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卓嘎
(加查縣水利局,西藏 加查 856400)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不斷推進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守護“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提升西藏自治區的水生態治理效益,對于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河(湖)長制指的是各地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堅持問題導向,落實地方黨政領導河湖管理保護主體責任的一項制度創新。以河(湖)長制為基礎,如何提升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效益,是近年來水生態治理工作人員重點思考的問題。
雖然《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和《關于在湖泊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中對河(湖)長制的內涵進行了界定,但是學術界依然流傳著2 種不同的觀點。一部分人認為河(湖)長制的推行優勢是運用了層級化和屬地化的管理模式,所以可以徹底解決我國河(湖)長制體制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獲取相對理想的解決效果。另一部分人認為河(湖)長制是一個有效而非長效的制度設置,具有過度、應激及人治等特點,很多方面都不符合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1]。
實際上,河(湖)長制是一種跨域河流治理的實踐,具有一定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出3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河(湖)長制具有高位推動的特點,需要加強區域黨政“一把手”對河(湖)長制的關注,并以此為基礎保障治水資源的充足性和執行力的高效性。其次,河(湖)長制需要多部門聯動,需要多主體參與。也就是說,河(湖)長需要在河湖管理和保護工作中承擔起組織領導的責任,通過對各涉水部門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動員與協調,來實現流域的聯防、聯控與聯治。最后,河(湖)長制代表著我國的傳統水文化,加強基于河(湖)長制的水生態治理,可以有效傳承中華民族千年的治水歷史[2]。
《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由水利部于2013 年1 月正式印發。自此之后,水生態文明成為一種先進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其理念是人水和諧,目標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基于河(湖)長制的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需要注意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導向為基礎,以生態、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也就是說,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通過階梯式的發展來逐步完成,并且每一個治理階段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另一方面,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需要動員當地民眾全員參與,借助各利益相關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努力來提升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效益[3]。
基于河(湖)長制的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其實就是將中觀層面的河湖治理體系改革納入宏觀層面的水生態文明建設,借助河(湖)長制的優勢來保證河湖治理工作質量。所以,基于河(湖)長制的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需要圍繞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利用科學的水生態治理手段,將西藏自治區的政、產、學、研、金、文及民等不同主體的相互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河(湖)長制的支持下,保證河湖治理工作全面開展[4]。
基于河(湖)長制,要想有效提升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效益,就要加強相關制度體系的完善與優化。
首先,通過組織開展一系列推廣活動,強化當地群眾對水資源的保護意識,從而在整個西藏自治區創造一個“保護好河湖就是保護生態、保護好河湖就是保護生命”的水生態治理氛圍。例如,西藏自治區可以召開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新聞發布會,借助“中國水周”“環境日”“世界水日”等特殊節日來加強河(湖)長制的宣傳與推廣,如日喀則市將河(湖)長制引入當地的校園、企業、工地及寺廟中,林芝市通過演講比賽和宣講活動等形式宣傳河(湖)長制工作[5]。
其次,在“統一建設、分級部署”的原則下,西藏自治區要構建“四級河(湖)長”綜合信息化應用平臺,以提升河(湖)長制工作的規范性與高效性,進而通過河(湖)長履職能力的提升來加大河湖管理保護力度[6]。
再次,通過《河湖水庫保潔管理辦法》和《河湖長助理服務機制》等制度,激發當地企業參與水生態治理的積極性,引導其主動配合河(湖)長的相關工作,提升河湖巡查調研工作質量,并對河湖水庫沿線垃圾進行日常化清理。同時,通過多個主體的綜合執法加強入河排污口、河道采砂等方面的執法建設,對河湖“四亂”問題進行有效的認定和排查[7]。
最后,與各主體簽訂河(湖)長制工作責任書或河(湖)長制工作責任狀,對不同主體的工作責任進行明確。同時,完善相應的考核問責與激勵制度、投訴舉報受理制度,從制度層面提升西藏自治區的水生態治理效益[8]。
基于河(湖)長制,要想有效提升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效益,需要加強監督與協調,確保各項制度可以得到有效落實。首先,要高度重視科學研究,針對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設置專項科學研究基金,確保通過高質量、高效率的河湖自然科學研究來明確自然環境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復雜關系,保障有效落實河(湖)長決策。其次,針對眾多河(湖)長實施“放管服”措施。根據西藏自治區的水生態治理工作進展,將河湖治理“權責”進行逐步釋放,逐步降低政府部門在河(湖)長制中的影響,將河(湖)長的“交辦”工作過度到“督辦、協辦”工作,再過渡到“引領”階段。最后,注重混合治理手段的應用。河(湖)長可以對各方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所以需要對相應的優化規則、平衡關系及決策仲裁等內容進行明確。與此同時,要在河(湖)長的行政監管基礎上,設置河(湖)治理基金,引進各種資本,加強水權市場、排污權市場及生態補償市場建設,完善相應的市場機制,保證各級行政管理通道的順暢性,通過跨區域跨部門聯動來提升水生態治理工作質量。另外,要設置高級別聯席會議,構建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網絡,實現各方主體的資源共享,并以此為基礎降低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成本[9]。
基于河(湖)長制,要想有效提升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效益,需要通過“非工程性措施”的應用構建多中心、多組織的治理結構,引導全社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首先,對河(湖)長在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中的作用加以明確,提升河(湖)長的公信力,再結合西藏自治區眾多河(湖)長在水生態治理工作中的突出表現,優化河(湖)長的外在形象,構建以河(湖)長為重心的水文化。其次,對水文化傳統進行尋根溯源,弘揚中華民族千年治水歷史中形成的無私奉獻精神和以德服人思想,并以水文化的復興來促進人與生態和諧發展。最后,將西藏自治區水文化的發展與科學技術進行結合,借助信息技術來傳播水文化[10]。
在河(湖)長制的實施背景下,提高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工作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想提升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效益,必須不斷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加強監督與協調、激發全社會參與西藏自治區水生態治理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