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燕
(壽縣壽春自然資源和規劃管理中心所,安徽 壽縣 232200)
古樹樹體通常較大,在固定碳和釋放氧氣、調節空氣的溫度和濕度、吸附灰塵及減少噪聲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生態價值。一些古樹還具有吸收某些有害物質的功能[1]。
古樹將自然、人文景觀融為一體,記錄著文明發展史、城市建設史、政治興衰史,并為繼承和發揚當地風貌提供了鮮活的依據。
古樹可用于研究當地自然歷史,從而了解當地氣候、植被的變遷,為農業生產提供參考。在引種過程中,外來古樹可作為參照系,或直接作為研究材料。古樹還具有研究當地污染史和苗木生理特性的特殊價值[2]。
生長在懸崖上的幾百年前的樹木,形成了人類難以創造的自然景觀。千姿百態的樹木不僅為許多歷史遺跡增添了光彩,而且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景。古樹名木歷經數百年甚至千年的生長,枝繁葉茂、長盛不衰,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佳境。此外,古樹在景觀營造、植物配植中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3]。
凡是具有特殊觀賞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的古樹名木,均有旅游觀光價值,包括傳承歷史、增強歸屬感和發揮景觀生態效應等[4]。
一些古樹是重要的經濟植物和園林植物,如古樟能提供大量果實,這些果實可用于育苗、食用、藥用[5]。
2015年,安徽省壽縣開展了第3次古樹名木普查工作,經專家鑒定,壽縣共有古樹43株。其中,古縣城內有14株古樹,分屬3個重要的歷史文化區,分別為報恩寺4株、孔廟5株、清真寺5株。其中,一級古樹有7株,二級古樹有1株,三級古樹有6株。按樹種分類,14株古樹中銀杏11株,圓柏2株,國槐1株。
壽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工作。2018年,自壽縣實施林長制改革以來,為全面貫徹落實《淮南市壽縣古城保護條例》,壽縣縣委、縣政府統籌“五綠”任務,把古城區14株古樹名木保護修復列入2019年古城保護重點項目。由壽縣林業局牽頭,聘請專業古樹名木修復設計公司——東華(安徽)生態規劃院有限公司,在全面調查14株古樹名木生長現狀的基礎上,編制了《壽縣建成區外古樹名木“一樹一策”保護方案》,經專家組評審論證完善后,公開招標專業施工單位,南京沃森林業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中標。對古城區7株一級古樹、1株二級古樹、6株三級古樹實施了以補漏、防腐、修剪、圍欄、支撐、病蟲害防治和土壤改良等為主要措施的修復保護。項目總投資36萬元,其中爭取省級古樹保護修復專項資金20萬元、縣級財政投資16萬元。
壽州古城有7株經安徽省政府認定公布的一級古樹,且安徽省政府為其制作了保護牌;二三級古樹保護牌由淮南市綠化辦統一制作,截至目前,包括古城區14株古樹在內的全縣43株古樹均實行了掛牌保護。利用法制宣傳日及《淮南市壽州古城保護條例》宣傳日等,在春申廣場設立展板,發放“愛護古城,保護古樹”宣傳單,增強了民眾的保護意識。近年來,群眾積極提供古樹線索,社會群體自覺保護古樹的意識得到了提升。為落實“一樹一長”,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明確由古樹名木管護單位主要負責人或所在鄉鎮(街道)、村(社區)林長擔任樹長;落實“一樹一員”,確定樹木所有人或單位為管護責任人(護林員);落實“一樹一技”,確定區域內林業技術員為古樹保護技術負責人;落實“一樹一警”,將8位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分配至每株古樹,作為責任公安民警;落實“一林一策”,由林業局牽頭,聘請專業設計公司,對古城區14株古樹名木編制了《壽縣建成區外古樹名木“一樹一策”保護方案》。壽縣全面構建責任明確、監管有力的古樹名木保護機制。
