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英
(延安市中醫醫院,陜西 延安,716000)
創傷性手指關節缺損、畸形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它會造成關節僵直、側偏、旋轉等癥狀,會嚴重影響手指的功能[1]。目前臨床治療的方法主要有關節融合術、關節成形術、自體關節移植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隨著人工關節技術的進步發展,臨床逐漸開始應用人工關節置換術來治療手指關節畸形,手術比較簡單、效果也非常好,深受醫師和患者認可[2]。我院對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創傷性手指近側指間關節缺損情況展開深入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創傷性手指近側指間關節缺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此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簽訂同意書。
人工關節置換術:在臂叢阻滯麻醉下手術,患者保持平仰臥位,患肢外展置于側臺上,以手指背面近側指間關節 為中心做弧形切口,這樣可以避免術后形成縱向皮膚瘢痕攣縮,還可以減少伸肌腱的粘連情況。假如指伸肌腱及其周圍的鏈接韌帶完整,需要將伸肌腱中央縱行劈開,并且向兩側拉開進入關節。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果存在伸肌腱粘連呈現銳性分離松解,一定要保護好伸肌腱結構,明確中央腱束的止點和側副韌帶是否缺損或完整,假若存在缺損則需要在中節指骨基地的止點處鉆骨孔以便重建。同時還要松解掌側關節攣縮。此時要注意保護好側副韌帶的完整性。
觀察患者的治療效果。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術后、術后均為出現任何并發癥。通過對患者進行術后8個月-3年的隨訪得知,患者的近側假體關節外觀和運動性能均良好,伸屈活動范圍基本可以滿足正常活動需求,且符合中華醫學會手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使用標準。
人工關節置換術主要適用于外傷后造成的指間關節缺損、功能障礙。不論是腱性組織損傷后粘連、瘢痕攣縮、增生還是關節軟骨破壞引起的增生退變或骨性融合,都會導致指間關節活動障礙、例如疼痛、畸形、甚至僵硬,喪失正常行為能力[3]。人工關節置換術對手部指間關節損傷的患者來說是最佳的治療方法,它操作步驟比較簡單,關節活動的改善度跟其它治療方法相比效果比較明顯,而且對患者手部關節疼痛、糾正畸形、改善手部功能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不論是通過各種原因導致的手部關節僵直都可以通過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但是關節置換術一定要遵循的幾個原則:恢復運動性能、絕對的穩定性、容易操作、假體的機械性能接近正常關節的運動要求、大小合適、牢固的固定,除此之外,假體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假體材料的耐磨性和抗張力性以及可靠的軟組織重建[4]。
在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1)創傷性關節損傷病情比較復雜,缺損組織需要在關節置換術中進行重建,尤其是伸指肌腱中央束和側副韌帶的重建中尤為重要。(2)掌握指骨和關節立線的準確定位。例如中節指骨較短可以適當修剪假體遠端柄,使其能夠充分插入。(3)術后指關節康復。肌腱和側副韌帶完整或者術中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者,在術后次日開始進行關節運動,并且逐漸加強主動屈伸練習運動。如果重建側副韌帶者,一定要注意在術后6周內保護好側副韌帶,使用鄰指固定或者佩戴指套固定,保證患指不受到側方應力的影響。如果重建中央束側一定要進行伸直固定,術中需要給予安全可靠的重建固定和肌腱的活動度,這樣能夠促進術后康復。夾板在術后最少要使用6周,每日還需進行3-5次功能鍛煉,鍛煉時夾板可以取下,夜間入睡時也要堅持佩戴,夾板有著糾正畸形方向的作用[5]。
本院研究結果顯示,人工關節置換治療創傷性手指近側指間關節缺損效果較好,且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較好,并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創傷性指間關節缺損畸形的修復對手指的軟組織要求比較高,雖然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均證實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創傷性手指近側指間關節缺損效果較好,但是手指人工關節實際應用時間比較短,對于這方面還需要不斷進行研究,對完成手術的患者需要延長隨訪時間,隨時掌握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人工關節置換治療創傷性手指近側指間關節缺損效果較好,希望本文研究結果可以對臨床相關研究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