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平
(廣東天沐文旅建設有限公司,廣東 珠海 519000)
博物館是一個地區展示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的載體,在博物館景觀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更能充分展現一個地區的文化內涵。一個地區的城市肌理、建筑物造型風格、本土文化、傳統藝術品、自然特征、風俗習慣以及傳統節日等均是博物館景觀設計創作靈感的源泉。地域文化對博物館景觀設計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博物館建成后博物館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上,博物館景觀設計只有植根于地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營造大型文物現場,才能產生強烈的表現力,才能使人們對博物館場域具有認同感和歸屬感。但是,在博物館景觀改造設計中尊重地域文化并不等于拘泥于傳統,需要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和現代美學風格、融入精準的設計主題,以現代手法再現當地傳統文化特征[1]。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在不斷積累、創造和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特色民族文化精神的實質體現,是中華文明中創造力、文化精神與道德傳承的載體。文化的發展有自身形成的,也有外部條件映射而發展的。博物館景觀的地域性體現,除了自身固有的文化之外,還會由于人的參與和現代活動的融入而形成新的地域文化元素,這些新的歷史文化因素日積月累,不斷融入已有的地域文化中,從而形成相應的新的文化,又影響著地域文化的發展,并在新舊歷史文化因素更迭循環過程中不斷向前良性發展[2]。
中國南海博物館位于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中心漁港片區E-01-01地塊,總用地面積100 196 m2,其中博物館總建筑面積為70 593 m2。南海博物館面朝大海,契合狹長海灣地形,是一座以南海為主題的博物館,東南側為南海文化廣場用地,西北側為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海基地用地,西南側為椰林村莊,北側緊鄰潭門中心漁港,博物館主要出入口位于用地的東側,緊臨城市規劃道路,用地西北側為縣道。用地范圍內的基地現狀為濱海低矮荒廢平地,場地平緩,中部保留原有出海河道自西南向東北穿越基地,河道兩側有少量原生紅樹林。
中國南海博物館所處的地域為瓊海市潭門漁港,這里有著獨特的地理優勢,是我國南海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擁有豐富的景觀資源和歷史文化要素。因而,南海博物館也主要以文物展品展示為主線,見證和記錄著城市的發展軌跡,集中打造“一帶一路”展館和南海文化交流平臺,突出公共服務功能、文創產品功能和觀眾教育體驗功能。
南海博物館主要以“絲路逐浪,南海之舟”為設計意向,同時結合海南黎族船型、漁網、海浪等地域文化和海南文化元素,通過借助抽象、現代的建筑形體再現南海海洋文化及海南本土文化的特性。南海博物館景觀設計也是以建筑為主進行延展,依附博物館建筑風格,融入海洋元素和海洋漁耕文化,致力于打造具有海南本土文化的景觀空間[3]。景觀場所整體設計基于對海洋象征意味的整體策劃,將文化意蘊和地域特色融入海灣與南海椰林,在厚重與輕盈飛逸之間自如切換,形成建筑與環境、建筑與人共生的和諧圖景。
中國南海博物館景觀設計不只追求美觀、注重對本土文化的傳承,更注重如何與自然、建筑和諧共生,建成展示海南文化的交流平臺。下面具體分析項目景觀改造設計策略與設計內容。
本項目的改造策略是立足于悠久的海南歷史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城市休閑、主題文化引入濱河系統整體改造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濱水區景觀系統。例如,充分結合項目場地與建筑的高差層級式特點進行規劃,合理利用建筑的觀海平臺形成一條完整的景觀視線軸線[4];依附建筑風格,運用海洋元素,融入本土海洋漁耕文化,打造具有本土文化風情的景觀空間;充分利用現場原有紅樹林資源營造淺海濕地自然景觀原貌。最終將主要節點有機維系成博物館的特色景觀系統。
