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志英
摘 要:近年來,中央連續發布以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為主題的文件,將鄉村振興提高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因此,以鄉村振興和傳統鄉村環境改造為著眼點,探討通過微更新和設計介入的手法,采取分階段、持續漸進的更新手段,盡可能地保留傳統村落的建筑結構和整體功能。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為鄉村環境提供系統科學的微更新設計,使鄉村環境得以有效留存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環境更新;微更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青年骨干教師項目、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教師企業實踐鍛煉項目。
一、國內外關于鄉村環境更新的研究現狀
2004—2021年,中央連續多年發布以農業、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解決“三農”問題在當代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各類文件中一再提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鄉村振興戰略。這意味著今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折點已經到來,即由發展城市轉向城鄉融合發展,重點是發展鄉村,要全面建設城鎮和鄉村的生活生態、人文生態、環境生態。
近現代社會工業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國外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都比國內要提前近一個世紀。因此國外在社會學、經濟學和建筑學等研究領域,關于鄉村環境改造更新的研究與實踐都比較早。根據查閱的相關文獻,國外的相關理論研究一部分是集中對鄉土聚落的研究,另一部分則是對歷史文化建筑和區域的保護研究。早在1964年,《威尼斯憲章》就提出了關于保護村鎮的相關概念,主張保護村落環境,但研究范圍集中在建筑學范疇內,并沒有提及在一定社會語境下對傳統鄉村環境的保護和更新。
在改革開放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農村建設處于相對停滯的狀態,建設重心放在了城鎮化建設上。近年來,政府逐漸意識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但社會缺乏對傳統鄉村價值的了解,對鄉村環境的改造更新采用破舊建新的方式無序進行。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開始研究村落的更新理論和實踐。1994年吳良鏞先生的著作《北京舊城和菊兒胡同》一書出版發行,書中首次提出了針對舊城發展的“有機更新”理論。自此,“有機更新”理論被作為國內舊建筑改造更新的主流理論,大量運用到一些著名古村落的保護和更新改造中,為后續的設計實踐提供了很有意義的理論參考。
總的來說,一個大的趨勢是逐漸被所有人認同的,那就是鄉村環境的保護傳承非常重要。鄉村環境的保護傳承絕不是規模性的大拆大建,而是具有多重目標,多元主體參與,以保護孕育鄉村文化的環境土壤為首要前提,更新內容豐富的鄉村人居環境。
二、我國傳統鄉村的演變與困境
傳統的社會形態中,城市和鄉村有明顯的分界線。但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發展勢頭猛烈,大量的青年涌入城市,人口逐漸向城市聚攏。原本的鄉村環境受到巨大的沖擊,勞動力流失、鄉村空心化、鄉村環境凌亂不堪、鄉土文化流失等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當下,鄉村空心化問題嚴重,鄉村的主要居住人群為老人、婦女、兒童,我們稱之為留守人群。隨之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例如鄉村缺乏勞動力、村民社區活動空間缺失、鄉村教育資源落后、農村生活環境凌亂等。而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時候,居民對于舊房屋的自行修繕和改造行為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往往都是去舊筑新,建筑秩序略顯混亂。這些做法嚴重破壞了區域原有的歷史風貌、文物建筑風貌,對于鄉村環境整體風貌有較大的影響。
以蘇南農村為例,其是我國東南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很多村民對鄉村環境的保護意識薄弱,缺少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忽視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一味追求現代的生活方式,使鄉村獨有的歷史特色逐步消失。根據筆者的調研,目前蘇南的大多數鄉村或多或少都有歷史遺留下來的老舊建筑,如家族祠堂、明清時期的民居或者古橋等,但基本已經年久失修,出現殘破損壞的現象。而原本孕育著豐富人情味的鄉土文化環境,受到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巨大沖擊,很多文化載體和傳統生活方式已經被徹底遺忘和拋棄。
當然,在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等國家政策的指引下,政府部門做了很多嘗試。很多地方的新農村建設開展得轟轟烈烈,但這種運動式的大規模建設背后往往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大刀闊斧的改建,徹底地改變了農村的風貌。雖然基礎設施的改善確實讓農民生活品質得到了提升,但原有鄉村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卻在拆和改的過程中慢慢消失。千篇一律的農民住宅和同質化的鄉村,使村民對于農村生活和地域傳統鄉土文化的記憶逐漸消失。
