶、臘梅等抑菌、凈化空氣等植物品種,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
結語:
文章通過文獻及相關研究分析城市公園對公共健康生理、心理、社會三個維度的影響方式及因子,梳理5個基于公共健康訴求的城市公園設計要素,并從這五方面闡述公園設計的思路與重點,結合高鐵會展新城(高鐵)片區長托公園案例,從活動空間、服務設施、自然環境等方面總結公園設計經驗及相關設計原則,為公共健康理念下的城市公園設計提供新的策略參考。
參考文獻:
[1]陳箏,孟鈺.面向公眾健康的城市公園景觀體驗及游憩行為研究[J].風景園林,2020
[2]楊健,戚智勇.公共健康視角下的城市綠色空間探索[J].中外建筑
[3]新華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2016-10-25].
作者簡介:許蕊(1989.03-),女,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風景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