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是八月,習慣了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態,紡織人努力尋找著國家“雙循環”發展格局下的新機會。或許是在經歷了這場極大的“黑天鵝”事件后,不管是紡織行業還是紡機行業,人們心態平和了許多,對于現實的認知理性了許多,對于未來的發展思路也落地了許多。
這種強烈務實的感覺始于今年的紡機聯合展。
都說本屆紡機聯合展注定與眾不同,觀眾比往屆少,但是質量更高,展會上的交流也更深入,或許這也是紡織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表現之一。當行業發展進入成熟階段,紡織人變得更理性、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眾多裝備企業也開始花更多精力理解、消化客戶的需求,并持續做出改進,對接更加精準、到位。
革命性的技術不可能頻繁誕生,但去糙取精、務實落地的心態卻能為產業前行賦予更多能量。
從本屆紡機聯合展來看,各個領域均不難發現需求落地的特征:在紡紗機械領域,裝備企業除了服務于大企業規模化生產方面的高速、高效、減少用工方面的需求之外,中小企業差異化、個性化的發展路徑也在被給予更多關注;在織造機械領域,裝備企業圍繞客戶高速、節能、品種適應性廣、智能化等方面發展趨勢做了更多細節的改進;印染機械企業在節能環保的永恒主題之下也在努力融合多元技術,幫助客戶擴大應用價值;針織機械的發展契合了時下多元需求,不斷滿足特殊品種的差異化創新和個性化定制服務,并朝著高精特、智能化和互聯化的方向不斷邁進;化纖設備企業則在不斷加深自動化、連續化以及信息化技術應用,為用戶提供更加完整的化纖生產系統解決方案;非織造布產品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讓非織造布裝備企業快速響應市場需要,圍繞不同的市場需求點推出了差異化的裝備技術等等。
紡機行業大展是熱鬧的,是導火索,但作為企業個體想引爆更大市場能量,需要咱們自己囤下真材實料的“火藥庫”。而這一點,也已經被不少紡機企業認可,能辨需求,可做沉淀,更多需求的落地已不遠。
另一讓我觸動極大的“落地”舉動在蘭溪。
過去幾年,以機織面料為主的蘭溪紡織業在智能化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其輕量化改造、通用型、可持續、可復制、易推廣的蘭溪經驗,為紡織工業智能化改造提升提供了一個好的路徑和實踐經驗,特別值得學習推廣。蘭溪,讓我們看到了智能織造并不只是概念,并不完全高大上,是可以落地走入尋常百姓家,在全行業開花的。
正如蘭溪智改的典型企業浙江鑫海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海斌所言,智能制造工作既簡單又復雜,即可小投入也可大投入,智改的路徑千萬條,實用居于首位。這便是落地。
“十四五”期間,我們要建設高質量紡織制造體系,除了新上產能全面推廣智造外,對現存的超過50%的擁有數控裝置的工藝裝備,實施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改造升級,更是行業智能落地的關鍵,蘭溪經驗推廣的價值也正在于此。
落地有聲,前行有勁,始于“十四五”開局的好現象可以給我們未來五年的發展,帶來更多的踏實感。FZJ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