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棟
(華池縣元城初中,甘肅 華池 745609)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建設鄉村生態文明是實現鄉村經濟良性發展的基礎和根本要求。步入21世紀后,雖然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被進一步拉大,但是隨著綠色理念、低碳理念、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鄉村的重要性愈發凸顯[1]。很多厭倦了城市喧囂的人都喜歡到鄉村旅游,很多城市居民喜歡鄉村的綠色食品,在此背景下,農村迎來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政府的科學規劃與協助下,鄉村的山區環境、林業資源、河流湖泊等產生了強大的經濟效益。對此,各地鄉村必須利用好這些自然資源,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圍繞鄉村特色的自然資源和農業特色,打造獨特的品牌,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然而,當前我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制約了鄉村振興,需要結合實際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路徑。
甘肅省慶陽市的地形類型主要為丘陵和山地,大部分農村分布在這些地方。相關研究顯示,慶陽市耕地總面積為68.9萬hm2。目前,慶陽市被侵蝕的土地面積高達22.0 萬 hm2,平均每年水土流失總量高達 2.138 億 t,平均流失水量為2.5 萬m3/km。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固然有自然因素,但也與農村大興土木、大挖河沙、填河造屋、亂砍濫伐、浪費水資源有較大的關系。由于農村經濟相對落后,亂砍樹木作為柴火、侵占農田建造房屋、挖沙挖泥搞工程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些行為均加速了水土資源流失。
農業是農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由于大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環保意識缺乏,導致農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首先,慶陽市部分農民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塑料棚膜等,導致農村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其次,部分農村對于垃圾的處理方式不科學,大部分農民將垃圾集中在一起進行焚燒處理,亂丟廢電池和塑料袋的現象屢禁不止;最后,農民對于生活污水的處理比較隨意,導致農村很多水資源被污染。總之,農村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已經嚴重影響居民的健康狀況和農業發展。
慶陽市天然林僅分布于子午嶺林區,面積為20.7萬hm2,其余林區多為次生林和人工林,而這些林地的森林覆蓋率極低,僅有19.7%,而且大部分植被都是灌木和疏林,沒有特別高大、密實的樹木[2]。過低的森林覆蓋率大大降低了植被穩固土壤、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的功能,從而加大了慶陽市生態文明建設難度。植被覆蓋率低與農村濫用耕地、亂砍濫伐、濫放禽畜、放火燒山密切相關。雖然近年來國家制定了退耕還林政策,但是沒有明顯改善植被覆蓋率較低的問題。
對慶陽市耕地進行調查發現,耕層有機質含量為0.98%,超過1/2 的耕地農作物產量偏低,收成不盡如人意[3]。這些農田都存在廣種薄收的問題,產量變化大,而且整體產量偏低。這是因為大部分農民未掌握先進的農耕技術與農業種植知識,他們習慣了粗耕粗作,對于農田的管理十分粗放,不注重土地養護。尤其是在慶陽市一些資源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更加嚴重,開采單位和村民只注重眼前利益,常常以破壞周邊環境為代價來大肆開采礦物資源,使得周圍大片土地與河流被污染,一些野生動物瀕臨滅絕,生物種類變得越來越少。一些村民不懂法律法規,為了謀取私利,大肆捕殺野生動物,常常在山林中安裝陷阱、電網,或者組團獵殺野生動物,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進而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
認知影響思想,思想影響行為。要想提高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效率和質量,首先必須讓村民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和重要性,要讓他們知道生態文明建設是影響他們自身利益的重大事情,絕不是事不關己的徒勞工作。政府部門和村民委員會要通過日常宣講、會議培訓、廣播宣傳、下達法律的形式來強化村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和認知,培養村民的環保意識、法律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并通過制定科學的獎懲機制來調動村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
慶陽市很多農村地區的自然條件非常艱苦,經濟發展非常落后,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當地的自然資源。然而,因為近年來慶陽市農村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導致這些農村的經濟收入直線下降,很多之前種植的農產品因為缺乏土地資源而不能種植或者產量驟減。對此,慶陽市政府應轉變經濟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地推廣草地農業耕作模式,通過畜牧業產生的經濟效益來彌補農業流失的經濟效益,實現農業與畜牧業協調發展。另外,當地政府要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來嚴格禁止挖草皮、挖草根、挖茅草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保護農村的天然草場和人工牧場,給予植被休養生息、茁壯生長的機會。同時,要始終堅持實施退耕還林制度,要出臺相應的制度以及利用先進的科技來解決污水排放問題,有效保護農村的水林資源。立足全局來統籌規劃農村林、田、水、路同步、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自然資源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一些農村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礦物資源,礦藏資源的開發推動了經濟發展,但也加劇了農村環境污染。以慶陽市長慶油田為例,多年的油田開發帶動了周邊區域經濟發展,但也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對此,必須快速封閉一些廢棄的油井,完善隴東油區污染治理規劃,加快西峰油田工業廢棄物處置場的建設進度,實施道路復墾項目,出臺系統的水質、水量監測方案,全方位地保護周圍的生態環境。此外,要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內容的宣傳力度,加大宣傳內容的普及程度,通過多種渠道和多樣化形式向村民傳達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讓村民了解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應該遵守的規定、破壞環境后應該承擔的后果等,用法律和制度來約束和規范村民的行為,在有效防止生態環境被進一步破壞的基礎上,加速農村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和生活風氣,讓農村成為干凈、文明、和諧的生態宜居之地[4]。
慶陽市農村發展離不開各大企業的支持,如農產品售賣需要電商企業的支持、農產品種植需要蔬菜基地的支持、礦產資源開發需要挖礦企業的支持等。但是,一些企業在幫助農村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和生活污水,如煤炭發電企業、硫酸制造企業、蔬菜大棚基地使用的農膜等均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所以,政府需要發揮自身的監管作用,制定健全的監管機制,實時對企業的廢氣、廢物、廢水排放進行監控,確保其達標后排放。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一輪的農村發展規劃要以生態宜居為落腳點,嚴格管控企業的進入,完善企業準入機制,凡是以破壞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企業一律禁止進入。對于已經進入農村且持續產生污染的企業,要勒令其進行整改,整改達標后才能繼續運營;對于拒不整改的企業,要堅決將其叫停。總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有科學健全的監管機制作為保障,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高效開展、落到實處。
監管機制的建立需要確保監管內容貼合農村實際,增強監管的強制性與權威性,讓監管機制起到約束村民行為的作用,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監管工作的開展有章可依。同時,在監督與執法過程中,培養全體人民保護生態的自覺性,切實做到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有序進行。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既需要村民自覺參與,也需要出臺相應的法律制度和監管機制來約束村民的日常行為。從精神層面來提高村民的思想覺悟和環保意識,從行為層面來規范村民的行為舉止,才能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