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飛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國民生產總值和人民的幸福感顯著提升,但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失衡,特別是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態問題愈發嚴重,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推進,農村的生態建設日益受到重視。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指出,要扎實搞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同時要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1]。
隨著全球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生態問題日益成為各個國家關注的熱點問題,世界各國都在競相尋找解決生態問題的對策,我國也不例外。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安全直接關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福祉。在黨中央對生態建設的重視下,我國各級政府越來越重視當地的生態文明建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農村建設,尤其重視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例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強調,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2021年4月29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中,將黨和國家近幾年對農村的生態保護的各項政策上升為法律,為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雖然我國多項政策已經提到要建設農村生態文明,但是,一些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仍然存在。例如,農村中畜禽養殖污染、土地污染、農民生產生活污染、農村廁所污染等問題依然存在,嚴重破壞了農村的生活環境,制約了農村綠色發展。因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仍任重道遠。
農村中畜禽養殖、農藥化肥和農膜使用以及農民生產生活垃圾的排放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大污染。《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數據顯示,2017年,畜禽規模養殖場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學需氧量604.83萬t、氨氮7.50萬t;2017年,地膜使用量141.93萬t,多年累積殘留量118.48萬t,造成大量的“白色垃圾”[2]。《中國統計年鑒》統計,我國2004—2013年農藥化肥的使用量不斷提升,農藥袋隨意丟棄,導致土地污染嚴重。
一方面,由于生態法治建設的過程具有復雜性與漸進性,因此,決定了相當數量的生態法律均帶有探索性質和應急性質[3]。一些農村生態法律的制定更大程度上是為了解決當時嚴峻的環境問題,從長遠來看,沒有從深層次上分析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農村生態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黨的十八大以來,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已深入人心,我國也制定了各種生態保護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但大多數是根據城市環境污染問題提出的,解決農村生活垃圾、生產垃圾等方面的內容有待進一步完善。
農民作為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角,是農村生態建設的中堅力量,因此,農村生態治理工作要想取得成功,僅僅依靠政府、企業是行不通的,需要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然而,當前農民對生態治理的認同感相較于其他參與者來說較低,農民的生態意識淡漠,導致其在生態治理實踐活動中參與度較低。
當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仍然采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農民為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大量開采農村的自然資源,破壞了農村的自然環境。例如,農民為追求農業收入,過度耕種土地,或大量使用化肥、農膜和農藥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從而導致土地受到嚴重污染、土地肥力持續下降等。在這種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下,一些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矛盾。除此之外,近年來,一些農村地區旅游業繁榮發展,但因過度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破壞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相比城市發展更為緩慢,農村的產業發展、資金、技術等各方面均落后于城市,缺乏吸引外來生態治理專業人才的物質基礎。加之農村高素質人口流失嚴重,造成農村生態自治能力較差。農村生態治理專業人才缺乏影響了農村生態治理進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農村的生態宜居建設至關重要。首先,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在農村生態建設過程中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內涵豐富,其以人類生存為主線、以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為目的,為大家樹立了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價值觀。因此,要將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價值觀貫穿于建設生態宜居農村的進程中,做好農村生產生活垃圾、農藥化肥等污染物的科學處理。同時,農民也應自覺承擔生態治理責任,承擔起建設美麗鄉村的責任。另一方面,要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切實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運用到農村生態問題的解決中,從整體上把握農村的生態治理效果,以釘釘子的精神全面防治農村污染問題。其次,要推進農村垃圾治理工作,從農村實際出發建立健全農村垃圾處理體系,在有條件的農村推行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處理方式。同時,進一步加快對農村廁所的改造。最后,要堅持黨的領導與組織管理相協調,不斷加強縣、鄉環保部門對農村生態狀況的監督,增強村干部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縣、鄉、村一體的環境監督體系[5]。
首先,建立健全農村專項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結合當前我國農村環境現狀、農村環境保護立法現狀,從農村實情出發,因地制宜地制定適用于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法律,對農村各種污染情況做出具體規定,增強其實用性。其次,加強農村環保部門的監督作用,切實履行好其監督職責。農村環保部門應做好對村干部及廣大農民行為的監督,監督村干部是否在村中積極進行生態治理以及廣大農民是否積極保護生態環境等。同時,要不斷升級環保部門的專業設備,增加環保部門治理資金,培訓專業人員,為做好監督工作夯實基礎。最后,完善農村環保執法機制。要不斷提升執法人員的知識素養,提升相關人員的執法能力和執法水平。另外,要不斷健全獎懲制度,使執法過程透明化。建立健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持續發揮司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一是提升農民參與農村生態治理的積極性和熱情。首先,要提升農民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生態保護意識在短時間內很難提升,因此,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身邊小事做起,逐步提升生態意識。另外,可以通過學校教育,將生態保護的相關理念融入大中小學課堂,從學生做起,提升生態意識。其次,加大大眾傳媒對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使生態保護理念深入農民內心。最后,完善獎勵制度。積極發揮獎勵制度的作用,對保護環境的農民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提升農民參與生態治理的積極性和熱情。二是進一步完善農民參與生態治理的保障制度。建立環境收集、整理、公開機制,形成有效的信息公開交流平臺,為公眾進行生態治理心得交流提供平臺。同時,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保證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利用舉報電話、信訪和網絡自媒體等渠道進行有效的監督,鼓勵大眾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進行曝光。并順暢監督舉報渠道,使監督舉報事事有回應,使政府和公眾形成良好的互動溝通,以此提升公眾的參與度。
首先,要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科學規劃農業發展,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規范化管理。將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走綠色發展道路。其次,加強政策扶農。政府政策是否科學決定了農業的發展方向和效益,因而,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另一方面,各級政府應合理決策,幫助農民選擇適合的農業發展模式,走綠色健康發展道路。再次,發展壯大農村產業。以制度、技術創新為動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彰顯具有當地農村特色和農村價值的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道路[6]。最后,大力推進科學技術助農。加強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如利用機器進行農業化生產,健全農藥風險評估技術標準體系等,一方面可以使農業生產更加科學化,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治農村生態污染。同時,要增加農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儲備,推動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政府要組織農民學習相關技術知識,使農民學會合理利用技術,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益,也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宣傳生態技術知識,幫助各個群體加深對相關技術的認知。
引進和培育農村生態治理專業人才至關重要。一方面,要積極引進外來專業人才,以良好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較好的福利待遇以及經費支持等吸引外來相關人才;另一方面,要開展相關的培訓,對當地的一些高素質農民進行再教育,使他們能夠服務于當地,或將農村生態治理的相關知識融入當地學校,使學校能夠培育出更多相關人才。另外,還要鼓勵農村生態治理人才回鄉,投身當地的生態治理工作。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為了不斷推進農村生態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為基礎,學習并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在農村加快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農村,并在此基礎上推動鄉村振興偉大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