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莎莎
摘 要:地域性文化符號作為餐飲空間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與歷史文脈的重要載體。在餐飲空間設計中應用地域文化符號,能夠提升餐飲空間文化內涵,傳承地域文化。將地域性文化符號應用于餐飲空間時,室內設計師不應對其進行直接復制與照搬,而應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符號,創(chuàng)新設計形式,通過位置重構、置換拼貼、夸張變形等設計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應用,從而實現地域性文化符號與餐飲空間設計的深度融合,滿足當代人對餐飲空間的審美需求,推動餐飲空間設計的發(fā)展。
關鍵詞:地域性;文化符號;餐飲空間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質量日益提升,對餐飲環(huán)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設計師在設計餐飲空間的過程中,為使其具有時尚感,通常進行商業(yè)化、大眾化設計,過多偏西方的設計導致餐飲空間逐漸缺乏新意與生命力。地域性文化是指經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符號是指在特定地點,經過長時間的人類文明發(fā)展后所形成的區(qū)域性文化標志。將地域性文化符號應用在餐飲空間設計中,不僅能滿足人們現代化審美需求,也能使餐廳設計具有地域文化特色,達到提升餐飲空間文化內涵的目的。
一、地域文化符號在餐飲空間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一)提升餐飲空間文化內涵
近年來,隨著餐飲文化的飛速發(fā)展,餐廳不再是單一提供食物的場所,還體現了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態(tài)度。為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部分室內設計師在進行餐飲空間設計的過程中,一味采取產業(yè)化、個性化、商業(yè)化的設計模式,這種過于強調形式與個性的設計模式,導致設計的餐飲空間出現同質化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餐飲文化的發(fā)展。地域文化包括民間藝術、歷史文化古跡等,具有地域特色。將地域性文化符號融入餐飲空間設計,既能使原本單一的設計形式變得生動形象起來,創(chuàng)造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餐飲空間,又能使地域文化得到較好傳承,提升餐飲空間的文化內涵。
(二)傳承地域文化
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地形多樣,不同地區(qū)有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這些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都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地域性文化符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地域文化符號通常包括民族服飾、傳統(tǒng)建筑物的梁柱木雕及織物上的圖案等,還包含抽象幾何圖形。在現代化餐飲空間設計中,設計人員可依據設計主題、空間結構及空間功能,運用適合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手法,將地域文化符號融入餐飲空間設計中,使餐飲空間設計效果符合現代視覺審美,達到傳承地域文化的目標[1]。
二、地域性文化符號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在餐飲空間設計中應用地域文化符號,不應直接照搬復制,而是要根據餐飲空間設計需要合理應用地域性文化符號,注重挖掘與提煉地域性文化符號的歷史文化內涵,運用現代的表現手法將文化符號轉變地域性空間設計語言,使設計風格能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地域性文化符號本身具有一定的特色,將其應用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方式較為多元。設計師可以根據空間結構、主題需求及空間功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創(chuàng)新的設計手法將地域性文化符號融入餐飲空間設計,使地域性文化符號成為傳播地域文化的載體,實現傳承地域文化的室內空間設計目標。
(一)直接應用地域文化符號
設計師可以依據餐飲空間設計的主題需求,將地域文化符號中的色彩符號、圖形符號、建筑符號、材質符號以及陳設符號等直接應用于餐飲空間設計。這種方式可以保留原有文化符號的形態(tài),但也需設計師進行創(chuàng)新運用。設計師可以通過簡化、改變位置的方式對文化符號進行提煉,使人們對空間設計產生直觀的認知,提升餐飲空間設計效果。首先,在餐飲空間設計過程中,改變地域文化符號功能與空間上的位置,在其原有形式的基礎上進行位置重構,打破人們的思維定式。該種方法不僅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也能使餐廳具有地域文化氛圍。例如,在江南地區(qū)的餐飲空間設計中,通常從江南水鄉(xiāng)的生活場景中提取河流、游魚、溪水、橋等與人們生活有關的元素,并將其應用在餐飲空間中,運用江南水鄉(xiāng)河道分隔包廂的墻體與道路,為人們營造良好的餐飲環(huán)境。其次,進行置換與拼貼,即保留地域性文化符號的結構、肌理與形態(tài),通過改變其色彩、功能及材料來創(chuàng)造全新視覺體驗。例如,上海琉璃工坊餐飲空間的設計理念,主要源于江南的蘇繡牡丹花,所以其又被稱為“牡丹六六”。在空間設計方面,設計師運用透明亞克力與鎏金材質制成牡丹藤蔓屏風與牡丹吊頂,給人一種前衛(wèi)且復古的視覺感受。又如著名室內設計師梁志天的設計,梁志天十分擅長將傳統(tǒng)的茶幾、太師椅用玻璃或鎏金材質替代原有的紅木,或保留家具的一部分,再拼貼新材質。運用拼接和置換的設計方法可以創(chuàng)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餐飲空間。此外,地域性文化符號還可以反復疊加應用。反復疊加應用地域性文化符號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將地域性文化符號以不同材質、不同形式與不同體量等分散在各個空間;另一種是將地域性文化符號以相同材質、形式及體量呈現在同一空間,使其反復出現,以此達到強化餐飲空間設計主題的目的[2]。