在古樹專管員的指導下,古樹名木養護責任人需結合樹木的具體情況,制定古樹名木年度養護計劃,按計劃對需要管理的古樹名木進行養護。養護計劃內容包括土壤改良與復壯施肥、灌溉與排水、有害生物防治、修剪、防腐、補洞、除草和保潔等,隱蔽工程需做好影像資料留存,每季度上報甲方養護報告。
開展定期和不定期巡查,在雷雨、大風、大雪等惡劣天氣后及時巡查,以采取有效的管護措施。近幾年,銀杏超小卷葉蛾發生于壽縣及周邊市縣,嚴重危害了古銀杏生長。為此,需在各個蟲期加強對病蟲害的監測,做到萬無一失,確保壽縣古樹名木處于安全的生長環境。第一,清除受損傷的樹枝。每年4月下旬至6月初,如果發現明顯枯萎的樹枝,應及時切斷并燃燒,以殺死幼蟲并減少超小卷葉蛾對寄主的傷害。第二,用生石灰將樹干涂白,目的是殺死即將從樹皮爬出的滯育性幼蟲。第三,化學控制。在成蟲期間,每667 m2用50∶1的松樹松油250倍液和2.5∶1.0的溴氰菊酯500倍液噴灑樹干,使新成蟲死亡率達100%。在幼蟲危害盛期,用40%氧化樂果混合液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或用植物源殺蟲劑0.3%苦參堿1 000~1 500倍液,對受害樹干進行噴霧防治。也可在每年6月下旬,當大多數幼蟲滲透至樹皮中時,噴灑油霧殺死幼蟲。油霧配方為5份樂果或吡蟲啉等儲備溶液、10份柴油。第四,殺死成蟲。根據成蟲09:00之前棲息在樹干上的特征,4月初至4月底每天09:00之前對成蟲進行誘殺。
為防止人為活動密集對古樹名木造成破壞,應在古樹名木四周設置圍欄進行保護,圍欄面積盡量超過樹冠投影面積,式樣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圍欄設計為立柱方形,高130 cm,長寬各10 cm。欄板圓頭,高75 cm,厚2 cm,寬10 cm,間隔10 cm。上下兩根橫拉桿,拉桿厚3 cm,寬5 cm。每根立柱用水泥澆筑,保證其牢固性。對出現漏洞、斷枝、腐干等情況的古樹,需及時進行修復保護,確保古樹健康生長。第一,對生長衰弱、樹體傾斜、樹洞明顯或處于河岸、高坡上或樹冠大、枝葉密集、易遭風折的古樹名木,可采用硬支撐、拉纖等方式進行支撐、加固。第二,支撐加固材料應經過防腐、防蝕處理,加固設施與樹體接觸處必須加墊層,如厚橡膠。盡量采用仿真工藝處理,使其與古樹樹體整體協調。另外,邀請省、市級古樹保護專家現場指導;積極籌措資金,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項目監管,保證保護修復質量;實施專業化設計和施工,確保修復效果。
通過實施保護修復項目,極大地改善了古樹生長的空間環境、地表環境和地下土壤環境,減少或消除了影響古樹生長的不良因素,促進其健康生長,使原來接近枯死的古樹“活文物”又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對古樹樹干樹冠的附生物進行清除,對冠部的枯枝、過密枝、病蟲枝、弱小枝及徒長枝進行疏剪、縮剪和短截修復,對樹洞修補、樹干外露木質部進行防腐處理、蛀干病蟲害專殺處理,減少或消除了威脅古樹生長的因素,極大地改善了古樹的生長環境,促進了古樹樹冠伸展。
修復項目對一定范圍內影響古樹生長的設施進行了清理,并對地表進行了松土、除草、栽植麥冬和覆蓋松樹皮等,保證古樹生長土壤疏松、透氣。
修復項目對古樹生長土壤埋設復壯設施,灌施生根劑、殺菌劑,較好地改善了土壤的透氣性和營養結構,增強了古樹根冠生長能力,促進了古樹根系生長。
壽縣古城區古樹名木保護修復項目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方法,實行科學規劃、專業化科學施工,使古城區古樹煥發出新生機,讓古樹這一“活文物”深度融入古城保護與發展中,為全縣古樹名木保護修復提供了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