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濤


摘 要:在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老舊小區的風貌改造成為當下的熱點話題。以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十字商業街為研究對象,分析中國老舊小區的發展歷程及當前存在的問題。通過借鑒國內外經驗,并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對老舊小區所在地區的資源優勢進行分析研究,綜合考慮周圍的景觀環境,在盡可能保留老建筑原本風貌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造方案。
關鍵詞:老舊小區;風貌改造;文化融合
一、老舊小區發展現狀
老舊小區,顧名思義泛指修建年代較為久遠的住宅小區。自改革開放以來,居民住宅的發展進入新時期。1982年,由中國建筑學會牽頭組織了全國設計競賽,對當時的建設標準進行了試探性研究,在此之后,出現了很多標準化和相對靈活的建筑設計方式。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開始開展以三個試點小區(濟南、天津、無錫)建設為主的 “全國住宅建設試點小區工程”,此次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從設計規劃理念、施工材料及技術質量到四新技術的應用都有了較大的提升。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進入商品住宅時代,設計師在設計住宅時融入了新的理念及方法,打破了傳統的封閉模式,使商品住宅得到迅速發展。
二、老舊小區存在的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居民小區,其整體配套設施及景觀環境已經不能滿足當今居民的生活需求。近幾年,老舊小區出現了很多棘手且突出的問題,如綠化面積較少、配套管網老舊破損、無停車庫且車位數量不足、景觀環境較差且污染嚴重、缺少無障礙通道及直達電梯、缺少室外活動空間、社區人員較為復雜等。本文以貴陽市花溪十字商業街為例進行研究,針對區域內的建筑外立面、景觀環境、配套設施、地下管網、交通組織等進行設計改造。
三、保護改造個例研究
該項目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陽光街道辦事處,北抵花溪河,南沿貴筑路,東臨清溪路,西靠花溪公園,占地面積約189畝,現存房屋建筑面積約29.9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涉及居民2088戶,另外約有713家單位,其中幼兒園3家,酒店賓館10家,公共娛樂場所8家(KTV1家、足浴2家、網吧4家、密室逃脫娛樂場所1家),金融機構3家,超市1家,舞蹈培訓機構2家,小型經營場所686家(圖1)。該地區整體布局雜亂無章,居民活動空間嚴重不足,且小區缺乏公共基礎設施,沒有便民宣傳欄、無障礙通道、快遞點及公共休憩點;由于老舊小區的建筑密度過高,大量人行巷道成為盡端路;商業區的建筑密度大,人流、物流密集,道路狹窄,消防車道被占用,存在安全隱患;市政消火栓嚴重不足,消防供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商業建筑緊鄰周邊居民區,無足夠的安全距離,且臨近河邊道路有石階,道路狹窄,消防車不能駛入。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在保留當地居民懷舊情懷的基礎上通過設計改造完善周圍的配套設施及環境風貌,是此次設計改造的難點所在。
通過現場勘察及分析,相關人員確定本次的設計目標為“喚醒文化記憶,重塑繁華似錦”,希望通過后期的設計提升空間整體風貌,同時又能夠保留部分歷史痕跡。因此,改造的最終目標是將十字商業街與花溪公園、十里河灘等旅游景點進行有效連接,形成集娛、住、食于一體的旅游經濟帶,并努力將其打造為花溪區的旅游窗口。
(一)提取文化元素
該區域是典型的由老街和小巷組成的傳統城市生活街區,在擁擠的空間里充滿了樸實而鮮活的煙火氣,街邊商鋪承載了居民對花溪的記憶。因此,設計前期可以提取花溪的文化元素,并對現有的空間進行梳理、規整、分析,將其打造為風格統一且具有懷舊風格的生活空間。
“花溪”一詞來源于“花仡佬”?;ㄏ跉v史上雜居著漢、苗、布依、仡佬等民族,其中仡佬族人特別喜歡著花衣,以族命名,所以該地方就被命名為“花仡佬”。后改名“花溪”,也是因其風景秀麗、繁花似錦。設計者以“花”與“溪”為設計源泉,提取花瓣與溪水元素并將其運用到整體建筑外立面及景觀環境設計中,同時融合區域文化元素,使整體的設計氛圍既符合風貌改造的初衷,又滿足當地居民的生活及審美需求。
(二)建筑風貌
現有的大多建筑立面因年久失修,現狀較為復雜。建筑風格多樣且周圍電線凌亂,底層業態雜亂,店面裝飾風格不統一;機動車亂停亂放,人車混行導致交通混亂。建筑的整體風貌較差,嚴重影響了該區域功能的實用性及視覺上的美觀性。