三、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村、環境的
和諧共生關系
傳統鄉村環境和村落,在改革開放以后的幾十年間,受到城鎮化發展的不斷沖擊。事實上,當代的中國村落已經從原來的孤立封閉的空間逐步向開放空間過渡。傳統鄉村環境改造的意義也在于突破鄉村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在鄉村振興的社會語境下尋求自身價值外延和新的發展方向。但這種改造和發展的過程,一定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尊重自然,尊重當地的鄉土文化,尊重鄉村環境的使用主體——村民的需求。
基于這樣的更新改造理念,對于鄉村環境的改造應更加謹慎和貼近實際。通過對傳統鄉村環境設施的局部微更新,整個村落可以重新煥發生機,而不是大拆大建。改造過程中的“微”,總結起來是指更新規模小、更新投資少、更新微觀環境三個方面。
(一)小規模更新
1980年,海默爾針對德國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的現象提出“謹慎更新(Careful Renewal)”的理念,這個理念放在今天的鄉村環境改造中依然適用。所謂謹慎更新,實際上就是最大范圍地保護原有鄉村的肌理,從使用者(村民)的立場出發,從保護鄉土文化本身的角度出發,以交通情況改善、鄉村服務設施改進、環境的美化等為主要目標,以村落小規模的環境或設施改善為主線,形成村落建筑風貌、活動場所、風土人情的有機融合,達到改善鄉村風貌與人居和諧的目標。這種改造一定要精準地找到急需解決的具體環境問題,因地制宜,實施小范圍小規模的更新,將對舊建筑的破壞降到最小。
(二)小投資更新
鄉村的發展不應該是單純回歸傳統,也不能一味地向城市化方向靠近,需要尋求一個合理的介入方式來引導鄉村的發展方向。鄉村環境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一定是不可或缺的主體。在當下的政策語境下,對于廣大的鄉村環境如何改造,如何跳出當下的困境,需要做積極的嘗試和有意義的改造路徑探索。例如,通過部分改造激發社區居民對環境建設的積極性等措施,讓傳統鄉村重新煥發生機。而小投資更新改造既可以降低更新的成本,又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原來的村鎮風貌。設計師作為創造美的引領者,也可以合理引導居民去自發建設。環境改善的成果可以在一定區域內起到示范作用,以此帶動居民的參與積極性,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三)微觀環境更新
所謂環境的氛圍,一定是通過很多的微觀細節來體現。在這一方面,上海作為龍頭城市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嘗試。以政府為牽頭部門,組織業內高水平設計公司參與,結合上海遠郊的鄉村環境開發了一系列的城市社區和鄉村改造的項目,例如“田林社區的空間提升”“鄉村振興生活圈——產業社區形態構建實踐”等。通過仔細分析這些成功的設計實踐發現,設計師的主要發力點是在微觀環境上。提取村落文化中的微觀細節,如一座橋、一個圖案、一片屋頂等,從微觀角度對村落的細節部位進行改造,將歷史文化要素穿插到村落的各個微觀要素設計中,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四、設計介入,賦能鄉村振興
“介入”一詞被解釋為參與事件之中進行干預,因此在這個詞匯的運用語境中往往帶有一種強勢干預和阻止發展的意味。但鄉村環境更新中所指的“介入”并不是簡單粗暴的干預,更不是一種強勢的阻止發展,而是一種促進的行為。建筑設計師和環境設計師通過對場地基本環境的了解和判斷,通過建筑設計、施工指導、環境改造使得鄉村環境內的原有建筑適合于場地并且滿足現代農村生活的實際活動需求。設計介入環境改造過程中,設計師們一定要有兩個非常堅定的目標,即匹配和整合。在新的設計內容與舊的鄉村環境之間建立起最大程度的連接和適應,使新的設計內容以一種新的姿態融入傳統的鄉村環境里。同時,整合是指用現代的設計理念和手法對現有的鄉村環境進行框架的梳理和調整,使其重新整合成一個更為合理的整體。在一些設計理念和思維比較先進的地區,很多有建設性和創意的設計項目在進行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以設計的手法介入,賦形鄉村環境。跳出傳統建筑設計范疇,與特定社會語境和政策相結合,整合上下游資源,構建從策劃設計到建設、運營,以及傳播的項目運作流程,摸索一種以設計為引擎的鄉村創新開發模式,實現從賦形到賦能的轉變,實現鄉村振興。
五、結語
朱光潛在他的《西方美學史》中,就車爾尼雪夫斯基對美的定義進行概括,有三個論斷:一是美是生活;二是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看得見依照我們理解應當如此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三是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傳統村落給予我們的就是這種美感。在現代都市鋼筋水泥里生活的我們,在感受到互聯網現代社會帶給我們的無盡便利的同時,也斬斷了與自然空間的密切聯系。而傳統的鄉村環境是幫助我們保持這種聯系的最好的,也或許是最后的途徑。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關于如何看待鄉村,尤其是當代鄉村環境的視角。時代在進步,我們追求的也應該是具有時代特征的村落景觀,而不是簡單粗暴的城市鄉村同質化。實現鄉村振興,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有一點毋庸置疑,鄉村環境的更新和發展對于我國未來的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做的是,在這樣一種延續和傳承的視角下,去創造更好的鄉村環境。
作者單位: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創意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