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權
(南通市海門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學,江蘇 南通 226100)
近年來,教師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課改理念,但在課堂設計與優化教學實踐中,如何突出學生的“學”?如何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對于教師而言,不能只是簡單地呈現生物知識點,而是要把握教材的整體脈絡,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通過師生聯動來提高教學質量。
蘇科版《生物》教材緊緊圍繞“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主線,強調各單元知識點的前后銜接。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時,不能停留在知識點的單一呈現,而應挖掘各個單元信息的內在關系,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逐步構建完整的生物學脈絡體系。例如,第一單元重點介紹什么是生物,生物學是什么,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是什么,順應初中生充滿好奇的心理特點;第二單元以生物、環境構成的生態系統為基礎,讓學生了解生物、環境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第三單元根據生物需要從環境中獲取能量,把握物質、能量的循環關系;第四單元介紹自然界的生物構成;第五單元介紹水、陸、空、土壤中的生物;第六單元認識生態平衡;第七單元探析生物的起源、發展;第八單元是生物與健康;第九單元有關高等智慧生物人類。事實上,教材中各單元知識點的整理,并非雜亂無章,教師要能夠從生物學學科專業視角,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并突出教學難點。例如,“生態結構及功能”在第二單元,而“物質循環過程”卻在第六單元,“能量流動過程”安排在第三單元,“生態系統調節與穩定”知識點卻在第六單元。看似被打亂,實則有內在的承接和關聯,教師要把握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生物學知識體系。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立足“學科素養”,綜合優化教學知識點與技能訓練的關系,圍繞課堂主題,細化教學目標,完善課堂探究活動。以單元教學為例,對于單元,可以作為教學單位,但需要全面梳理單元內生物學知識點及整體關系,把握新舊知識點的逐步遷移,合理導入、循序漸進。例如,在“生命的延續與進化”中,對生物的生殖與發育分為三章,分別為植物的生殖與發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人類的生殖與發育。由于該單元涉及的生物學概念很多,如果教師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則勢必會讓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桎梏。由此,筆者在教學設計上進行了適當優化,先介紹“人的生殖與發育”,學生感到意外,更讓懵懂期的學生感到羞澀。圍繞本節主題,展示相關圖片和視頻素材,然后對學生進行分組,拋出討論話題:“人的生殖細胞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如何形成的?人的發育起點是什么?在哪里形成的?胚胎發育的場所在哪里?胚胎發育的營養如何供給?人的受精方式、生殖方式和發育方式有哪些?為什么說人的生殖、發育方式是‘最高等的’?”由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并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通過閱讀、交流討論,了解了生物體生殖、發育的基本過程,也從教材中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深化了學生對高等生物生殖、發育的理解。同樣地,在學習人類的生殖發育過程后,再回到植物的生殖與發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學習時自然輕松很多。學生結合教學主題,分別圍繞各章節的主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最后辨析人的生殖與發育、植物的生殖與發育、動物的生殖與發育三者的異同,從而提高學生對該單元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
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的關注,關鍵在于啟發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立足生物學課堂,教師要善于整合教學資源,銜接課程內外,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服務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習“地面上的植物”時,該節主要是對植物的觀察與學習。筆者圍繞教材知識結構,對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等進行梳理與歸納。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較為常見,但蕨類植物、苔蘚植物比較矮小,學生不太了解。筆者組織學生參觀校園植物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教室,了解哪些是被子植物,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蕨類植物,哪些是苔蘚植物。同時,根據對校園植物的分布提前梳理,筆者在觀察順序上進行優化,如先對蕨類植物、苔蘚植物進行觀察,再對被子植物、裸子植物進行觀察。通過觀察與對比,對不同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經濟價值等進行滲透。如有學生在下水道發現了低矮植物,引來眾多學生的好奇與質疑。這些低矮的植物,原本是恐龍時代的高等植物,卻被趕到下水道了。學生們很興奮,一邊議論,一邊觀察。教師指導學生來到池塘邊,對水面漂浮的植物、岸邊的葫蘆蘚進行樣本采集,再帶進教室,讓學生對不同植物的標本進行觀察、對比、討論,激活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促進了學生自主建構生物知識,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效銜接。
生物課程教學,強調師生間的合作與互動。教師不能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應該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自主建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打造高效生物課堂,堅持“以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覺意識。在課堂上,師生良性對話,圍繞問題展開交流。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促進對生物知識的內化。在蘇科版《生物》“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中,對于“人體神經調節基本方式”的教學,教師單純地講解神經調節的方式,會讓學生感到迷茫,也難以深刻理解。為此,教師可在課堂上引入活動。選取20名學生,站在教室過道,手拉手圍成一個“U”字形。教師站在一端,向學生示意,并用力捏了與教師拉手的學生的左手,該學生將左手得到的“信號”,通過自己的右手,向下一個學生傳遞。右手捏下一個學生的左手,下一個學生將左手得到的“信號”,再依次向另一個學生傳遞。如此一來,教師將左手拉住另一端學生的右手,等待“信號”的到來。最后,當最后一個學生用右手捏教師的左手時,“信號”傳遞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捏手”被視作一種“信號”,在學生群中進行傳遞,整個過程中不能用語言表達。游戲結束后,我們圍繞這一游戲展開討論。請學生思考,“捏手”這一動作,在本游戲中代表什么?對捏手這一“信號”,又是如何逐個傳遞的?我們根據課堂需要,可以讓學生分組,自主體驗“捏手”的傳遞過程。學生有了“捏手”體驗,對整個“信號”傳遞的過程感受更真切。在“信號”傳遞時,我們的左手皮膚,利用感覺神經末梢,來感知“手被捏”這一信號,接著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將這一“信號”,傳入我們的大腦,即神經中樞,由大腦辨識這一神經沖動,再向右手發出指令,讓右手的肌肉產生收縮,牽引手指做出“捏手”動作,這一動作作用到下一個學生的左手。同樣地,下一個學生將左手接收到的“信號”,再傳遞給大腦,再由大腦向右手發出“捏手”動作指令,讓“信號”得以在整個學生群中傳遞下去。在整個“信號”傳遞結束后,構成一個完整的反射過程。我們將整個“信號”傳遞時間,除以參與游戲的人數,得到的就是“反射的平均時間”。由此,圍繞生物學知識,展開師生聯動,幫助學生對生物概念的內化。
總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以生為本”的理念,引領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圍繞學生展開課程資源整合,梳理教材知識點內在關系,在大處著眼、小處設計,師生聯動,讓學生感受和體會生物學知識,促進學生對生物概念的內化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