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郭曉娟
十月的雨細軟綿長,清潤的空氣中隱隱透著涼意。深秋之際,最適合來一次與博物館的約會。本刊記者一行在秋雨婆娑的一個午后,走進濟南市章丘區博物館,靜靜觸摸那些驚艷了歲月的章丘“符號”,從不同維度品讀城市文化。
章丘地處齊魯腹地,南仰群山迤邐、脈接岱岳,北望一馬平川、扼黃河天險。“蓋青濟之喉襟,登泰萊之要沖”,因地理位置優勢,古章丘曾是古薄姑、古譚國、呂國、濟南國等國望之地,也曾為郡、為縣,在風云浩蕩的歷史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肥沃的土地和充沛的水源,讓章丘適宜于原始農業的耕作,成了祖先棲息的理想之地。據考古發現,章丘境內有西河遺址、小荊山遺址等距今9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章丘區博物館講解員介紹,“從西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再到岳石文化發展,數千年來,章丘文明薪火相傳,是山東地區發展脈絡最清晰的古文化中心之一,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章丘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戰國時期哲學家鄒衍、唐代名相房玄齡、宋代詞人李清照、元曲名家張養浩、儒商代表孟洛川等先賢享譽海內外,更是為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先有平陵城,后有濟南府。”章丘悠久的歷史孕育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共發現古遺址、古墓葬、古石刻、古建筑300余處,征集和發掘出土文物上萬件,大部分文物藏于章丘區博物館。2018年4月10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北京揭曉。備受關注的章丘區焦家新石器時代遺址從26個終評入圍項目中脫穎而出,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自此,章丘境內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增加至5處,分別是城子崖龍山與岳石文化遺址、西河遺址、洛莊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焦家遺址。一個區縣級區域內有5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國內還是很少見的。
觀一座館,識一座城。認識章丘,從章丘區博物館開始。章丘區博物館于1984年建館,新館位于章丘區文博中心,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為9600平方米,是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宣傳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地志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目前常設展覽有“章丘尋古—— 章丘歷史文物展”,集中展示章丘古文化序列以及歷年來的考古發掘成果;“驚世漢王陵—— 洛莊漢墓文物展”,展示洛莊漢墓出土樂器、青銅器、車馬器等精品文物;“車馬威儀—— 危山漢墓文物展”,展示危山漢墓出土陶兵馬俑、車及陶窯遺址等勘探、發掘的所有資料和成果;1個臨時展廳,每年為市民提供3至4個高水平的各類展覽。洛莊漢墓文物展和危山漢墓文物展曾獲得第三屆(2015年度)、第四屆(2016—2017年度)全省博物館十大精品陳列展覽殊榮。
如果說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那么文物就是打著時代烙印的直觀載體。在幾代考古文物工作者胼手胝足的努力下,在市民慷慨大義的捐獻下,章丘區博物館館藏文物不斷豐富,現有藏品26000余件,其中一級文物9件,二級文物37件,三級文物334件。
“洛莊漢墓和危山漢墓的發掘,為博物館增加了大量藏品,其文物數量在山東省境內也屬前列。”講解員介紹,這些文物歷經千年,流傳至今,如珠似鉆,簡約中透著奢華,見證了章丘這片熱土的古老與輝煌,也與章丘人民質樸、靈巧的品質相互印證。
進入章丘歷史文物展廳,觀眾不僅可以了解到從夏商遺存到宋元明清的章丘歷史文化,還能見到陶釜、陶面塑、玉璇璣、蛋殼陶等大量的史前文物,如同穿越數千年的時空走廊,走進古老而神秘的西河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史前文明。“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大康遺址出土的兩件蛋殼黑陶杯,它的特點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殼,硬如瓷,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其陶壁非常薄,僅有0.2毫米左右。”伴隨著講解員的介紹,許多觀眾被2件蛋殼黑陶杯所吸引。蛋殼陶是龍山文化時期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龍山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大康遺址出土的這2件蛋殼黑陶杯,推翻了龍山文化發現地沒有蛋殼陶出土的說法。

在章丘有一處驚世發掘,可以說是來自大地深處的震撼,是章丘燦爛文化史上璀璨奪目的一章,這就是西漢王陵洛莊漢墓的發掘。洛莊漢墓發掘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種類之多、器物造型之精美、器物保存之完好在相同類型的漢墓中是極為罕見的。在洛莊漢墓文物展中,有一件非常精美且珍貴的文物—— 當盧,是章丘區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當盧是古代系于馬頭部的飾件,章丘區博物館內展陳的這件當盧全身鎏金,制作精美,做工非常講究,圖案為馬頭龍身,似在云中飛騰,象征龍馬精神,無論是寓意還是做工,都是世間罕見的藝術佳作,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說到兵馬俑,人們最先想到的是秦始皇兵馬俑,但在章丘區博物館,也有一處與眾不同的兵馬俑方陣,它正是危山漢墓出土的兵馬俑,是目前山東地區發現的第一座保存完好的兵馬俑陪葬坑。危山漢墓出土的兵馬俑小巧精致,側重于對人物表情的刻畫,兵俑的手部和盾牌、馬俑的耳朵和尾巴是單獨制作,可以靈活轉動,形象更為生動。這些兵馬俑構成一個方陣,有意思的是在第四輛車的后邊,還有一個擊鼓俑。擊鼓俑右手后擺,左手擺至胸前,動感十足,神態逼真,表現出擊鼓狀態。據記載,當時軍隊或儀仗中的鼓樂是“且舞且鼓”的,這個擊鼓俑可能就表現了當時擊鼓的真實狀態。
參觀過程中,記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多媒體技術貫穿于整個展覽的始終,觀眾除了隔著玻璃看,還能360度任意“把玩”文物。高科技帶來的新穎體驗,不僅拉近了大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也讓歷經流年的文物重新煥發光彩。
