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軼男
摘 要:建筑是時代縮影,對于建筑空間的理解不可局限于表面,一些建筑師將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作為突破這種局限性的“幫手”。作為有著清晰時空結構的藝術形式,電影與建筑有著多方面的共同點。在探索電影與建筑的互通性和敘事手法的前提下,剖析和歸納電影建筑學的敘事結構在舊建筑更新中應用的案例,利用電影敘事手法的特性解讀廈門下莊村舊建筑改造的可能性,在電影建筑學的輔助下探索舊建筑改造中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潛力。
關鍵詞:電影建筑學;傳統村落;敘事結構;舊建筑
早在20世紀初,藝術史學家吉迪翁便首次提出電影與建筑的關系。而后,建筑大師伯納德·屈米提出將電影藝術、文學理論與建筑空間相結合的理念,部分歐美建筑院校開始嘗試將與電影理論相關和跨學科的課程納入常規的建筑課程中,近幾年,國內的南京大學也開設了電影建筑學課程。據以上所述,電影與建筑在學科交叉探索方面已有悠久歷史。但縱觀國內已有的提及電影與建筑的相關研究理論,其中仍存在對研究課題本質一知半解和表達方面佶屈聱牙的情況。故本文主要剖析電影建筑學的敘事結構,將其運用在廈門下莊村的舊建筑改造空間中。
一、電影與建筑交叉應用的發展歷程
(一)電影與建筑的同源性
在時間與空間的性質上,電影與建筑有著一定的同源性。電影時間包括故事發展時間和觀影時間,建筑時間包括建筑經歷的歲月和體驗者所游覽的時間;電影空間包括封閉空間與開放空間,建筑空間包括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在電影空間中,前者代指熒幕的展示空間,后者為電影故事所呈現的敘事空間。
(二)電影與建筑的敘事性
敘事結構大致分成三種:線性敘事、非線性敘事、反線性敘事。敘述方式可細分成順敘、平敘、插敘、倒敘、補敘五種。率先出現線性敘事的是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后來出現的“故事三角”和《解讀敘事》都為線性敘事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持。線性敘事作為最易讓大眾接納的經典敘事手法,涵蓋連貫性的敘事和統一性的時空,其必須單一連貫且具有故事情節因果性;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在時間上則常用閃回、消除、重復和倒退等手法,重點刻畫人物心理,常有回憶片段,在現實時空角度上情節不完整,含有一定的偶然性和開放式的結局;反線性敘事常用于散文化、詩化等實驗藝術電影中,其更多是為了表達情緒而去淡化敘事、情節和人物關系等。
(三)電影建筑學科的提出
自20世紀以來,許多建筑師通過空間中路線的布局設計出沉浸式空間建筑。英國建筑聯盟學院的屈米和庫哈斯曾設想將電影的敘事方式運用在建筑設計當中,其中屈米將影像與建筑結合創作了《曼哈頓手稿》,并記錄了四段虛構情節。建筑被屈米分解為運動、事件和空間三者,其疊加記錄成為完整的空間,以激發人在空間中產生情感共鳴的可能。“偉大建筑的藝術價值并不在于它的物質存在,而在于它喚起的觀者內心的畫面和情感。”從此意義來看,電影建筑學的特點是精神映射的觸媒,包含了建筑和電影,是在關聯二者基礎上,融匯了揭露心理深層次感知和建筑空間情境存在的探索,體現了使建筑空間積極創造敘事情境并主動引起人的感知共鳴的理念。
二、電影建筑學的敘事結構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案例
(一)線性敘事——但丁紀念堂
線性敘事更注重故事的邏輯因果并具有連續性特質,是最易讓大眾接受的結構。《綠皮書》就是一部將線性敘事發揮得酣暢淋漓的影片,在1962年的美國,因需要前往南美巡演,知名黑人鋼琴家唐·謝利雇傭了一個粗魯的美國白人托尼·利普做司機,一路往南的過程中發生了不少爭執與笑料,但在彼此最需要對方時共渡難關并結成好友。影片的劇情推進、段落銜接及伏線反轉都十分順暢,完美體現了經典敘事學的線性法則。
在建筑中呈現流線型的設計方式并根據邏輯順序去設計空間,但丁紀念館就是根據《神曲》詩篇進行設計的建筑。紀念館入口右側墻面與建筑平行,使其從正面看可隱匿,且狹窄的入口只能單人通過,此處暗示了紀念堂的朝圣性。庭院中森林般的柱陣是對《神曲》開篇中迷失森林的比喻。視線的阻礙讓參觀者具有迷失感,柱陣上斑駁的光影讓其更似森林。但丁紀念堂對《神曲》的故事發展和情感表達可譽為完美詮釋。
(二)非線性敘事——柏林猶太博物館
非線性敘事是將時間順序打散重組后形成非直線性時間軸的敘事結構,輔以閃回、插敘、倒敘、多線索并置、因果倒置或將因隱藏等方法,引發觀影者思考與分析。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影片《盜夢空間》便是運用了這種表現方式,片頭交代了盜夢(植夢)任務的由來,核心講述了主人公柯布和幾位盜夢者如何將設定好的夢境植入任務目標人物的合作過程。四層夢境的夢中夢設定將并敘和多線索并置發揮到極致,其中穿插了柯布妻子作為擾亂者來豐富柯布個人形象塑造,因果倒置和開放式結局更讓觀眾陷入解密的樂趣之中。
