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琦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人民醫院退休護士)
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士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加,其中不乏青少年。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兒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實施方案》,明確工作思路,防控目標和部分重點任務。超重、肥胖已成為影響我國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肥胖會增加患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影響消化系統的功能,增加糖尿病、痛風等的發生,并有可能造成關節軟組織損傷、心理障礙等多重影響。
同時,超重或肥胖會增加至少13種癌癥的發病風險,包括食管腺癌、結直腸癌、絕經后乳腺癌、子宮內膜癌、腎癌、肝癌、胃癌、膽囊癌、胰腺癌、甲狀腺癌、卵巢癌、腦膜瘤,以及多發性骨髓瘤。

隨著BMI指數(體重指數)的升高,肥胖伴隨著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高脂血癥、膽囊疾病、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的相對風險較高,患冠心病、高血壓、骨關節炎、痛風、腰背痛、多囊卵巢綜合征、生育能力受損、癌癥、生殖激素異常的相對風險也高于常人。
小學生冬冬在班里是個名副其實的小胖墩,小時候大家都覺得他胖乎乎的,很可愛,家長也沒有在意。冬冬的嘴巴幾乎每天都沒停過,家里各種零食沒斷過,吃飯時不喜歡吃蔬菜,各種肉類是他的最愛,并且特別喜歡吃快餐、喝飲料。放假時,他喜歡待在家里看電視、玩電腦游戲,稍一活動便氣喘吁吁,上體育課成了他的一大難題。8歲時,冬冬的體重已經達到了80公斤。
今年3月,媽媽發現冬冬的胃口越來越大,老是嚷嚷著餓,飲料也是一瓶接一瓶地喝,但看上去反而比以前瘦了,精神狀態也大不如從前,總是很困乏。這下可把家人急壞了,趕緊帶他去醫院檢查。醫生根據冬冬的癥狀為他做了相關檢查,確診冬冬患上了2型糖尿病。聽到這個結果,冬冬的媽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孩子這么小,怎么會得上這種病?

現在像冬冬這樣的“小胖墩”越來越多。生活條件好了,由于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造成的肥胖,導致一些孩子小小年紀便患上了糖尿病、高尿酸血癥等慢性病,為孩子的成長發育埋下了健康隱患。只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控制體重,才能規避此類健康風險。
腰粗肚子大的人患癌風險高。肥胖分為皮下脂肪肥胖和內臟型肥胖。其中,內臟型肥胖就是腹型肥胖,是指脂肪在腹部堆積導致腰圍增加。腹型肥胖的人主要表現為四肢修長,但是腰部過粗,是典型的蘋果形身材。腹型肥胖不僅會造成身材臃腫,更重要的是腹型肥胖的人易患高血壓、心血管病,還容易造成女性雌激素分泌增加,導致內分泌紊亂,有可能影響受孕。
減肥也要遵循科學原則。首先是調整膳食結構,要做到:食物多樣、谷物為主;控制食物總量,包括蔬菜、水果和薯類;常吃豆類及其制品;經常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其次,堅持適量運動。養成因時因地運動的習慣,選擇自己能堅持并喜歡的運動方式。每周運動不少于5次,每次持續時間應超過30分鐘,且最好不超過1小時。注意循序漸進、適量運動。最后,日常規律作息很重要。規律作息可以讓身體避免無謂的應激狀態,所有的代謝過程也能比較順暢。
預防兒童青少年肥胖應限制總能量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要限量。烹調方式盡量采取蒸、煮、燉、涼拌等少油、少鹽的方法,炒菜少放油,少吃甜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及粗糧,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限制食鹽和高嘌呤食物。
另外,人體每日需要消耗的能量多數來自于碳水化合物,長期不吃主食會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易令人感到乏力疲憊、情緒低落,造成低血糖等。后期體重也可能會出現反彈,得不償失。因此,應避免陷入不吃主食減肥的誤區。

兒童青少年由營養師為他們制定個性化減重方案,通過專業營養師一對一指導和健康宣教,從飲食、運動、行為等方面干預,不僅能幫助兒童青少年減輕體重,也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做到吃動平衡。以受益終身,減少慢性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