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遠
(凌源市林業和草原局,遼寧 朝陽 122500)
遼寧青龍河自然保護區位于遼寧省最西部,地處燕山山脈東段,位于北緯40°16′~41°7′、東經118°53′~119°18′。保護區總面積1 504.0 km2,林業用地面積974.0 km2,有林地面積967.0 km2,其中天然林面積523.0 km2,森林覆蓋率64.30%。遼寧青龍河自然保護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40.6 mm,干旱多風,雨季集中,蒸發量大;區域內溝深林密,溪谷縱橫,人為活動較少。自然地貌與自然氣候相互作用,構成了遼寧青龍河自然保護區豐富的原始天然次生植被。
青龍河保護區植物種質資源多樣性是由當地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水資源、多樣的氣候以及起伏的地貌等綜合決定的,這些自然因素優勢為眾多野生植物的生存、生長提供了條件。流域內自然植被以天然林為主,具有原生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特征,是遼西地區重要的植物種質基因庫。經調查,本區域現已發現維管束植物(不包括菌類、苔蘚類等低等植物在內)1 343種,隸屬129科516屬,包括蕨類16科22屬42種、裸子植物4科9屬30種、被子植物109科485屬1 271種,充分體現出植物種質資源多樣性特點[1]。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自然界植物種質資源多樣性的基礎。根據吳征鎰對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類型劃分方法,將青龍河自然保護區維管束植物中的種子植物494個屬劃分為15個分布區類型,各種分布區類型在青龍河保護區均有分布,表明當地植物區系成分的復雜性和物種的多樣性。調查發現,區域內有中國特有屬的自然生長分布,在青龍河流域現已發現中國特有屬11個,分別為銀杏屬(Ginkgo)、虎榛子屬(Ostryopsis)、獨根草屬(Oresitrophe)、虎耳草屬(Saxifraga)(3種)、杜仲屬(Eucommia)、地構葉屬(Speranskia)、文冠果屬(Xanthoceras)、山茴香屬(Carlesia)、鵝絨藤屬(Cynanchum)(10種)、螞蚱腿子屬(Myripnois)和知母屬(Anemarrhena)等11個屬,共計22種植物,這也體現出該區域植物種質資源的稀有性特征。
青龍河保護區有多種珍稀、瀕危、特有保護植物,包括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種,即紫椴(Tilia amurensis)、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和野大豆(Glycine soja),《遼寧省珍稀瀕危植物名錄》收錄的植物有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等13種。依據《東北植物檢索表》《遼寧植物志》及相關文獻調查發現,野皂莢(Gleditsia microphylla)等37種植物為遼寧省新紀錄種,其中白花馬藺(Iris lactea)等4種為東北地區新紀錄種;《東北植物檢索表(第二版)》未收錄的種有毛果旱榆(Ulmus glaucescensvar.lasiocarpa)等11種[2]。
因青龍河流域動植物資源分布具有典型性、多樣性、稀有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特點,對當地及京津冀環首都經濟帶產生巨大的生態影響,早在2001年4月,經朝陽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青龍河流域黑鸛等野生動植物市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建立凌源青龍河省級自然保護區;2014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建立遼寧青龍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120.45 km2;其余部分劃建凌源青龍河源省級自然保護區,2019年4月,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529.747 3 km2,國家級與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占青龍河流域總面積1 504.0 km2的43.23%。
所有的植物都自然生長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中,經長期的自然演化,每種植物都與環境相互影響,構成自然環境的一部分。保持生態系統的原生性、多樣性結構,是實現植物種質資源就地保存的主要方法。
按照晉升國家級(省級)保護區批復的面積要求,實地核查勘驗保護區各功能區界線,并按要求公示對重要路口、重要拐點設計埋設界碑、界樁,兩塊標識間距50.0~100.0 m,在人員活動相對頻繁地段埋設界碑,其余偏遠地段埋設界樁,確保埋設標識發揮作用。具體方法為,界碑、界樁均選擇大理石材質,埋設用水泥夯筑,埋設高度為35~40 cm,界碑規格為90 cm×40 cm×10 cm,界樁規格65 cm×14 cm×14 cm,埋設后在碑(樁)面噴繪圖案,包括界碑(界樁)號、所在功能區等。
為掌握保護區主要植物群落的生長狀況和群落自然演化規律,要建立固定標準地,定期調查記錄[3]。
具體設置與調查方法為:根據《遼寧青龍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6一2025年)》中對保護區主要植被類型調查監測相關要求建立固定標準地,單塊樣地為25.0 m×25.0 m。用GPS定位,調查記錄立地條件等自然環境因子;對樣地內喬木作明顯標記,進行苗木調查;按照常規進行灌叢樣方和草本植物樣方調查;每塊標準地3年重新量測一次,比對分析數據,總結出各種喬灌木及草本植物等的生長狀況、發生變化及自然演替趨勢。
4.3.1 房屋補償安置。按照原住居民人員結構和原有住房質量等,當地鄉政府在保護區外每戶新建磚混結構房屋100 m2,總戶數24戶,每戶搬遷費用需10萬元。
4.3.2 生態修復措施。房屋拆遷后,根據地形地貌平整土地,用鉤機整地,設計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栽植株行距2.0 m×4.0 m,每個坑長寬深各為1.0 m,整地坑客土,選擇2年生優質板栗大苗。在4月上中旬栽植,澆透水、踩實并將樹盤整平,每株覆1.5 m×1.5 m的地膜,中心和四周用土壓嚴,以利于保墑和提高地溫。
通過實施搬遷和生態修復,原住居民從緩沖區搬遷到保護區外,生態修復0.5 hm2,減小了人為活動對緩沖區資源保護地造成的生態影響,對區域生態安全特別是防火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據《遼寧青龍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2016一2025年)》,在三道梁子側柏實驗區,采取人工干預下的自然修復措施[4],新植入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大苗與原有荊條(Vitex negundo)、小葉白蠟(Fraxinus bungeana)等植被,促進原有植物群落自然演替,形成以鄉土樹種側柏為優勢種的喬灌草群落,以利于其他伴生樹種和草本植物生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