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良(景德鎮陶瓷大學)
青花裝飾是一種釉下彩繪的藝術,它是與裝飾器物的造型、材料質地、工藝技術特征等因素緊密結合的完整審美形式呈現的。涉及到造型、胎質、釉色以及胎釉之間的中間層瓷化程度、料色、燒成技術等一系列工藝因素。青花裝飾的美,首先應該反映出它的工藝美。青花瓷裝飾藝術是陶瓷工藝和陶瓷美術的結晶。
景德鎮青花瓷裝飾使用的釉料為灰釉,它是由釉果(瓷石)和釉灰配制而成的。釉灰的制配原料是石灰石和鳳尾草(即狼萁草)。由于這種釉果和釉灰配制的釉透光度好,使其釉下青花格外晶瑩剔透,明亮透底,是形成景德鎮瓷器傳統風格的主要工藝因素之一。這種獨特的配釉原料的制造過程及其工藝原理,歷來被視為景德鎮傳統制瓷經驗的“秘決”。
灰釉經高溫燒成后,釉面透明潔白而微帶青綠色,即白里泛青,玉石感強。灰釉從工藝角度分類屬鈣釉,它主要的工藝特征是高溫流動性能好,透明度高,熔融溫度較低,有利于青花料中氧化鈷的發色,且釉層厚度可適當偏厚,而不易蒙花,促使形成青花料色鮮艷明快,青花紋飾清澈如水,明朗而協調,釉面光潤柔和的獨特風格,這就是被世人稱為的白如玉的釉面美。
關于景德鎮傳統釉料的制配,在蔣祈《陶記》和清代唐英《陶冶圖說》中均有記述。《陶冶圖說》:“一切釉水,滅灰不成釉……以青白石與鳳尾草迭壘燒煉,用水淘細即成釉灰,配以白不細泥與釉灰調和成漿,稀稠相等各按瓷之種類的成加減。”在青花裝飾藝術中,這種工藝技術的傳承,基本上做到了源于傳統,又發揚和拓展了傳統工藝。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景德鎮燒瓷燃料結構開始發生變化,首先是以煤代柴,緊接著是燃油(重油),直至現在的燃氣,陶瓷窯爐設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裝燒方法也發生了變化,從裝匣燒成發展到無匣燒成,在科學技術發達的形勢下,傳統的手工工藝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技術,然而景德鎮青花瓷裝飾中使用的釉基本上一直沿用石灰釉,燒成氣氛制度也一直為還原焰燒成。
灰釉的高溫粘度小,流動性能好,表面張力小,潤濕性能好,熔融溫度低,便于青花發色好,正因為灰釉具有這些工藝特點,青花裝飾紋飾覆蓋灰釉后,經過火的升華,才能產生美的意境,動的韻律和潔白如玉的釉面美。
青花是一種安定寧靜的色調,白色是一種潔凈素雅的色調,青花裝飾于白瓷,
使人們常常聯想到清清流水映藍天的美景,草原綠洲、大海藍天、青山綠水,使人們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給人們一種幽靜、沉靜、明快、高尚的美感。
青色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吉祥之色,“青”原來是指靛青,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其色比藍色更深,故戰國《荀子·勸學》中有“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之感嘆。青色(藍色)是我們人類天然的共同愛好,是一種象征著高貴的神圣的顏色,藍色在人們生活中美化,同時又美化了人們的生活。“色不在多,和諧則美”,用這句話來形容青花瓷裝飾藝術效果是十分確切的。青色是天空大氣之色,富有包含性,極適于裝飾,青花裝飾于白瓷,更加顯出它的明艷、幽靚,能起到艷而不俗、鮮而不佻的效果,明朗而安定,既能近賞又能遠看,同時能夠達到“遠看顏色近看花”的作用,表現出良好的色彩效果。
青花裝飾的藍,是一種純度較高,給人們以鮮明、莊重、瑩澈之感的藍色,但又不是一種純粹單一的藍色,因為在著色劑的鈷土礦中,尚含有少量的鐵、錳等著色元素,使呈色略帶一點綠味的飽和藍色,或微帶一點紫韻的藍色,這就形成了青花色彩的淳厚、豐富、含蓄,容易達到“該露欲露”的內在美的裝飾效果。
柔和淡雅的青色,是青花裝飾藝術的魅力所在,它的包容性極強,影響青花裝飾效果,影響青花呈色的因素較多,坯釉料的化學組成和青花料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和燒成氣氛的掌握和運用是它的主要因素,景德鎮傳統青花中,元明清均采用天然鈷土礦為著色劑,鈷土礦中氧化鈷含量多則色調深藍,氧化鈷含量少則色調淺藍。鈷土礦中還含有氧化鈷以外的少量其他著色元素,則導致青花有的藍較純,有的藍中泛紫,有的藍中泛黑。鈷土礦產地不少,但總的分類,一種是進口料,產自中東地區,世稱蘇麻離青,又稱蘇泥渤青料,這種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元代至明代成化年間,流行使用這種青料,它的呈色特點為料色青翠深沉,濃重鮮麗,青料濃厚處有黑色小斑點,即在藍色濃艷之中產生一定的黑色斑點。明成化以后開始大量使用國產青料,國產料為低鐵高錳型料,盡管它沒有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濃艷,但由于國產青料具有色無暈散的特點,線條精細明晰,燒出的青花呈色幽靜清雅,藍中微泛紅色紫味,從美學觀點看,各具各的特點,各有各的料色美。
