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欣
大運河文化有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特殊內涵,人工開挖是其區別于其他河道的水利屬性;國家制度是其作為文化的一種戰略高度;連接南北是其社會屬性。從這三種屬性中,可以看出運河文化的內涵包括了技術文化、制度文化、社會文化三大類。
首先是技術層面的運河文化,即運河的文物特性。相對于長江、黃河等河流,運河人工開挖的特點決定了其首先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辯證地看,這關系中既蘊含著人定勝天的積極態度,也有相地而流、本乎時勢的理性,是人類對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這一永恒矛盾的權衡。當這兩種思想共同反映在運河河道開挖、疏通、改變及維護的層面上,就形成一種技術層面的文化,可以分為水運工程、引水工程、蓄水系統、整治系統、防災系統等。其中節制工程、穿越工程、跨江河工程、閘壩工程等專門性工程是工程技術的核心。這些完備且頗具技術含量的工程濃縮了歷代官員、水利專家以及大量百姓的心血與智慧,使得中國古代的運河技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其次,漕運制度,即漕運及運河治理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康有為曾說:“漕運之制,為中國大制。”這一“大制”,跨越多個朝代,形成了穩定的運河制度文化。運河所蘊含的制度文化包含兩個層面:一是行政管理文化。運河河道和漕運管理都屬于國家行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機構組織、法律規制、人事安排等一系列河漕制度,是各朝各代執政者政治管理經驗的總結與提煉,其完備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以及整合的意義,亦反映了傳統制度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特質。二是戰略文化。從歷史長時段來看,運河線路的延長以及從人字形到南北貫通的一字形的改變,不僅從空間上拉近了中國南北的距離,更從國家戰略格局上促進了傳統經濟格局和政治地緣格局的改變,解決了集權政治的穩定性、區域地方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等問題,保證了國家統一和安全。
最后,社會文化,大運河區域的社會文化是由運河及其所流經區域民眾所創造、遵循、延續的文化,它是在運河開鑿和通航過程中,長期積淀形成的全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一個以時空輻射為演變特征的跨區域、綜合性的文化系統。總體來看,關于運河社會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一方面應強調“運河性”文化的拼盤或多學科組合,如它涉及商貿文化、建筑文化、曲藝文化、飲食文化、信仰文化和民俗風情等多種門類;另一方面,還應看到運河歷史文化是一個整體,從“人”的視角出發,運河文化并非所有的事實和現象,而是人們的行為,以及影響人的行為要素的整體聯系的因素。所以,運河社會文化是運河區域民眾所創造的文化本身與文化形成過程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