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榮,倪誠,王濟,夏靖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體質與生殖醫學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據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十四五”期間中國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到2030年老年占比將達到25%左右[1]。老年人機體生理功能衰退,平和體質相對較少,偏頗體質較多。隨著陰陽氣血、津液代謝和情志活動的變化,老年性疾病逐漸增多。據統計,老年人平均有8年時間帶病生存,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2]。因此,了解老年生理與體質特點,對于實施個體化延緩衰老、體現老年病個體化診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老年是全生命周期的衰老期,臟腑陰陽氣血等生理功能衰退,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1 五臟以腎虛為主 《靈樞·天年》曰:“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藏經脈空虛。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薄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疲骸澳I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薄杜R證指南醫案》中亦多次提及老年階段虛衰特點,如“六旬有五,下焦空虛”“高年下焦陰弱”“老人脾腎陽衰”“老年血氣漸衰”等。以上說明步入老年階段,臟腑功能衰退,其中腎虛為老年階段的主要生理特點。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則心、肝、肺、脾4臟得養;腎精虧虛,則臟腑虧虛。
1.2 氣血運行不暢 《靈樞·營衛生會》說:“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說明老年營衛氣血衰弱、運行不暢,是其生理的一大特點。老年臟腑氣血虧虛、運行無力,運行不暢則生瘀,近有學者提出“老人多瘀”的觀點,證之臨床屢見不鮮。
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大數據體質流調及多個地區老年非特定疾病人群體質調查結果分析,老年體質以“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等“虛”性體質為主,多兼夾“血瘀”“痰濕”及“氣郁”[3-12],總體特點為“偏頗體質居多,兼夾體質多見”[13]。
2.1 偏頗體質居多 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氣血陰陽皆呈現出不足之狀,因而氣虛、陽虛等虛性體質逐漸增加。同時因氣血運行、津液運化出現障礙,因而出現血瘀、痰濕等實性體質。另外,老年人抵御體內外致病因素能力下降,易患各種疾病,遷延日久而造成體質偏頗者亦有之。因此,老年體質與其他年齡相比多為非正常體質,而且隨年齡的遞增,正常體質越來越少,偏頗體質越來越多,與年齡基本呈正相關。
2.2 兼夾體質多見 隨著陰陽氣血、津液代謝和情志活動的變化,老年人偏頗體質不似其他年齡階段單純,較少有一種體質類型者,常以一種體質為主兼夾其他體質。調查發現[14],60歲以上老年人的兼夾體質占37.40%。兼夾體質的表現形式一般為虛性體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之間、實性體質(痰濕質、血瘀質、氣郁質)之間以及虛性與實性體質之間的復合存在。例如,氣虛質常與陰虛、陽虛質兼夾:氣虛質兼夾陽虛質,是因為“氣不足便是寒”;氣虛質兼夾陰虛質,是氣不化津所致。痰濕質易與血瘀質兼夾:中醫學認為津血同源,痰濕體質者氣機多不暢,則可導致津停血瘀,形成“痰多夾瘀”“痰瘀互結”的復合體質類型。至于虛性與實性體質之間的兼夾亦復不少。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指出:“夫肌膚柔白屬氣虛,外似豐溢,里真大怯,蓋陽虛之體,惟多痰多濕。”可見肥胖之人多為氣虛、陽虛與痰濕體質兼夾者。陰虛體質之人,因陰血不足而內生虛火,虛火作為賊邪,反過來又消灼陰血,日久血脈漸枯,終成陰虛兼夾血瘀體質;陰虛體質者內火偏旺,若又嗜酒或恣食煎炸烤熏之物,日久便可形成陰虛兼夾濕熱體質者等。
