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瓊
(作者系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溁灣路小學數學教師)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除了要求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從嚴治理校外培訓機構外,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也作出了明確要求,為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釋放了空間、提供了契機。在此背景下,學校的教育質量該如何提升呢?
正確的認識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前提,何為高質量的義務教育?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高分數、高升學率就是高質量,這種教育質量觀是不科學的,忽視了學生素質拓展的需求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義務教育是學生一生的奠基階段,應該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提供可能。教育部等6個部門聯合印發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為學校提供了學習指導,應發動全校教師進行研讀與學習,更新認識,樹立正確、科學的教育質量觀。
課堂教學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與“主戰場”,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兩點:
基于“真問題”進行教學設計。學生的“真問題”,即學生“自己”的問題,不是教師自以為學生會存在的問題,而是學生真正會遇到的困難與阻礙。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情的把握大多以經驗為主,很少去調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哪些真問題,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與過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這種基于經驗總結的教學,多采用問卷調查、課前小測、課前訪談、課后小測等形式去了解學生的真問題。比如,在教學的某一課程之前,我們事先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作答,再對結果進行統計,然后每種答案抽取1~2名學生進行深度訪談,分析原因,再針對這些真問題進行設計。最后,我們會發現教學過程更為流暢,教學效果也大不一樣。
基于知識結構,進行單元教學。現行的教材很多都是按照主題劃分單元與課時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基礎,又將許多同一領域的知識分散安排在不同年級。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教師嚴格按照教材呈現的課時或單元進行教學,很少從單元的角度去進行適當的整合與規劃,上一節課備一節課,學生學到的知識是零散的、破碎的。但是,不少科目如數學,自身的結構性就決定了單元、課時之間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系,我們要轉變教學方式,基于知識結構,進行單元教學。比如,學校可以每周定期組織集體備課和教研活動,以單元核心內容為線索進行梳理和分析,整體規劃與設計,加強課堂的連續性,幫助學生建構起自己的知識結構。
作業的“重質量、會創新”是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方式。“雙減”要求全面減少作業總量和時長,緩解學生課業負擔,因此對作業質量就要有更高的要求。
精心選擇或編制作業內容。教師不僅要熟悉本節課的習題,還要對本單元乃至全冊書的習題做到全面了解、通盤考慮,圍繞目標的達成選擇或編制具有鞏固性與發展性的作業。

作業分層設計。不同班級甚至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都各不相同,因此要盡量設計分層作業,這樣學生才能獲得適應于他們自身的發展。對于基礎知識點掌握不到位的學生,設計針對性的專項習題,及時突破與鞏固,讓學生學好;對于掌握得好的學生,則設計有些深度的拓展題,讓學生學飽。
創新作業形式。小論文類的作業十分值得推廣,一般小論文由學生自主選擇,字數不限。以數學為例,見聞反映型論文,是指學生把他們生活中所看到的數學問題或者閱讀的數學家故事、數學歷史等相關的內容記錄下來,并寫出自己的想法;整理型論文,是指可以梳理本課時或本單元的知識點,也可以整理預習、課堂、復習過程中不懂的問題,采用思維導圖或其他喜歡的形式呈現出來;聯想型論文,解決某個問題時,聯想到了其他問題的解決方法,也就是對“遷移”“舉一反三”類型題的聯想與思考;實踐應用型論文,學校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剛好在生活中運用到了,如人民幣、小數等均可以加以記錄。此外,還可以設計游戲類、體驗類、操作類、調查類作業等,不同形式間靈活運用。
課后服務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內容與途徑,要積極統籌課內、課外,讓課后服務成為課堂的有效銜接與補充。首先,要做好課內外的知識銜接與延伸。既要為學習困難的學生做好答疑與輔導,及時攻克知識點,又要給基礎好的學生提供延伸空間,有意識地做遷移和引導。其次,要做好素質拓展。具體如下:
自主自愿,興趣為先。自愿是指是否參加課后服務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自主體現在可選內容的多樣性和時間的彈性安排上,選擇上哪些課、上多少都由學生的興趣愛好決定。這樣,才能避免課后服務成為變相的補課。

豐富服務內容,加強課程建設。要開齊開足課程,能夠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天分、個性,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如將千陽剪紙、民間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校本課程,成立書法、繪畫、剪紙、舞蹈等學生社團。
小班“精品化”。為了保證素質拓展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無論是課業輔導還是社團服務,每班最好不超過20人。這樣,教師能更好地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效果,及時反饋、糾正和延伸,學生有足夠的存在感和參與感,能學到“真功夫”。
挖掘潛力,引入資源。“雙減”后,課后服務也會隨之展開。學校一方面要挖掘自身潛力,發揮校內教師的才藝,定期地派老師參與特長培訓。另一方面要引入社會資源,如引入專家學者、公安干警、各行各業的家長開展專題講座;發掘地方民間機構和藝人等走進校園進行教學,為學校素質拓展提供源頭活水。
教育質量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魂之所在,當下學校應抓住“雙減”這個契機,利用其釋放的空間,提高教育質量,從根源上減少學生到校外機構開小灶的需求,讓學生踏踏實實“坐著”也能學好、學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