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峰
中學生是指接受中等教育的學生,年齡一般為12~18歲。此年齡階段是學生長知識、長身體,初步樹立和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中學生是處于生理發育、心理發展和社會化的關鍵期,具有不成熟性、差異性和多元性的生命主體。他們自有求知欲望、興趣、好奇心和活動創造的本能,具有自主學習、發展和創造能動性。中學生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范疇,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既是學校管理的創造性實踐過程,也是學校管理的價值旨歸。
在中學生管理的實踐中,往往容易出現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成長規律被忽視、中學生發展內涵被片面理解、教育方法簡單和成長過程受強勢干預等問題,主要表現為中學生管理中的學生主體性弱化、角色錯位、價值觀偏離等。
學生的需要、自由和權利容易被忽視:一是空間的制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試行)》規定了生均占地面積和生均校舍面積,但現實中存在著教室內的大班額教學、麻雀式校園內的集約型運動與生活等現象。二是身體自由受限。教育懲戒邊界的擴大,使學生被禁止動手、動嘴、動腳,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行為和身體自由的限制。三是學生需要被忽視。主要表現在學生管理中的教育活動設計往往未征求學生意見,只是按照學校既定的、傳統的、習慣性的方案實施,學生自治組織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受教育主體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彰顯。
教師和家長通常被認為是學生管理的重要主體,分別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管理學生。現實中,“教師讓位—家長越位”型的管理方式普遍存在,而這種方式容易出現方法錯位,主要表現在:一些教師長于教學,弱于育人,尤其對犯錯誤、有問題的學生缺乏耐心,沒有選擇適切的教育方法,難以走進學生心里,情感上不相通,心理上不相融,而是動輒請家長來補位;一些家長沒有關注孩子的品德、習慣和志向,而是強勢干預孩子的學業成績,不顧孩子的實際需求,犧牲孩子休息時間,上名目繁多的輔導班。
學生管理存在價值偏離,降低了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效能。一是現實中存在著中學生管理者把學生看作“病人”的現象,認為學生是有問題的“病人”,必須服從教師命令和要求,學生很少得到教師的欣賞、肯定和激勵,教師也難以找到工作的獲得感和滿足感;二是忽視引導學生進行“向學之心”精神價值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行為被附加了“為升學考試而學習”的實用價值,本來充滿生命活力的中學生被“分數”鉗制。學生盡管學習很多知識應對考試,卻失去了求知欲、興趣和價值體驗。
第一,學校空間和資源配置須以學生發展為目的,設置適度的學習和生活空間,盡可能凸顯學生作為生命個體的價值、尊嚴和意義,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第二,解放學生的身體。教師在教學中應秉持開放性、多元性和民主性的理念,尤其是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尊重中學生的特征,讓中學生在參與、合作中,在交流、互鑒中,產生真善美的體驗,擁有鮮明的主體意識和充分的精神自由,彰顯出獨特的生命感、價值感和創造力。
第三,營造個性化學習文化。學生活動設計需要秉持學生立場,尤其重視和關心作為“個體”的學生。學校要完善學生自主管理組織,開展多層面針對學生的調研、交流和對話,放手讓志趣相投的學生在社團、項目化學習團隊中,充分彰顯個性,發揮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建立校內外相結合的專業團隊,細化落實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更好適應學習生活,處理好個人興趣特長與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關系,提高選修課程、選考科目、報考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自主選擇能力。
學生發展具有自然性和生物性特征,學生的發展既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在后天社會環境中生成的。教育需要“微火慢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學校和家庭要協同合作,共同促進和完善學生管理工作。
學校教育是促進中學生成長的手段。中學生是發展中的人,不成熟但具有巨大發展潛能,需要教師和家長關懷和價值引導。學生發展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變和一勞永逸的,需要學校通過課程與教學鞏固和強化。教師是課程與教學的實施者和參與者,教師角色定位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學習的指導者、生活的幫助者、發展的促進者,教書育人是新時代的人民教師的神圣職責,不管現實境遇如何,教師角色不讓位、不缺位、少越位。
家校共育培養時代新人。家長要調整心態,角色不越位、不缺位,尊重孩子、尊重規律,樹立科學育兒新觀念:適性生長,因材施教,多元發展,人人成材。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理性幫助孩子確定成長目標,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過重課外負擔。學校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家長參與學校治理,密切家校聯系。
進入新時代,家長、社會和政策環境要求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學生的身心潛能,培育學生的健全人格,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優勢和長處,人人可以成才,教育過程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創造和成長的關系,重構教育價值觀和教育生活話語體系,做欣賞型教師,實現教學相長。
在學生課堂學習上,應提升“向學之心”精神價值。學生課堂生活狀態是學校文化的具體體現,課堂教學是折射學校文化的真實景觀,是一所學校文化的尺度。學校應著力推進建立開放、民主、和諧的教學組織氛圍,營造自主、合作、探究活動樣態,形成尊重、信任、交往、對話的師生關系;喚醒和誘發中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獨立判斷的能力,激發學生認同、吸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形成堅定的信念,樹立遠大的理想,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