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摘? 要:二十四節氣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也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在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中,筆者將二十四節氣引進小學課堂,以小學中段節氣課程教學為例,用豐厚的節氣課程內容,實際多樣的節氣活動實施方法,形成了“漫游二十四節氣”課程,該課程包括“解字源,明節氣——多形式,知節氣——品詩文,賞節氣——解習俗,傳節氣”幾個環節。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課程;方法;策略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先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時間中,總結出的包含天文、季節、氣候、物候、農事活動等方面內容的歷法,是千百年來世代相傳的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每一個中國人都有義務去傳承延續,《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將二十四節氣引入小學語文課堂勢在必行,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探索二十四節氣之秘,開闊視野、增長見識、親近自然。
一、解字源,明節氣
漢字是流傳至今并且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的文字,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蘊含這無窮的寶藏和智慧。因此,了解我國先民在造字之初對文字的解讀可以加深我們對節氣的理解,解讀的是文字,傳承的是中華的文化。
《說文》:“分,別也。從八從刀,刀已分別物也”。根據此意,春分、秋分及把春天和秋天分為兩半,處于春季和秋季的中間。“驚”,馬駭也,泛指受驚。“蟄”,藏也,表示蟲冬眠不動,驚蟄,即指冬眠的蟲蛇受驚而蘇醒出動。這樣的字源解讀節氣方式讓學生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恍然間明白節氣的含義,走進字源,也走進藏在其間的二十四節氣。
二、多形式,知節氣
解字源讓學生對節氣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要真正感受節氣之美還是要走進節氣,感知節氣。
小學中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資料搜集分析能力,所以在進行二十四節氣教學之前,讓學生開展一些前置性的學習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快速地融入到節氣學習當中來。
(一)搜
好的學習習慣是好的開始,養成了善于搜集資料的習慣會大大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達成滿意的學習效果。新課標也提出“小學生要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前搜集資料,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心中有數,由已知帶未知,達到更好地學習效果。同時,要注重對搜集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從書籍、網絡、電視、報紙等方面進行二十四節氣資料的搜集,引導學生從節氣的由來、物候、國學、生活、藝術等方面進行探知,將學生搜集的資料貫穿于教學流程中,讓學生在各環節中多多地展示自我,學生意識到資料搜集是非常有用的。
(二)匯
學生學會搜集資料,但也不能為了搜集而搜集,有的學生把搜集來的資料成頁打印或抄寫,但在交流展示的時候卻對資料非常生疏,那搜集來的資料也是“無用”的資料。所以,引導學生處理信息,進行融會貫通尤其關鍵。剛開始學習時,進行資料搜集的示范教學,在老師的指導下,慢慢的學生就可以進行題單式整理搜集。等到學生掌握了相應的方法之后,便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融匯整理資料。把二十四節氣資料繪制成思維導圖、制作節氣溫度圖、繪制月相圖、植物變化圖、節氣飛行圖、節氣闖關圖等等。
三、品詩文,賞節氣
從古至今,我國流傳著許多描寫節氣的詩歌。有直接以節氣為題的節氣古詩,如膾炙人口的《清明》,有描寫節氣花的節氣古詩,有描寫節氣天氣的節氣古詩,有描寫節氣習俗的節氣古詩……在這些詩歌中,選擇一至兩首,品讀細賞,感受節氣和詩文的魅力。
(一)讀
學習古詩,首當其沖的是讀。品讀古詩,要體現出“讀得通順----讀出節奏----讀出感情”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朗讀層次,就要以“讀”為本,學生會在詩歌的朗讀中逐漸理解、體會、想象、欣賞。朗讀詩歌,形式也是多樣的,通過自讀、抽生讀、同桌讀、男女生讀,教師范讀等多種方式在反復地誦讀中讓學生感知詩歌大意,品味節氣詩歌。
(二)品
節氣詩歌是詩人獨特的審美性格的體現,是民族文化之瑰寶,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蘊涵著博大豐滿的精神元素。節氣的詩歌,一言一語總關情。教師用多媒體等資源展示一幅又一幅詩歌圖片,抓住詩歌的意象,創設合理的情境;結合音樂,再加上老師繪聲繪色的描述,積極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置身于詩歌的情景之中;抓住詩眼,一品節氣詩歌的意境美,二品韻律美,三品情感美。讓一幅幅或美麗、或浪漫、或愁苦的詩詞畫卷慢慢地展開在學生面前。
四、解習俗,傳節氣
節氣習俗豐富多彩,筆者大致將其分為親近自然、緬懷先賢、感受人文、游戲體驗、手工藝術、飲食生活六大類。這些習俗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處處流淌,讓學生參與其中,用眼、用手、用心去感受,節氣的趣味性便感同身受,對節氣的興趣也油然而生,傳承節氣便成為水到渠成之事。
(一)說
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并不能真正達到學習效果,節氣課程的學習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須讓學生變為能動的學習者。開展節氣學習時,讓學生大膽地說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慢慢的學生會變得愿意分享、樂于分享。傳承習俗的第一步是了解每個節氣都有哪些習俗,能夠清楚完整地表達出來。可以進行小組內交流,也可以抽生說,可以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節氣習俗,也可以說說自己體驗過或看到過的節氣習俗。
(二)觀
形式單一的教學會讓學生產生倦怠之感,節氣習俗如果單靠語言描述很難完整地讓學生體會到其精彩和魅力。因此,此時利用多媒體視頻教學讓學生觀看節氣習俗,學生可以通過圖像看到習俗是怎樣開展的,通過聲音感受到節氣習俗的氛圍,將剛剛的語言描述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感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深度。
(三)演
節氣習俗源于生活,大多生動有趣有意義。把這樣的習俗搬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主動參與、親身實踐、合作探究,把節氣習俗創造性地再現出來。這樣的表演式學習不僅能加深對習俗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節氣課堂注入了活力。
立春“咬春”、吃春餅,驚蟄食香椿,孩子們個個化身小廚神,有的涼拌香椿,有的做香椿炒蛋,有的注重色香味俱全做出香椿豆腐,讓春天透過味蕾進入孩子們的生活,讓時節的味道永駐心間。
傳承節氣知識,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接班人的小學生是主力軍,小學語文課堂是主陣地。課內、課外銜接學習,讓學生帶動家長,讓家長助力學生,都成為節氣文化的探索者和傳承人,在節氣的滋養帶動下詩意地生活。
參考文獻:
[1]章振樂《節氣課程:讓傳統浸潤童心》2018.8
[2]李健《“節氣課程”建設與綜合化實施》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