4.2.1 突顯主題,設計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觀節點。海南的民俗文化繁多,賽龍舟、鬧元宵、公仔套、賽肥雞、舞獅、打八音等均是博鰲人喜聞樂見的民間民俗節目。紅礁石和環礁是當地獨有的特殊地貌,也是海南的特殊符號。中國南海博物館的景觀設計也是通過提取海南的地域文化,圍繞“漁村文化”“海洋文化”“線條文化”三大主題文化打造的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景觀節點。
中國南海博物館的景觀設計節點主要有椰林廣場、入口活動廣場、主入口臺階、濱海疏林草坡、濱海走道、雨水花園、對景雕塑、紅林海韻、環礁島影、生態停車場、花徑、交通島、臨時停車場、迎賓花徑、層級石階、濱海棧道以及觀景平臺17個景觀節點,每個節點均有一定的主題特點。例如,入口廣場的標識通過提取南海博物館標識中的形態,表面選擇石材為主要材料,配合不銹鋼材質字體,不僅與建筑物融成一體,而且形成了具有標志性的雕塑景觀效果。而環島礁影是入口后的景觀區,環島設計理念來源于南海的島嶼形態,通過利用高差層級的地形與巧妙的植物搭配,引導大眾的視線向溫柔的大海轉移,表達海南海洋文化的唯美與浪漫氣息。將博物館建筑、地勢、水文肌理3個不同風格的設計元素融合在一個田園式的景觀場景中,選用當地具有厚重質感的火山巖等自然石材來表達海洋文化歷史的久遠與深厚。同時,上層植物選擇具有海南特色的簡潔大氣的椰子樹,下層植物選擇開花地被與時花,打造熱情奔放椰林花海概念。通過以上精巧的景觀細節設計、精煉的設計手法和簡致的用料使景觀與自然融為一體,襯托出自然環境與自然文化的獨特韻味。
4.2.2 結合建筑,營造風情感十足的景觀空間。南海博物館景觀設計中特別重視結合建筑進行景觀空間的營造,通過地形的靈活運用,整體上注重銜接景觀與博物館的建筑風貌,形成空間感受各異的節點景觀空間,滿足人群集散休閑和文化展示功能,向市民及游客充分展示海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5]。并于各景觀空間中通過構筑物、景觀小品、特色植物設計等,對海南本土特色文化進行生動展示。例如,濱海景觀區的設計通過借鑒海浪或曲直、虛實、轉折的線條,同時巧妙結合地形的高差,鋪設大草坪、自然配植椰子樹,營造自然的景觀空間。
4.2.3 融合地域特色和自然生態理念,合理配植植物。中國南海博物館植物設計以椰子為主調,配以開花植物作為點綴,同時列植鳳凰木與藍花楹營造強烈儀式感的林蔭通道。設計表現上,大膽運用棕櫚葉脈線條的概念,上層采用開花喬木片植成林,營造能夠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花海效果,植物品種主要為鳳凰木、宮粉紫荊、藍花楹、大腹木棉。下層植被選用時令花卉、多年生開花地被,突顯色彩的豐富度和多變性,并強烈營造出熱情奔放的氛圍,植物品種主要為勒杜鵑、龍船花、蔥蘭、黃鳥蕉、蜘蛛蘭、萬壽菊、大波斯菊、藍花鼠尾草、醉蝶花、毛杜鵑、紅草及萱草。例如,在淡水濕地區域,以環境效益和著重于游人的參與為主要目標,結合低洼的濕地,下層通過利用水生藻類、沉水、浮水植物的凈化能力,實現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的功能。上層則種植能為鳥類和其他動物提供食物的漿果類植物,完善和豐富場地中的植物、生物多樣性。同時,引入生態濕地動植物多樣性的科普教育,使游人在閑聊游憩之余,能更好地學習和了解相關知識。在紅樹林區域,注重原有生態林保護,加強對場地內多處原生紅樹植物群的保護與監測,通過生態恢復和補充種植豐富景觀進行紅樹林景觀設計。首先,對被破壞的紅樹植物群,運用生態技術,恢復海灣或河口原有地形,形成適宜紅樹林生長發育的灘涂;修復基質與改良土壤;科學地選配群落優勢種。其次,原生紅樹群處于野生狀態,需要提升藝術品格,可在關鍵的景觀節點,設計豐富的紅樹林景觀,提升景觀效果。
中國南海博物館景觀設計作為博物館和園林景觀相融合的產物,兼具了博物館和景觀的雙重功能,在其景觀設計過程中,地域文化始終是支撐整個景觀設計的靈魂。通過將人文環境中的精髓進行挖掘和繼承,再恰當地注入時代特色,然后融入景觀設計作品中是當今園林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