非線性敘事在建筑中主要表現為在某個空間設置不同且互不干涉的路徑,使參觀者可在單個空間獲得多重體驗。李伯斯金就是引入了這種形式,在柏林猶太博物館中布置了三條分別象征了猶太人相異結局的路線。參觀者從舊建筑主入口進入后會通過一段樓梯和墻白頂黑的狹長走廊,經過走廊要面對分岔路并作出選擇,不一樣的選擇將前往不同的新建筑且帶來不同的體驗。
(三)反線性敘事——金澤21世紀美術館
反線性敘事不同于前兩種敘事,其致力于解構和淡化故事情節,多用于藝術電影中。非線性敘事不論方式多復雜都是圍繞敘事而建構,但反線性敘事并不強調敘事,更多是為了表達情緒與哲思或者突出人物。大部分敘事電影為了劇情而刻畫人物,香港導演王家衛的電影劇情則是為人物服務,他的電影更多的是講述每個獨特的人。他的《阿飛正傳》《重慶森林》等諸多經典電影都是敘事寡淡,對白短促,有時劇情混亂,晦澀難懂,但每個特點鮮明的人物都能給觀影者留下深刻印象。這種敘事因生動刻畫人物心理活動而更易引起觀眾共鳴。
這種設計方式在建筑中更多表現為弱化建筑的功能性且使其更具靈活性,使參與者去體驗和影響空間。金澤21世紀美術館便是妹島和世所設計的消解類均質化建筑。設計師妹島和世為了實現與城市相呼應將美術館通透化,讓過路人也能了解美術館內發生的事,入口、功能和空間的解構達到了自由化,這種設計手法與電影中反線性敘事方式的淡化故事情節、注重情緒內容的理念大同小異。
三、非線性敘事視角下的下莊村舊建筑改造策略
(一)延續鄉土文脈
位于廈門市同安區東北部的竹壩農場是以復合農業為本、以多元文化為魂的休閑旅游綜合體。下莊村是復合農業發展和體驗區,是隸屬于竹壩農場的自然村,以農田和果園種植為主,內部無集中商業用地,以小型公共服務設施和活動場所為主。
通過分析發現下莊村存在設施缺乏娛樂性、吸引力低、開發利用率低和流失傳統民族文化等諸多弊端。本研究著重考慮下莊村僑鄉文脈、肌理延續的設計語境,對其進行合理的鄉土營造和舊建筑的“改編織補”,喚醒并維持下莊村的活力。新建筑應具有歷史性和在地性,使人們在室內外都能感受建筑與下莊村的交流呼應。
(二)賦予故事主題
在電影里,主題不僅是核心,還是情感基調。本課題設計以營造故鄉情懷為主題,著眼于鄉村文脈,講求展現質樸的建筑空間氛圍,結合村落地理環境和舊建筑改造后的新功能區進行探究,勵志傳播鄉村的自然美好風光。設計表層為關懷僑鄉情和在外游子的故鄉情,內里升華為對大自然美好所產生的熱愛情愫,旨在重建人們與村落、自然間的關系。
(三)聚焦敘事表現
本次課題研究圍繞下莊村東側的三棟牛棚進行游客綜合體的設計改造,游客綜合體不但對牛棚獨特的長條形空間形式進行保留,且采用并置手法將其三段形式延續,對兒時故鄉記憶氛圍進行渲染。與以往集中游客的場所不同,為了向包括本地居民在內的參觀者展示和傳播當地文化,還為了提供娛樂性質,綜合體設計決定另辟蹊徑。綜合體采用既可按照設置的順序參觀,又可自由選擇路線的靈活的混合型空間布局,設置路線時以當地居民、僑胞和游客三種身份考慮氛圍的表現,旨在通過綜合體的參觀游覽,當地居民可一改以往對下河村的印象,僑胞可產生思念故鄉的情懷共鳴,游客可感受鄉村的多樣與自然的奧妙。綜合體的改造在材質方面也將在地文化特質融入其中,傳統的材質經過新型建構方式對綜合體空間的敘事表現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敘事表達給予綜合體內部展示文化歷史內涵的機會,也是觀眾解開綜合體本質的一把“鑰匙”。
四、結語
作為有著清晰時空結構的藝術形式,電影與建筑有著多方面的共同點。本文在探索電影與建筑的互通性和電影相關藝術手法前提下,剖析和歸納電影建筑學在舊建筑更新案例中的應用方法,利用電影藝術敘事手法的特性解讀廈門下莊村舊建筑改造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李粟.影像與空間:電影建筑學及其創作方法初探[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2.
[2]魯安東.作為空間教學的電影建筑學課程[J].建筑學報,2015(5):5-11.
[3]楊新磊.建筑與影像的互文性:一種現象學交叉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4]侯林普.電影化思維下建筑體驗研究:以鄭州市菜市場改建設計為例[D].深圳:深圳大學, 2017.
[5]王湉.電影建筑學視角下的舊工業建筑改造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
[6]楊晨.電影建筑學:建筑藝術表達的新探索[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3.
[7]李婧.基于電影建筑學的建筑空間情節設計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作者單位:
華僑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