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臻
(作者系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小學校長(集團校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經過6年多的實踐,長沙市雨花區泰禹小學的禹點陶藝課程較好地實現了最初的課程育人目標,并正以其獨特的生命力,逐漸輻射學校的方方面面,融入師生生命之中。
從2014年開設課程起,我們始終堅持面向全體,建立了“一個不少”的美育育人機制。6年來,共有 9 屆學生4 800人參與了陶藝課程的學習。2016~2019年,100多件學生優秀作品送至蘇州周莊、長沙師范學院和湖南省美術出版社參賽或做主題展覽。
經過幾年的陶藝文化熏陶、陶藝技能的訓練與提升、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引導,促使學生學習陶藝從“要他學”轉化為“他要學”。學生從期待陶藝課程的開設到可以開始陶藝創作實踐;從稚拙簡單的捏塑到成熟完整的形體塑造。從泥巴到作品,學生通過感受創作的整個過程,體驗到陶藝課程的樂趣。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接觸陶藝,到六年級能夠獨立動手完成一件不錯的作品。從3年的對照驗證研究中發現,學生的作品體量越來越飽滿,塑造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創作技法也更加豐富,作品更趨于成熟。
有學生在日記上這樣寫道:“陶藝教室是我們創作的‘工作室’,那一張張桌子就是我們展示作品的舞臺。我愛陶藝課,我愛這個讓我們自由創作的空間。”不少學生經過4年的陶藝學習,在陶藝制作上有了較明顯的進步,能獨立完成對一件藝術作品的創作。
最重要的是,孩子從學習陶藝開始便喜歡上了陶藝。不僅在學校陶藝課堂上能發揮自己想象獨立完成作品,在外面游玩看到有陶吧等場所,也會要求家長陪伴去制作陶藝作品。可以說,學校的陶藝教學在孩子心中扎下了根。不僅讓學生了解中國陶瓷、長沙銅官窯等陶藝特色文化,還知曉了陶藝歷史,體驗了本土陶藝制作方法。
學校堅持研訓一體,重基礎、重實操、重交流,不斷完善“一體生長”的教師成長機制。教師總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先動手捏塑,找尋適合學生的創作技法,從孩子們的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再整合資源教學。教師的集體教研以陶藝基礎技法為主,遇到問題及時進行分析和解決。課后整理燒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實操環節,每個月教師們都會固定時間進行后期處理、上釉、燒窯。這種源源不斷的專業成長內驅力,帶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美術教師鄧亞萌說:“開設陶藝課,不是有點子和創意就行的,更要有扎扎實實的付出。一堂陶藝課的不容易,只有上過陶藝課的人才知道,從課前準備到上課再到課后的上釉整理燒制,一點都馬虎不得。”美術教師楊茂琳也坦言:“第一次走進三年級的陶藝課堂,當時也是在摸索的過程,內心忐忑……我很感動,自己和禹娃們一起成長,從不會到熟練地做出一件件精美的陶藝作品。整個制作過程,也給我帶來很多生活的靈感和驚喜。”
隨著對課題的深入研究,教師們發表了多篇論文、案例,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8個,省級獎項11個,市級獎項11個,區級獎項20個,可謂碩果累累,皆是學校教師成長的見證。
1901年,蔡元培先生《哲學總論》中提出“美育”,并進行論述。他說:“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的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美育能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不僅能塑造人的基本素養,更能培養一個人的品位格調和精神氣質。
學校課程發展愿景最開始只是一個想法,一旦發展成感召一群人的目標時,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學校發展的“引擎”。陶藝課程成為了學校“一校一品”的突破口,并逐步形成“一校多品”的美育發展新局面。“禹點陶藝”帶動了學校禹點國畫、禹墨書法、禹藝奧爾夫、禹藝班級演唱、禹藝管弦樂、禹言吟誦、禹言話劇等美育課程的蓬勃開展。新年音樂會、新年朗誦會、校園藝術節、話劇節、班級合唱會、班級演奏會等,成為孩子們飛揚童心、張揚個性、展示藝術素養的大舞臺。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登泰山小天下,行禹路美天下。教育是一場美好的追尋。堅守教育的本真,喚醒和呵護每一個生命,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價值所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去掉華麗的外表,堅持從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意義出發,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
以愛育愛,愛潤童心;樂學善學,慧生我心;愛美尚美,美在吾心。泰禹小學的教師們和孩子們一起向天地敞開,親近傳統技藝與文化經典。愿“為學生立心、為學校立魂、為民族立根”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讓“學生的生命成長指向家國、民族、世界、未來”成為師生共同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