綜上,老年人體質以偏頗體質為多,且除有一種主要體質之外,常兼夾多種體質同時出現。老年人“多虛、多瘀、多痰、常氣郁、常兼夾”的體質特點與老年五臟以腎虛為主、氣血運行不暢的生理特點,正是老年人慢性病高發、多病齊發的原因之一。
3.1 實施個體化延緩衰老 自然衰老進程雖不可避免,但可控制衰老速度[15]。中醫認為衰老的原因主要為體質差異、氣血陰陽失調、臟腑功能減退[16],影響衰老速度的因素為先天稟賦和后天保養[17-18]。
不同體質的衰老進程不同,除平和質外,其他偏頗體質皆與衰老成正相關[19],老年人體質對其衰老有明顯的影響,衰老表征各異[20],可基于體質差異進行“個體化抗衰老”[21]?!澳I元盛則壽延,腎元衰則壽夭”(《醫學正傳》),腎氣虛衰是衰老的核心因素[22];“后天尤可資培”,“亦可延年益壽”(《黃帝內經靈樞集注》),胃氣衰竭亦可加速衰老[23],胃氣為養生之主;“氣血正平,長有天命”(《素問·至真要大論》),氣血流暢是老年長壽的基礎,故可調補脾腎、調暢氣血。因此,根據老年特殊的體質及生理特點提出“延緩衰老”的實施策略。
3.1.1 辨清體質,精準抗衰 正確辨識老年體質是“個體化”抗衰老的關鍵,針對偏頗體質類型、兼夾體質主次及體質評估結果制定并實施相應的個體化養生保健方案,包括飲食起居、形體鍛煉、情志調攝、適宜技術(刮痧、拔罐、針灸、推拿等)等內容,做到“精準抗衰”。同時,強化健康教育,促進主動參與。對老年人群進行針對性的、有效的健康指導和教育,幫助老年人群在了解自己體質狀況的前提下選擇自己易于接受的方案并積極參與,可促進“個體化延緩衰老”的推動實施。
3.1.2 補養脾腎,調暢氣血 在辨體抗衰的基礎上,結合老年生理特點,實施以下兩點:1)調補脾腎,充養五臟。針對老年五臟以腎虛為主,可主補“先天”之腎,兼補“后天”之脾胃,從先天、后天入手以充養五臟精氣而延緩衰老。2)疏暢氣血,令其調達。針對老年氣血運行不暢,通過疏暢氣血,可使人體氣機調達、血行通暢而延緩衰老。
3.2 體現個體化診療思想 國醫大師王琦院士認為:個體化診療是基于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充分注重人的個體差異性,進行個體醫療設計,采取優化的、針對性的治療干預措施,使之更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據此拓展到個性化養生保健以及包括人類生命前期的生命全過程,從而實現由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的轉化[24]。個體化診療的核心科學問題是“怎樣才是個體化”,這涉及到個體差異性、群體趨同性、不同類型個體與疾病的相關性等問題。
王琦院士提出的“九體醫學健康計劃”[25]是在9種體質分類理論指導下,基于個體化診療思想,策應慢病防控以及老年健康、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計劃,注重人群“個體差異性”和“群體趨同性”兩個屬性。老年體質偏頗為主、兼夾多見,可將“九體醫學”作為老年健康管理的切入點[26]。同時,應用大數據分析形成個體化診療干預的共性規律,如劉保延教授認為:應將臨床實踐數據化,以提高個體化診療、人體健康狀態預測以及防病治病的能力,以提升人體健康的服務能力[27]。老年病多屬于慢性病,病因復雜、病程長,患病率高,且數病共存、并發癥多發[28],單純從疾病本身治療入手很難根治。因此,從老年特殊的生理與體質特點入手,應用大數據分析方法,探討個體化診療干預的共性規律,可實現老年人慢性病預防及多病共治的健康服務要求[29]。
針對古今文獻中多論老年生理特點而少及老年體質特點,甚至將兩者混為一談的現狀,筆者對老年生理與體質的特點進行了辨析,指出老年五臟以腎虛為主、氣血運行不暢的生理特點與“多虛、多瘀、多痰、常氣郁、常兼夾”的體質特點,正是老年人慢性病高發、多病齊發的原因之一。這種體質特點也使其成為慢性病防控的高危人群。辨析老年生理與體質特點,對于提升老年健康水平、實施個體化延緩衰老、進行老年病個體化診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