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鴻
(云縣農業技術推廣站,云南云縣 675803)
2011年以來,云縣結合新一輪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依托臨滄凌豐咖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政府主導、企業服務、部門配合、農民為主體”的發展思路,把咖啡產業作為高原特色農業的標志性產業加以培育發展。經過9年的努力,云縣咖啡產業基地初具規模,產業效益日益顯現,咖啡樹成為種植戶脫貧增收的“致富樹”,咖啡產業發展成為云縣“八大”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
2011—2015年,云縣累計建設咖啡生產基地0.68萬hm2。但由于受2013年嚴重雨雪霜凍災害和咖啡豆期貨價格長期低迷的影響,全縣咖啡產業基地面積呈下滑趨勢。2018/2019年收獲季,全縣咖啡累計管護面積0.4萬hm2,其中投產面積0.22萬hm2,采收咖啡鮮果6313.9 t,產咖啡生豆1570 t,產精品咖啡豆32.3 t,涉及10個鄉(鎮)、117個村、627個村民小組、1.45萬戶、5.51萬人。咖啡生產環節實現產值1452萬元,咖啡戶均收入1001元,人均收入263.5元,投產咖啡園收入6600元·hm-2。
目前,全縣擁有年加工能力1萬t的脫皮脫膠初加工廠1個(幸福鎮),年加工能力5000 t以上的脫皮脫膠初加工廠4個,年加工能力1000 t以上的脫皮脫膠初加工廠1個,年加工能力2萬t的脫殼分級咖啡米生產線1條(幸福鎮)。2014年凌豐咖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研發的熱風穿透輔助干燥技術和設備,擁有1項發明專利和7項實用新型專利,使咖啡豆質量的一致性和穩定性得到了保障,從而也使該企業80%以上的咖啡豆評分都達到80分以上。
2019年,全縣咖啡總產值達460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452萬元,工業產值2198萬元,第三產業產值950萬元,惠及農戶1.45萬戶,咖啡產業已成為云縣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同時,咖啡種植還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
云縣現有咖啡產業基地總體布局在瀾滄江流域和南汀河流域的低熱河谷區,該區域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地塊平整程度差,多為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同時咖啡園中耕管理措施不夠科學,咖啡園普遍缺水缺肥,抗御干旱能力弱,已建設的咖啡園缺苗多,基本株數不足,當年新植咖啡園來年需補植補造的多達15%~20%,咖啡產業基地標準化建設程度低。全縣除幸福鎮石佛山86.7 hm2連片、正覺庵23.3 hm2連片、大田山村20 hm2連片高產咖啡園具備節水灌溉條件外,其余咖啡園均無配套灌溉設施。云縣雨季在每年6—11月咖啡生產季節普遍缺水,導致全縣咖啡園綜合產出率低。
從2016年開始,由于受國際咖啡期貨價格持續低迷影響,凌豐公司咖啡豆的價格在14~15元·kg-1徘徊,企業收購咖啡鮮果的價格也由最初的2.5元·kg-1下降到2.30元·kg-1。特別是企業投入基地建設資金超過了自身承受能力,加之融資困難等諸多因素制約,從2017/2018年收獲季開始,云縣咖啡種植農戶統一銷售給咖啡公司的鮮果款跨年都難以收到,部分咖啡種植戶不得不將咖啡鮮果以1.5~1.6元·kg-1的價格賤買給咖啡收購商販,嚴重地挫傷了農戶種植咖啡的積極性,導致全縣咖啡種植面積下滑,投入大幅降低,管護質量下降,鮮果采摘質量變差,咖啡樹長勢長相不正常,企業統一收購咖啡鮮果數量也急劇下降。2019年,全縣咖啡面積為0.45萬hm2,較2015年的0.68萬hm2減少了0.23萬hm2;咖啡鮮果企業統一收購量為6313.9 t,較2017/2018收獲季的8466 t減至2152.1 t。一方面,咖啡種植效益低導致咖啡種植面積下滑、產品質量下降。另一方面,企業生存發展面臨極大困境。因此,如何努力提高咖啡豆銷售價格,使咖啡產業成為有吸引力的產業,已成為咖啡產業提質發展的關鍵。
由于受資本、技術、人才等因素制約,咖啡企業無力開發速溶咖啡粉、咖啡飲料、咖啡糖等咖啡系列精深加工產品,在市場上僅以銷售低附加值的咖啡豆為主,導致云縣乃至整個臨滄市的咖啡產業鏈條短,通過精深加工實現增效增值潛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開發精品咖啡精深加工系列產品,延長產業鏈條,是提升精品咖啡綜合效益的發展方向。
以云縣瀾滄江流域和南汀河流域沿線的漫灣、忙懷、后箐、栗樹、大朝山和幸福鎮6個鄉(鎮)為重點,優化發展布局,規模化發展咖啡產業。結合實施鞏固脫貧攻堅產業精準發展項目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項目,合理安排和布局咖啡生產規模,重點加強引水灌溉、園區道路、坡改梯等工程建設,穩步擴大精品咖啡原料基地[1]。在品種選擇上,海拔1400~1600 m的半山區積極推廣種植和補植抗銹病能力強的Catimor7963,在海拔1400 m以下的低熱壩區和低熱河谷區積極推廣種植和補植T5175、T8667和P系列咖啡高產穩產良種。著力組織抓好咖啡“兩蟲三病”(即滅字虎天牛、旋皮天牛、銹病、炭疽病、褐斑病)為主的咖啡病蟲害防治,其防治方式需要從依賴于農藥防治轉變為利用多種方法進行綜合防治,推進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提升咖啡病蟲害綜合防控效果[2]。