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東,張笑予
(1.西安外國語大學 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2.寶雞文理學院 音樂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大變局”形勢之下,重新審視中國高等教育的地位與作用,就有了“四個凸顯”的說法,即高等教育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改革開放的趨勢更加凸顯,支撐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力度更加凸顯,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更加凸顯。[1]與“四個凸顯”相似,就是高等教育“四個變了”,即“地位作用變了、發展階段變了、結構類型變了、坐標格局變了”。[2]那么,在新的歷史方位坐標上,作為高等教育主體的大學應如何建設,尤其是數量占主體地位的地方高校應如何發展?這是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亟待回答的現實問題。在高等教育剛剛進入普及化階段的今天,能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全面思考并系統回答地方院校發展問題的研究成果還極為少見。2020年11月,寶雞文理學院楊科正教授的學術著作《地方高校發展論——普及化時代地方高校發展的使命與踐行》(以下簡稱《地方高校發展論》)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此作在一定程度上及時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空白。
《地方高校發展論》以普及化時代的地方高校的使命為邏輯起點,對普及化時代地方高校面臨的形勢任務、辦學理念、發展戰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建設、開放辦學、治理體系、終身教育、西部高校發展等10個專題,進行了深入、系統、全面的論述。誠如別敦榮教授在序中所言,本書“見解獨到,閃光點頗多,具有‘體系嚴整、實踐導向、理性探究’等鮮明特點,是相關主題研究的一部上乘之作”。
一、科學預判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彰顯前瞻性。前瞻性是對事物發展方向和程度的準確預判,體現了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辯證統一。目前,關于地方高校發展的論述并不罕見,照搬政策文本或翻用國外經驗的“人云亦云”居多,真正能從工作實踐中發現問題,又能跳出具體問題表象束縛,潛心追尋事物發展內在規律的研究者少之又少。楊科正教授作為一位從事高校管理的行政干部,長期以來始終保持著對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腔熱情,對地方院校研究傾注了大量心血。書中諸多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的思想閃爍在字里行間。普及化時代要求高等教育要兼具多樣化和個性化,地方高校作用和地位突破傳統的“高等性”,必須履行大眾普及性、民生保障性等高層次專業教育的職責任務。地方高校要“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和職業教育,以滿足普及化時代高等教育對‘多樣化’的訴求,普及化時代應將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碩士教育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3](P214-215)
二、深刻洞悉現代中國發展實際,彰顯時代性。時代問題是一個大問題。科學準確剖析時代本質、研判發展階段,是分析形勢、制定政策、創新理論、推進實踐的基本前提。時代性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特性,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其本身就是普遍性與具體性的統一,歷史性與現實性的交融。處在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普及化教育發展進程中的高等教育,既有毛入學率提高的外在變化,也有辦學價值理念、院校組織結構、教育教學方法等內在方面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量變”與“質變”的統一。普及化的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發展也將面臨著一些時代性的考驗,主要表現在:地位面臨變化,地方高校將處在社會中心地帶的邊緣位置;新問題即將出現,地方高校生存及發展壓力劇增;新使命責任在肩,辦人民滿意的大學任重道遠。面對時代變革的洪流,地方高校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內外部發展關系規律,對內要厘清辦學定位、重視大學文化、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對外要理順大學與政府及社會的關系。“地方高校作為人才高地、文化高峰和科技重鎮,要面向區域社會發展需求,主動融入并積極引領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3](P32-33)
三、客觀建言地方高校發展策略,體現實踐性。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特點和理論品質,也是本書成文的內在邏輯。書中諸多觀點可為地方高等院校的建設發展提供指導。在如何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方面,要深刻、準確把握“雙一流”、普及化、國際化、現代化以及信息化等發展機遇與挑戰,理性處理好辦學特色培育、品牌建設及轉型發展等問題,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創建智慧校園,以實現辦學現代化,發展跨越化。在人才培養方面,要“依據社會需求,堅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加強專業課程建設,塑造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深化培養模式改革,增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強化創新創業教育,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3](P73-92)。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應注重應用性研究,促進協同創新;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須引進和培育相結合,注重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破解地方高校發展定位不清的普遍性難題,要遵循發展規律,校準辦學定位,遵循學術組織的運行規律,和諧自由,服從于社會政治官僚的科層規則,講究效率。
四、精準構建地方高校發展路徑,體現創新性。于國家民族而言,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和民族強大的不竭動力;于組織單位而言,創新是組織系統自我革新發展的基本路徑;于科學研究而言,創新是科研成果價值大小的裁量標尺。未來高等教育的哲學基礎正在變遷,高等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哲學基礎必然由政治論、經濟論走向未來社會的人本論。普及化時代高等教育責任和目的變化將呈現出新態勢[4][5]:一是普及化時代接受高等教育由特權變為權利和義務;二是生源結構中非傳統生源的比例將不斷擴大;三是學習方式多樣化、現代化水平更高;四是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組織系統更加完善;五是高校分類分層定位、各司其職也是必然。創新西部高等教育發展之路,應借鑒美國西部、“長三角”的成功經驗,重點在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區域合作、成立協同機構、實現資源共享、開展深度校企合作、注重產學研結合等方面著力。[3](P238-247)這些創造性的觀點和提法,是作者長期從事實踐工作和理論思考的結果,可為后續理論研究者提供重要參考,也可為西部地區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論支撐。
誠然,《地方高校發展論》的價值遠非上述文字所能窮盡。成書立論與行文的“邏輯之美、內容之新、文辭之秀”等諸多特點,限于篇幅不能逐一枚舉。總體而言,讀者在與作者深度“對話”過程中收獲極大,必將啟發良多。尤其是對普及化時期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與勢,西部地方院校發展的破與立,將會有新的認識,激起新的思考。本書是楊科正教授理論研究與實踐反思的結晶,是作者學術堅持與學術境界整體生發、相互形塑的必然結果。在研讀過程中,讀者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強烈的高教研究使命感、敏銳的高教問題意識、追求完美的求真態度以及對西部高等教育的赤子情懷。我們深信,深入研讀這部具有理論研究深度和實踐指導廣度的力作,必將使新時期廣大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者和高校實踐工作者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