為更好地“讓文物活起來”,2021年,章丘區政府投入專項經費對博物館展廳進行改陳布展提升工作,多媒體數字展示、瀑布流智慧展示墻、虛擬展廳、機器人導覽服務等一大批數字化成果投入使用,將科學技術融入到參觀導覽中,觀眾可以更好地與文物互動,以更多方式關注博物館、了解章丘歷史文化。
同時,章丘區博物館立足館藏資源,創新思維,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功能,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教育活動。自2016年文博中心新館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到目前,參觀人數已經達到150萬人次。
“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萬代……”10月1日,伴隨著嘹亮的《紅星歌》,章丘區博物館大廳內的手工制作“閃閃紅星”活動拉開帷幕。現場小朋友們熱情高漲,涂涂畫畫、粘粘貼貼,忙得不亦樂乎,既學到了國慶節的相關知識,還表達了對祖國的祝福之情。這一場景正是章丘區博物館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服務活動、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縮影。

章丘區博物館館長李芳介紹,博物館依托館內資源組織開展了“國學課堂”“雕版印刷體驗”“拓碑體驗”“編鐘敲擊體驗”“投壺體驗”“修復文物體驗”等主題活動,每項活動報名參與者眾多。“博古通今,情懷章丘”博物館研學系列活動更是內容豐富,受到一致好評。
此外,為深挖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突破博物館常規開放思路,章丘區博物館積極探索博物館文化資源傳播方式與夜間開放模式,推出“奇妙博物館之旅”系列活動,活動包含“博物館奇妙夜”與“奇妙博物館”兩個系列,將章丘歷史文化、館藏文物與游戲內容相結合,增加趣味性和連續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2020年開展的“奇妙博物館之旅”獲得第四屆“山東省博物館十佳社會教育案例”殊榮。
從粗笨的陶釜到精美的蛋殼陶,從東漢畫像石到元代彩繪壁畫,從金戈鐵馬到鐘鼓同樂,從文明曙光到盛世榮華……章丘的歷史沿革、時代變遷,在一件件無聲物件的“勾勒”下,逐漸清晰起來。這些在地下埋藏或在世上流轉了千百年的文化瑰寶,默默講述著塵封已久的故事,它們承載著過去,更寄托著未來。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章丘區博物館提供)
刁艷杰
The long history of Zhangqiu has nurtured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A total of more than 300 ancient sites, tombs, stone carvings and buildings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unearthed relics have been collected, most of which are now in Zhangqiu Museum. Five of “Chinas Top 10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are in Zhangqiu, respectively, the Chengzi Cliff Longshan and Yueshi Culture Site, the Xihe Site, the Burial Pit and Ritual Pit Site of Luozhuang Han Tomb, the Weishan Han Tomb, Burial Pit and Ceramic Kiln, as well as the Jiaojia Site. It is rare that five of “Chinas Top 10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are in a county-level area.
Zhangqiu Museum was estab- lished in 1984. The new museum is located in Zhangqiu Cultural Exhibition Center, with a building area of 30,000 m2, including an exhibition & display area of 9,600 m2. It is not only a comprehensive topological museum integrating relic collection, display, research,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but also a national first-class museum. Th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have continuously been enriched. Now, there are more than 26,000 cultural relics collected, including 9 first-class cultural relics, 37 second-class cultural relics, and 334 third-class cultural relics.
In 2021, the Zhangqiu government has invested in a fund for changing the display and improving exhibition arrangements of the exhibition hall of the museum, put a large number of digital achievements into use, including multimedia digital display, smart waterfall display walls, virtual exhibition halls, and robot guiding service, and integrat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its guiding services.
Zhangqiu Museum has actively explored the spreading modes of museum culture resources and the nighttime opening model, launched the “Wonderful Museum Trip” series activity, and combined Zhangqius history & culture, museum collection with game content to add delights and continuity, which achieved great effects. The “Wonderful Museum Trip” of 2020 has been rated as one of the Fourth “Top 10 Social Education Cases of Shandong Museu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