以33.3 hm2為一個基本單元,在咖啡標準化種植區域組建咖啡生產合作社,加強合作社運行管理的組織指導,充分發揮合作社對咖啡種植、中耕管理、采摘、銷售的引領作用,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化運營模式,提高咖啡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努力提高咖啡園的成長率、掛果率,確保盛果期的咖啡園產鮮果達15 t·hm-2以上。將咖啡產業納入政策性保險進行扶持,提升咖啡產業抗御自然風險的能力。咖啡企業要以“綠色咖啡基地”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推廣咖啡高產高效綠色重大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建立從種植到加工的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提升產地產品質量。同時,本著“優質優價、隨行就市”的原則,統一收購加工咖啡種植戶的咖啡鮮果,保底價不得低于2000元·t-1,并盡可能實現現金收購,確保綠色咖啡園產值達3萬元·hm-2以上,使咖啡產值真正比玉米產值增加3倍以上,提升咖啡生產比較效益,努力恢復和調動咖啡種植戶經營咖啡產業的積極性,使80%的咖啡基地成為精品咖啡豆核心生產基地,使咖啡產業成為有吸引力有競爭力的產業。
全省咖啡行業嚴格執行《云南精品咖啡豆質量標準》,抓好咖啡加工、干燥、分級、包裝、焙炒、儲藏和運輸各環節的質量管控,使全省生產的咖啡豆80%以上達到咖啡豆評分80分以上,從而提升云南咖啡豆整體質量和品質,逐步提升云南咖啡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的價格話語權[3]。就臨滄凌豐咖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和臨滄國滇咖啡公司而言,要主動適應咖啡消費群體增長和咖啡消費結構的變化,積極研發推廣咖啡加工新工藝,開發咖啡精深加工系列產品,適應不同人群對咖啡產品多樣化、個性化和區域化的消費要求,使凌豐咖啡香飄世界。一方面,要以凌豐咖啡精品咖啡豆為主打產品,嚴格執行好咖啡從種到銷售各環節的質量管理體系和追溯體系,穩定咖啡豆質量,將臨滄凌豐精品咖啡豆產品銷往歐美等發達國家,使咖啡豆收購商按照國際期貨價或高于國際期貨價10~20美分·磅-1收購咖啡豆,以確保企業利益,有效穩固咖啡種植戶利益和基地面積。另一方面,加強銀企合作和融資力度,加大技術引進和科技創新,對咖啡加工廢棄物實行綜合利用和達標排放,積極開發速溶咖啡、咖啡飲料、咖啡糖等以小粒咖啡為原料的咖啡系列產品,積極拓展國內和亞洲市場,不斷提高綜合實力。
圍繞做大做強“凌豐咖啡”和“臨滄精品咖啡豆示范區”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政府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咖啡龍頭企業系統解決咖啡初加工現代化、規模化的工藝技術和配套設備,提高初加工環節的標準化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咖啡初加工產品質量不穩定和一致性差的突出問題。企業要充分挖掘云縣高海拔小粒咖啡的品牌潛力,積極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咖啡精深加工系列產品,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加強咖啡精深加工產品包裝、宣傳和推介工作,提高咖啡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等辦法,加快培養本土化的咖啡杯品師隊伍,依托國內國際咖啡杯品師的影響力,擴大凌豐咖啡、國滇咖啡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積極支持龍頭企業加強與星巴克、雀巢等國際咖啡巨頭的聯系合作,大力推行“互聯網+咖啡”行動,提高凌豐咖啡、國滇咖啡在國際國內的影響力,帶動云縣凌豐咖啡、國滇咖啡精深加工系列產品走出中國,把凌豐咖啡培育成創億元產值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使“凌豐咖啡”成為全省“云系咖啡”最有影響力的品牌之一,從根本上提高凌豐咖啡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依托“中國精品咖啡豆示范區”的品牌,充分發揮幸福石佛山“咖啡+澳洲堅果”66.7 hm2連片生態園建設的示范效應,結合幸福旅游度假區建設,以國滇咖啡公司幸福莊園為基礎,豐富完善集“有機咖啡栽培示范與采摘體驗、咖啡品種展示、鮮果脫皮脫膠脫殼加工、咖啡杯品體驗、咖啡文化傳播、生態旅游休閑”為主的幸福現代咖啡莊園建設,提升凌豐咖啡品牌的知名度。同時,要按照“有基地、有加工、有產品、有品牌、有營銷、有文體、有體驗”的思路,積極籌措資金,在云縣工業園區(新材料光伏產業園區)規劃建設集生產、加工、銷售、物流、文化休驗、旅游觀光、休閑養生、購物為一體的現代咖啡莊園,重點抓好精品咖啡豆精深加工、電商平臺建設,延長咖啡產業鏈,拓展營銷線上線下服務,促進凌豐咖啡、國滇咖啡集團化發展。積極組隊參加每3年1屆的云南咖啡生豆大賽、云南咖啡烘焙大賽和云南咖啡沖煮大賽,展示凌豐咖啡品質魅力,促進咖啡產銷對接,樹立中國精品咖啡形象。在臨滄機場、滄源佤山機場、祥臨火車站、汽車客運站、沃爾瑪超市、市一中、滇西師范科技學院等人群密集和集散場所,設立凌豐咖啡系列產品杯品體驗區、精品展示區和銷售專柜,積極推介凌豐咖啡產品,傳播咖啡文化,提升凌豐咖啡影響力,展示咖啡產業發展成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