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雪珍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通常稱為校本化課程實施,是學校圍繞國家課程標準的達成,對國家課程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創造性運用。新課改之后,一些學者認為,課程實施不是簡單地將課程改革的理想轉變為現實,更不是直接的上行下達,而是一個包含多個因素的復雜的、動態的、不確定的實踐過程。這一實踐過程在不同學段,其呈現的特點是不同的。
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階段的教育對象正處于興趣導向的童樂時光。如何基于兒童立場,因學段而異,推進校本化課程實施,多元滿足兒童快樂學習需求,關注兒童持續發展方向,鍛造樂學品質,涵養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促進兒童快樂成長是小學段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價值取向。本文以江蘇省連云港市解放路小學為例,從實踐層面闡述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思與行。
學校作為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實踐場所,課程建設是學校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與抓手。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很大程度體現了學校對育人的思考。
江蘇省連云港市解放路小學是一所有著85年辦學歷史的學校,兼具深厚文化底蘊與創新活力,逐步凸顯的童樂教育文化,不斷導向學校課程實施愿景與學校價值追求的契合,形成了基于童樂教育追求的校本化課程實施路徑。學校著眼學生未來發展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秉持“純真、健康、和諧、陽光”的校訓,堅持“服務師生同樂成長”的辦學理念,以塑造“善學樂學、志趣高尚、個性靈動”的快樂兒童為培養目標,深入探索基于樂學品質培養的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改革、教育評價改革、家校合力路徑,鍛造樂教、善教的教師隊伍,促進生命真實、主動、健康、堅實地成長。童樂教育文化成為解放路小學師生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育人主旨引領。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必須凸顯國家課程的完整性和主導性。學校必須保障國家課程目標在進入學校層面的高度達成。在這一基本認識前提下,學校從小學教育特點出發,尊重兒童快樂成長的需求,拓寬課程建設視野,從不同層面調適國家課程的共性與本校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張力,搭建二者融通的平臺,打破學習壁壘,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運用書本知識經驗,融入真實世界中。
童樂,是生命成長之快樂,是生命的舒展之樂。對小學教育而言,課程校本化實施本質是立足兒童視角,著眼兒童成長需求,促進“理想課程”向符合兒童世界的“現實課程”轉化,從而實現開齊、開足、開優國家課程的目的,挖掘兒童學習潛能,凸顯兒童主體性和學校課程實施的靈活性、校本性。
從懵懂的孩童走向長大的兒童,是一個變化過程,是通過接受教育完成社會化才能成長的過程。兒童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所體驗的挑戰之樂、學習之樂、交流之樂、成長之樂讓“童樂”的層次越來越高。隨之,兒童自我認定的層次也逐漸提升。校本化課程實施,就是要直接回應對不同差異學生的真實培育,在國家課程因人制宜的校本化實施中滿足學生快樂學習、挑戰成功、接受挫折以及不同學習通道的差異需求,在學習起點與學習成果外化的過程中,形成符合本校實際的國家課程實施方向。
隨著教育進步與新時期育人方式的變革,課程的內涵與外延不斷發生變化,課程是學科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經驗和體驗。
在校本化課程實施中,學校必須根據小學段兒童成長實際需求,架構國家課程與兒童本身的生活經歷、成長經驗相融合的橋梁,遵循趣味性、生活性、豐富性、選擇性、活動性、整合性等原則。學校要充分發掘與補充開發國家課程內容的情趣、理趣、智趣,回歸兒童現實生活,促進兒童與環境互動,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實現經驗生長,讓兒童找到各自的生長點。
素養時代的校本化課程實施已經從單一教材走向教師、學生、教材、環境的融通,從只強調學校課程到強調學校課程與校外課程的整合,從顯性課程走向隱性課程、顯性課程并重。實施過程突出學生主體、凸顯教學開放、強調多元融通、關注動態建構。因而,在校本化課程實施中,要厘清國家課程標準,精讀課程教材,挖掘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發與豐富課程內容,最終促進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學校從兒童快樂學習需求出發,基于課程標準、學段特點,側重課程實施與學科問題,從素養提升與基礎知識學習視角,凸顯班本化、生本化實施,完善課程校本化建設。從年段與時段維度、學科核心素養維度、國家課程與拓展性課程設置等方面,凸顯整合理念,引入項目式學習、任務群導學等方式,以現行國家課程教材為藍本,緊扣學段目標,系統梳理教材,適度提煉、重組、增刪同類主題的教學內容,構建系列校本化課程。同時,輔之以搭建“筆尖溫度”“童悅影讀”“項目導學周”等平臺,讓基于童樂視角的校本化課程實施更加貼合本校文化建設方向,更符合教師課程開發的意志愿望,也更貼近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
鑒于校本化課程實施的綜合性,學校在頂層推進過程中,面向全體人員,打破年段隔閡、學科壁壘,暢達校內各職能部門管理的融合通道,實現全員卷入式培訓與實施,提升群體認同度與課程實施力。
由學校名特優教師組成的學術骨干團隊,以及由外聘專家組成的技術指導核心團隊,由校長主持統籌,全程技術跟進調控;分管校長統領教育教學合力實施,由教學研究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學生成長中心、后勤服務中心共同組成教學改革融合推進核心小組,增強全員學術引領性及教育教學各項工作的整體協作性。
級部項目研究小組在學校項目研發學術團隊的指導下,以項目研究的方式開展研發活動。以級部為單位整體推進,組建六個項目研究小組,級部主任負責學科綜合項目研究,各學科備課組長負責模塊研究,學科教師負責主題聚焦項目的研發。級部項目研發組自下而上,探尋課程融合的實際契合點,及時發布有效教學實踐路徑,固化成果,推廣運用。
通過搭建平臺,每位教師擁有自己的表現通道。理論與實踐結合,管理與實施同步,學術研究課與成果發布并舉,跨界專題教研、組塊教研成果多層面展示并存,讓成果表達的儀式感和成就感提升教師的使命感與價值感,從不同層面喚醒與呵護教師參與教學探索激情與自我實現的需求。
創新教育評價改革,指向多元體系建構,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師生觀、教育質量觀,凸顯增值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推動師生不斷豐厚課程學習、開發等層面的理解與體驗。
通過課堂教學過程性評價與階段性評價多元動態的結合方式,凸顯兒童作為學習主體,持續表現出來的自覺、積極、向上的心理意志的培養與評價引領。學科教學中,依托班級優化大師,構建“童樂”網絡平臺,側重常態化課堂動態評價;依托“童樂成長”手冊,分解童樂評價標準,側重綜合性評價;依托“童樂”爭章、微成果發布、微心愿兌換等,激勵成長,促進發展,側重過程性評價。
教師作為校本化課程實施者與建設者,依據教師自我發展需求,從職業道德、教學科研、班級管理和業務能力等多維度,完善系列評估網絡。學校主要關注教師課程建構能力、課程實施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教師在課程整合與優化實施中,在涵養兒童樂學品質的同時是否體驗到職業的幸福感與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