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愛青
(中國共產黨朔州市朔城區委員會黨校,山西 朔州 0360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指明了未來國家的發展方向,即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向改革要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但是,由于我國城鄉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目前我國在推動鄉村經濟、生態、文化發展以及治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限制,要想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切實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深入剖析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高鄉村治理效能。
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入,我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在城鄉融合發展進程中,在城市工業化、城鎮化發展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導致很多農村地區缺乏勞動力、城鄉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城鄉二元結構矛盾越來越突出,從而使農村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制約。
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初期多以犧牲農業用地獲取更多的工業發展機會和城市發展機會,使得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逐漸由農村流入城鎮,經濟發展資源逐漸向城鎮傾斜,鄉村與城市之間逐漸拉開差距。近年來,雖然我國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與城鄉一體化建設,但是,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首先,勞動力單向流入城市。改革開放為城市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機會,城市需要的勞動力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農村勞動力在城市中獲得的經濟效益也在明顯增加,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城市。其次,城鄉金融差異化顯著導致農村發展受阻。隨著資本要素逐漸向城鎮集中,城鎮不斷吸收大量資本,發展逐漸升級,而農村資本要素較為匱乏,農業產業相對于工業發展較為落后,且無更多的資本要素支撐,導致其發展困難。再次,戶籍改革效果不明顯。雖然我國在著力改善涌入城市的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但是,由于部分農民獲取經濟來源的方式較為單一,且自身專業技能不足,導致其在城市中無法享受同等的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其子女教育、從業安家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最后,土地產權制度改革不深入。我國針對農村發展情況進行了“集中性土地”改革,但是在改革過程中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土地改革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鄉村經濟發展得不到保障、土地得不到統一規劃,這也是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
隨著現代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鎮發展逐漸成熟,城鄉公共服務建設與社會資源配置失衡問題逐漸加劇。首先,城鄉之間的社會保障服務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特別是在農村保險方面,我國雖然針對農村的具體情況制定了農村醫保、養老保險等相關政策,參保體系也相對健全,但是,對部分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仍然存在一定的疏漏,仍然存在參保不足的現象。其次,教育資源供給失衡。相對于城市教育來說,農村教育資金配置不足,教學手段改革創新不足,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當前,諸多優秀教育資源仍然集中在城市,而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農村地區的教學資源相對匱乏,導致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存在一定差距。最后,城鄉之間醫療資源差異大。就目前情況來看,先進的醫療設備以及優良的醫護人員主要集中在城市,而農村基層醫療機構中的醫護人員層次相對較低,衛生服務人員的綜合素養與城市衛生服務人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農村醫療設備建設仍然存在不足,執業醫生隊伍建設仍然有限,導致農村醫療服務滯后。
在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下,鄉村發展存在滯后性,在資源配置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與城市存在較大的差距。要想破解這一難題,必須重視城鄉規劃引領,改變傳統的鄉村治理觀念,切實優化鄉村發展空間。首先,要堅持鄉村可持續發展理念。政府各部門間要實現信息共享,共同針對鄉村現存問題進行頂層規劃設計,有效調整城鄉關系,實現城鄉功能互補,切實打造特色鄉村,促進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1]。其次,要科學規劃城鄉區域空間。在規劃城鄉區域空間時,要依據地方地理位置,充分發揮出城市帶動鄉村發展的優勢,突出城市與鄉村的聯系,加強城鄉道路建設、城鄉經濟互通等,以城市帶動鄉村發展。最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小鎮。在建設特色小鎮時,要以鄉村民族特色為基礎,建設具有個性化的鄉村風光。同時,要依據鄉村的實際需求,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依據現實情況建設教育基地、衛生所以及管理委員會等,全面落實鄉村治理措施。此外,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同時,要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全面建設現代化管理體系,全面改善鄉村面貌,切實實現鄉村治理與城鎮發展共同推進[2]。
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服務均等化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提高農村的治理能力。首先,要實現城鄉教育資源一體化。為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必須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而教育是提高農民思想認知的根本途徑。在鄉村治理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將城市有效的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加強對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的分配,切實加強農村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其次,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推動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設置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引入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為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及困境兒童提供關愛服務。以鄉鎮為中心,建立具有綜合服務功能、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機構,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農村特困供養服務、農村互助養老服務相互配合,形成農村基本養老服務網絡。最后,要健全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結合城鄉醫療救助相關機制,建立鄉村公共衛生所,切實提高農村醫療水平。通過構建城鎮、鄉村一體化衛生健康服務網絡,持續深化城鄉醫療一體化和分級診療制度改革。
在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城鄉治理主要建立在弘揚鄉村傳統文化及文明的基礎上。因此,加強城鄉文化融合建設、促進二者協同發展是促進鄉村與城市融合發展的根本。首先,要充分開發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新媒體等手段切實加強對鄉村治理制度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并結合短視頻、村委會等形式宣傳城鄉融合發展戰略。其次,要傳承并弘揚農村優秀文化,切實加強鄉村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合發展,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3]。最后,健全鄉村建設管理體制。既要完善鄉村環境治理與鄉村經濟發展的相關要求,也要注重鄉村文化與鄉村人文的發展需求,以傳統民族文化為基點,更好地推動鄉村與城鎮融合發展。
隨著城鄉融合發展進程的加快,要消除城鄉之間機制的差異性,切實建設城鄉一體化機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首先,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序開展綜合配套行政體制改革,全面消除城鄉戶籍制度的弊端。其次,要合理引導向城市轉移的農村勞動力,鼓勵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培育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實現城鄉勞動力的再配置。最后,要加強建立城鄉一體化公共財政體制,將教育、文化、經濟等資源適度向鄉村傾斜,吸引更多的技術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來振興鄉村[4]。
要想在城鄉融合背景下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必須創新城鄉土地、資本、人才等元素的流動機制,切實補齊農村發展短板。首先,要實施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將農村土地集中建設成現代化農業生產基地,并優化配置農村土地資源,合理分配農村勞動力資源,建設休閑農業與旅游農業相結合的現代農村發展模式,從而切實提高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其次,要增加農村金融資源。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斷增強對社會資本的吸納,通過土地承包、大棚蔬菜建設等提高農村吸金能力。此外,還可以充分開發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農業產品銷售渠道,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為切實提高鄉村治理能力奠定基礎。最后,農村要提高吸納人才的能力。人才是農村建設的根本,因此,在鄉村治理過程中,要廣泛吸納優秀人才,切實改變鄉村人才不足的窘境。可以利用鄉村優勢,吸引、鼓勵外來人才到鄉村創業,并吸引鄉村勞動力返鄉,通過對農村土地的集中分配與農村市場的生態建設,全力扶持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助力農村經濟發展[5]。
在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需要根據鄉村實際情況規劃鄉村治理路徑,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與現代化治理體系,才能切實促進鄉村與城市協同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