明永樂、宣德兩朝是我國青花瓷生產史上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流行使用的青花料是“蘇麻離青”料。歷史傳說,這種青花料是鄭和出航西洋從伊斯蘭地區帶回的,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由于含錳量低,減少了青色中的紫、紅色調,含鐵量較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黑色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點,和濃艷的青藍色卻又相映成趣,被視為無法模仿的成功之作,青花色澤呈色在細膩潔白的釉色襯托下,顯得尤為精美,呈色深藍蒼翠,明艷深厚,線條有散暈現象,凝重而活潑,為后人所推崇。
康熙年間的青花瓷裝飾使用的青花料,是國產的浙江料,所繪青花紋飾有濃翠的感覺,色澤十分艷麗。由于國產料含鐵較低,含錳較高,青色之中,微帶點紫韻,這就使其色調更加豐富、淳厚、含蓄而不是一種單調的色感。康熙期間青花瓷的青藍色調變化很大,從鮮亮到灰暗,包括各種不同的濃淡深淺色調,但始終以青翠明快、色澤濃艷、清新悅目和層次分明的色澤為主流,并成為清代之冠。《陶雅》說:“雍、乾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窯。然則,青花一類,康青雖不及明青之濃美者,亦可以獨步本朝矣。”從審美角度講,康熙青花可以“獨步本朝”那是肯定的。特別是康熙二十年后期是清代青花瓷生產的黃金時期,這期間所用的青花料雖然仍為浙江青料,但由于青料選料技術的進步,由水沉法改為煅燒法,使經過煅燒的上等青花料呈色濃翠鮮麗。這期間的青花裝飾,濃淡相染,層次感明顯,畫面富有立體感,從而贏得了“青花五彩”之譽。呈色明凈、鮮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鮮藍而無火氣,呈寶石藍的色澤,又被譽為翠毛藍康熙青花,是一種理想的青花料,現在我們使用的青花料多按此種色調為標準配制。
對青花瓷裝飾的研究,中外學者發表過不少文章,提出了許多見解,研究的成果也相當全面。有的人只注重青花的鈷料,是進口的還是國產的?把研究問題放在蘇麻離青料、回青、平等青、石青、朱明料等有關鈷礦原料上去,而忽視了青花裝飾的呈色劑的呈色原理,這顯然不夠全面。青花色澤是濃翠鮮艷,還是灰黑暗淡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青花料的化學成分,它的鈷、鐵、錳的含量多少,同時坯釉料的化學組成,施釉工藝的操作,釉層的厚薄,燒成溫度和燒成氣氛,以及青料的選礦方法等等都是影響它呈色的主要因素,乃至于燒成時,氧化期、重還原期、弱還原期各階段氣氛的掌握和操控均是它色澤好壞的重要影響因素。它的呈色色澤不僅僅是進口料或國產料一個因素決定的。
上述明永樂、宣德兩朝的青花色澤與清康熙的青花色澤,世人都是贊賞的。前者使用的青料是當時流行的進口料,清康熙則是使用國產浙料,各具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或深藍蒼翠、明艷深厚,或色澤濃艷、青翠明快,均給人們以幽青可愛,嬌翠欲滴美的享受。
陶瓷是火的藝術,或者說陶瓷是泥土與火焰的藝術,火土致濟,方能成器,正如《陶說》中所說:“畫器調色,與畫家不同,器上諸色,必出火而后定。”青花裝飾藝術同樣如此,并且賦于它更豐富的內涵,燒成技術的掌握與運用,直接影響著青花的色相與色階,人們在青色的深淺與濃淡,鮮明與灰暗的變化中產生不同的色彩感情,得到美的享受。
筆者曾做實驗:畫有青花料的紋飾,尚若不罩釉,燒出來是黑色,只有罩上釉后,燒出來則呈現美麗的青色,沒有釉與鈷在高溫中起作用,青色則無從談起,釉的透明度和釉的高溫下流動性能以及施釉操作時,釉層的厚薄也直接影響著青花的呈色。燒成溫度和燒成氣氛的掌握和控制更是尤為重要。未燒成前,即使線條畫得“力能扛鼎”“氣勢磅礴”“淋漓奔放”,那都是半成品,只有經過燒成以后,通過火的升華,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青花瓷裝飾最后一道工序——燒成,完全有可能無意識地改變原先設計與繪制的藝術形象,這是它與其他裝飾藝術門類的根本不同的工藝特點,正是這一特點,充分地體現出它的工藝美。
坯胎要瓷化,才能顯示出瓷胎質地的素肌玉骨,釉料要玻化,青花呈色才美麗,燒成溫度低了,坯胎不能瓷化,釉層不能充分熔融,青花色彩就不可能很好的襯托和顯現出來,若燒成溫度過高,則制品器型會變形,釉面會起泡,青花呈色會發黑。燒成氣氛宜采用弱還原焰燒成,氣氛濃了,釉層會產生煙熏,氣氛過淡,則會導致釉面泛黃。景德鎮的陶瓷家和窯工們練就了一身爐火純青的技藝,把“火的藝術”發揮到極至,成就了青花裝飾藝術,通過火的升華,青花紋飾所產生的淋漓錯落,變化生動的韻律,更是獨具一格,與其他裝飾藝術各異其趣,自然天成,這正是青花裝飾藝術的魅力,它是泥土與火的藝術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