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瑞紅
歷史上,數千年來,我國古人一直非常看重生態環境保護。查閱歷史資料,古代不少典籍都記載了各個朝代及古人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比如古人要求春天不可以隨意砍伐樹木等。當然在古代中國的早期,無主的樹木是可以砍伐的。但到了西周的周厲王,就宣布把一切山林水澤收歸國有,不準老百姓染指。再如在后來的宋朝乃至清朝的《大清律》,也都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明確的立法。所有這些,對今天走向依法治國的當代人來說,仍不失借鑒意義。
中國古代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不僅豐富,而且豐厚,并且在環保立法方面也有許多具體實踐。據史料記載,從4000多年前,歷史上的中國各個朝代就開始設立專門的環保機構,對自然資源在開發利用的同時進行必要保護。同時,中國古代的先民也在很早就認識到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據《史記》記載,黃帝曾教導大家“節用水火材物”,帝譽也教導百姓“取地之材而節用之”。周文王臨終前囑咐周武王:“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另外,在《禮記》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五谷不時,果實未熟,不鬻于市。木不中伐,不鬻于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鬻于市?!币陨线@些,都強調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強調不能違背自然生長規律過度獲取資源。
尤其在春秋戰國以后,諸子百家對自然和環境問題給予了更多關注。像《管子》中就這樣強調:“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論語》則是這樣強調的:“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老子》中也有強調:“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在這些著名史書中,都強調了自然界中萬物生長有各自規律,意在提醒統治者不能以為擁有權力就可以支配和揮霍一切自然資源。另外《管子》還進一步指出:春天里應當“無殺伐,無割大陵,倮大衍,伐大木,斬大山,行大火”。因為,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在這個季節不能殺伐、不能大挖丘陵、不能焚燒沼澤,也不能有砍樹、鑿山、放火等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
荀子是對自然環境關注最多的先秦思想家之一,他強調人類向自然索取時要有度,只有保護好自然資源才能實現可持續利用。為此《荀子》指出:“草木榮華滋碩之時, 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天其生, 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边@段話的大意是說,在植物開花生長的季節不得進山砍伐,在黿、鼉、魚、鱉、泥鰍、鱔魚等繁殖的季節不得將漁網、毒藥投放在湖泊、河澤之中, 以確保這些植物和動物的生長發育, 之后才能獲得這些自然資源。
先秦時代的思想家在關注生態環境問題時,除重視環境本身面臨的壓力外,在思想觀念上還與“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等哲學思想有關,因為儒、釋、道都認為,人類的社會現象往往也是自然現象的反映,生理、倫理、政治等社會問題往往會通過自然現象反映出來,人對“天”應該保持敬畏。所以,《呂氏春秋》認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島,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有八等,水有六川”,強調了人與自然界密不可分。而《淮南子》則認為“譬吾處于天下也,亦為一物矣”,意思是人與世界上的其他物類一樣,都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人類“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認為人應當主動探索自然界的生長規律,努力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其實自漢朝以后,儒家的天命思想更加成熟和體系化,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界的協調關系。認為利用自然資源時應當做到“不合圍,不掩群,不射宿,不涸澤”,也就是對自然資源不能過度開發和利用。因此,董仲舒強調執政者應該在順應“天道”的基礎上治理國家,政令、律法應該與陰陽變化、四季變更、五行順逆相合。漢朝的著名經濟學著作《鹽鐵論》中多處提到要珍惜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比如提出“不時不食”“鳥獸魚鱉,不中殺不食”,也就是吃東西要應時令和季節,什么時候吃什么樣的東西, 不違背自然界的生長規律。
著名的史籍《鹽鐵論》還指出:“山岳有饒,然后百姓贍焉。河海有潤,然后民取足焉”,強調只有保護好自然環境、合理利用好自然資源,自然界才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保障,才能滿足百姓的日常生活,反之人類將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以上這些歷史典故和有關法規,都強調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重要性,強調不能違背自然生長規律過度獲取資源。這些行之有效的環保理念,在歷史上的防疫抗災中均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今天來看,有些仍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