根據現有的建筑風貌,以“花”與“溪”為元素進行形象設計。結合鋼結構及防腐木等材料進行外立面的裝飾處理,同時結合具有布依族文化特色的油紙傘進行商業氛圍的營造。在外立面的整體設計中,原則上應將底商及三層內建筑立面設計改造為統一風格,同時合理地規劃安排底商業態。對于三層以上的建筑,應充分考慮實際狀況,以避免“大拆大建”為原則進行統一的修整。要根據每棟建筑不同的情況進行規劃,及時總結民眾的需求。
先基礎,后提升——以完善配套設施為切入點,以解決居民的基本民生問題為基礎,適度提升公共空間環境質量,營造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小區環境。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堅持立足實際、統籌兼顧、分類施策,將標準化、普適性、可實施性作為基本導向。延續文脈,留存特色——保留和傳承街區文化,注重保留傳統街區的文化遺產信息,延續名城的歷史風貌。要結合現場情況進行外立面風貌的打造,結合垂直綠化的形式進行立面的設計處理,在增加綠化面積的同時營造立面空間的局域小氣候。
(三)景觀風貌
該地區整體區域景觀環境惡劣,因常年商業經營,加之排水不順暢且后期物業維護不及時,導致污水遍地,現有的店鋪破損嚴重,周圍綠化率較低,容易形成熱島效應,不符合當前整體大生態、大旅游的愿景規劃。因此,在設計時要著力改善城市面貌,推進城市管理工作的創新,滿足城市生態景觀的要求,提升花溪區的城市形象。
在設計改造中,通過對場地的分析挖掘,相關人員提出了在整體中融入“三街六巷”的設計理念。通過增設小微公園、口袋公園、景觀構筑物、改造圍墻等方法增加綠化面積、增設休閑健身設施。同時結合道路交通條件,合理布局機動車停車位,采用生態停車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建立地下停車庫,開發智能停車管理系統,提高車輛出行效率,緩解道路擁堵問題。
此外,在沿河區域的設計中可以融入“水岸花街”的理念。依據現有書店營造花境書城,打造親子互動的景觀空間,同時融合民宿、餐飲等打造以花為主題的經營互動空間(圖2)。
在整體景觀設計中打造“花+藝術+美學+浪漫”的空間節點,設置不同主題的場景體驗、景觀小品和主題美陳。內部場地則以“十字印象”為主題打造花溪記憶。生態是花溪的城市顏值,文化是花溪的內涵氣質。在設計中,可以將花溪非遺文化的活態內容作為核心,將非遺技藝結合國潮、科技等元素增設游客打卡空間,讓古老的技藝穿越歷史隧道熠熠生輝。如悠悠奏響的苗族蘆笙、好玩的猴鼓舞、精美的布依族竹編,這些民間傳統技藝與光影潮流文化元素相結合,從而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此外,可以將當地品牌小吃作為根基,以當地文化為基因,將國潮文化融入各種場景,同時通過互聯網推薦貴州網紅小吃店,帶動流量與話題度,用新潮的方式再現貴州新生活,打造花溪十字街的新風尚。
四、結語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老舊小區的提升改造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大趨勢,而如何通過設計讓破舊的生活環境重新煥發活力是當前相關設計人員的使命和責任。在改造過程中,設計者要根據每一個項目的特點,挖掘當地的文化特色、建筑屬性,考慮其業態分布、交通狀況。改造中要避免“大拆大建”,要尊重并利用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巷和景觀,保護小區內的建筑及古樹名木,因地制宜,根據不同項目制定不同的改造方案。同時,要做好對優秀改造項目的宣傳工作,讓社會各界人士對老舊小區的風貌改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引導廣大居民轉變傳統改造環境的觀念,并讓其積極地參與改造項目。通過廣大設計者的不斷努力、居民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再加上當今科技的發展及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未來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必定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辛華泉.造型基礎[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
[2]顧馥保.建筑形態構成[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
[3]鄭時齡,薛密.黑川紀章[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4]陶雄軍.環境設計造型[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7.
[5]曹林娣.中國園林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