(二)間接應用地域性文化符號
在餐飲空間設計中,可通過解構與重構、夸張與變形、象征與轉譯的設計手法來間接應用地域性文化符號,使餐飲空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第一,運用解構與重構設計手法。解構與重構是創(chuàng)新餐飲空間設計、使餐飲空間具有文化內涵的重要方式。設計師通過解構與重構的方式,可以使餐飲空間設計具有創(chuàng)新性與地域性。解構與重構是指將地域性文化符號原有的組合方式與造型結構進行消解、拆解、分解,提煉出其中極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設計語言,并將其進行重新組合,創(chuàng)造出地域性文化符號全新的形態(tài)。從餐飲空間設計的角度來看,解構與重構主要包括空間、材質、形狀、位置、尺度及色彩等方面的重組。形狀重組便是將地域文化符號的形狀進行打散,重構成全新的符號,新的地域性文化符號具有創(chuàng)新性,能讓人們產生認同感。第二,運用夸張與變形的設計手法。地域性文化符號的夸張與變形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應用具有一定特點的地域性文化符號,對該符號的特點進行突出、夸張?zhí)幚?另一方面是對地域性文化符號固有形態(tài)進行調整、變形,以此打破人們的慣性思維,形成幽默、譏諷的設計效果。例如北京798藝術區(qū)餐飲空間頂部為水墨造型,即模擬水墨滴入水中暈開定格在顯微鏡下的狀態(tài),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沖擊。由此可見,夸張與變形的設計手法能提升餐飲空間設計效果,是創(chuàng)新餐飲空間設計的重點手法。第三,運用象征與轉譯的設計手法。象征與轉譯通常指借助某一事物的外在特征,應用獨具特色意義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地域性文化元素中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也能使復雜的概念淺顯化。將地域性文化符號應用于餐飲空間時,設計師可以通過象征與轉譯地域文化符號,使觀者對地域文化產生共鳴,了解地域文化的內涵。例如,在一些日式餐廳中,玄關處充分體現了“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的概念,營造了濃厚的禪學氛圍。設計師通過象征與轉譯的手法,將世界、菩提、花、樹成功轉譯設計為潺潺的流水、裊裊的青煙、枯蓮與佛頭,這種設計形式能激發(fā)顧客的想象力,并將顧客帶入淡雅、清新的餐飲空間環(huán)境[3]。
(三)將地域性文化符號應用于色彩與室內陳設設計
在餐飲空間設計中,室內陳設與色彩設計是很重要的方面,將地域性文化符號合理應用于色彩與室內陳設設計,能夠有效提升餐飲空間文化內涵。色彩設計是餐飲空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色彩設計能給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感受。在餐飲空間設計中,將現代色彩進行重組與整合,并將地域性色彩合理應用于餐飲空間設計,有助于提升餐飲空間的視覺效果。以黃山徽商故里大酒店為例,該酒店以徽派建筑的設計特點為主調,展現青磚黛瓦馬頭墻,展示了徽州風情和人文風貌,酒店餐飲空間的前臺采用黑白色,給人一種淡雅的視覺感受,且用燈光映襯美景畫卷,使人心情愉悅,使賓客置身于濃郁的徽文化氛圍中。
餐飲空間的室內陳設主要分為功能性陳設與裝飾性陳設,功能性陳設指實用性與裝飾性并存的陳設,如燈具、餐桌椅及食器等,而裝飾性陳設是具有一定文化價值與觀賞價值的陳設。因此,在這兩種陳設的設計過程中,運用地域性文化符號,可以使餐飲空間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例如,長沙窯主題餐廳以突出湖湘文化特色為主,其裝飾陳設皆由不同形式的長沙窯瓷器重組改造而成,這樣的裝飾陳設呈現在餐飲設計空間中,使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餐飲空間設計中應用地域性文化符號,將地域文化元素與餐飲主題需求進行融合,可以使餐飲空間充分展現地域文化特色,促進餐飲空間設計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三、結語
在餐飲空間設計中應用地域性文化符號,不僅能夠提升餐飲空間的文化內涵,也能將歷史悠久的地域文化進行有效傳承。將地域性文化符號應用于餐飲空間時,室內設計師不應對其進行復制與照搬,而應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符號,創(chuàng)新設計形式,滿足當前人們對于餐飲空間設計的審美需求。室內設計師可在設計中直接或間接應用地域性文化符號,通過在室內陳設與色彩方面合理運用地域性文化符號,以實現地域性文化符號與餐飲空間設計深度融合,促進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參考文獻:
[1]孟曉惠,王藝蓉.地域性文化符號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應用[J].美與時代(上),2015(9):69-71.
[2]吳承鈞,褚楚.地域文化符號在餐飲空間設計中的運用:徽州文化符號[J].中國包裝工業(yè),2013(14):25,27.
[3]邢艷春.基于地域文化符號下的餐飲空間設計研究[J].中國文房四寶,2014(3):422.
作者單位:
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