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娜 于斐玥
摘 要:城市街道景觀既美化著人們的日常交通空間,又體現出城市文化內涵,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形象,影響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基于此,從城市街道景觀和城市文化的內涵、發展、意義等基本理念入手,分析目前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城市文化要素運用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深入探討現如今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城市文化要素的融入方法,探索提取、強化、融合的設計策略。
關鍵詞:城市文化;街道景觀;景觀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歷史文化街區發展對沈陽城市品質提升驅動路徑分析”(SZ202002Z)研究成果。
一、城市街道景觀與城市文化
(一)城市街道景觀和城市文化的內涵
1.城市街道景觀
城市街道在城市空間中往往以線性的方式存在,不僅能起到連接空間的作用,還可作為居民公共生活的平臺。居民在街道上的活動以通行為主,而街道景觀設計能夠為通行提供保障,并增添樂趣。此外,外地游客通過街道景觀,可以直接感受城市、認識城市。因此,基于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質量能夠衡量出一座城市的設計水平,能夠觀測出城市的建設情況、文化主旨,會直接影響人們對城市生活的體驗。
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在時間的推動下不斷前進,其間人們對于生活、物質、文化的要求和對事物的審美標準都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而迅速發生改變。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城市設計五要素分別是節點、道路、邊界、標志物、區域。通過這五個要素的設計,可以形成城市意象。其中,道路連通城市脈絡,在人們對城市的印象中占據首要地位。因此,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可以帶動當地旅游業及城市經濟的發展。
2.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人們在城市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創造出的物質和精神產物的總和,是人們長期生活在都市社會組織中,獲得的各個方面的能力及習慣的總體形態。
(二)城市街道景觀和城市文化的發展
從古至今,街道景觀設計和城市文化就存在著緊密聯系。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對行車進行了初步規范,即“車同轍”,此后我國的街道開始逐漸形成布局嚴整、等級嚴格的設計規范,城市街道森嚴的規范性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為了生產生活的便利,將道路拓寬,在道路兩旁開設攤位、商鋪,并增加涼亭、座椅等基礎設施。封建時期結束后,改革開放開始前,發展觀念還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進行完全的轉變,街道上變得十分乏味,城市文化元素的融入比較少,城市建設相對比較單調。而到改革開放后,設計行業逐漸再次發展,設計水準逐漸跟上世界腳步,街道景觀設計更加多樣化、立體化,更加注重城市文化符號的運用,推動城市文化進入了交融的高峰期。
(三)街道對城市的重要意義
城市街道景觀對促進城市文化素質提高有著重要作用。人類自主探索設計的城市街道景觀彰顯了人類生產生活中的文明,街道在人類生活和城市文化之間起到了連接的作用。由于各地地理位置和環境差異,再加上歷史沿襲的影響,在進行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時,應充分了解當地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對街道的等級、連通區域、常用人群進行充分調研,然后將地理特征、區域特征、文化特質融入設計,如此方能打造出優質的街道景觀。
街道不僅連通城市區域,而且在樹立城市形象、傳播城市文化上起著重要作用。城市街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密切相關。不同城市的街道景觀體現著不同的城市文脈,獨特的街道、城市建筑物、城市綠化等,影響和構成了旅游者對城市的直接感知形象和決策感知形象。時間在不停地前進,城市在不斷地發展,街道既是當代社會現象呈現出來的集合,同時又是時代科技文明的具體表現。
二、城市文化要素在街道景觀設計中的
運用存在的問題
(一)未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內涵
街道景觀設計師在對城市街道景觀進行設計時應當認真分析城市本身擁有的歷史文化,因為它將會成為設計的重要靈感來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每座城市都孕育出了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在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過程中可以提取到很多優秀的文化符號,但是設計者往往只是將具象的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在景觀雕塑、地面鋪裝紋樣上,那些在物體之中隱藏著的抽象的歷史文化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利用,從而導致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未能全部被挖掘和表達出來。
(二)時代性不強,缺乏文化延續性
現代化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應當充分結合城市的歷史文化,同時尊重當代人的審美觀念,展現新時代的特性。但現如今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時代性不強,缺乏文化延續性,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思維方式的落后,只是把融入傳統文化當成了一個單純的目標去完成,而忽略了極為重要的時代因素,最終結果就是很難得到大眾的認可;第二,在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過程中一味地對現代流行或西方景觀風格進行模仿,沒有考慮城市獨特的區域性文化,忽略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因此,城市文化要素在街道景觀設計中的運用也就難以延續下去。現如今城市化發展十分迅速,所以在街道景觀設計中必須展現時代性,讓歷史文化得以延續。
(三)文化要素的運用存在模仿風
如今,國內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流通速度越來越快,經濟領域中商業的往來越來越頻繁。信息傳達的快速雖為經濟發展帶來了便利,但也萌生了新的問題。例如一些城市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大量仿制成功案例,甚至一些北方城市將南方青磚白瓦的街道特色照抄照搬,看似融入了傳統文化,實則是對地域文化的丟棄。總之,為了快速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街道景觀設計越來越商業化,丟失了原本的自然面貌,強行附會傳統文化,設計內容缺乏基本的文化認同,文脈延續中斷,不利于城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一)提取城市中的文化要素
后現代主義設計提倡的隱喻、象征手段為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文化內涵的融入提供了新的思路。當下城市大拆大建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導致城市空間產生異化,這些變化會讓城市的歷史記憶產生偏差,因此城市建設中融入城市文化就顯得格外重要。從藝術、歷史傳統、民風民俗的角度來看,設計中融入城市文化可以讓城市文脈得以延續,所以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是否合理,關鍵要看設計中有沒有提取并運用城市中的文化要素。例如,沈陽南塔公園里面有一個廣慈寺,塔的上面有一些花紋,可以將花紋進行提取和演變,然后把圖案設計到路旁花叢的地燈上或其他景觀小品上,從而展現沈陽的歷史文化。
(二)強化象征性元素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象征性文化。在街道景觀設計中,需要不斷地收集當地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在取其精華、去繁從簡的基礎上,從中找到靈感并提取素材。對于城市街道景觀設計,可以借鑒傳統建筑設計的特點,提取其中具有象征性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我國,比較具有特色的建筑有北方四合院、福建土樓、黃土高原窯洞民居、蒙古包等。例如,沈陽作為東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中街的街道設計能充分體現沈陽的地域特色——沈陽中街在兩側建筑立面強化清代、民國兩個時期遺留建筑的象征性元素,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現代化改造,優化設計細節,增設夜景展示,既形成了文化的延續,也符合現代審美。總之,設計師應采用多種設計手法將地區獨特的文化元素進行提取,然后重新整治街上的掛燈、路旁的石凳、著名商號建筑上掛著的裝飾物等,在設計中同舊環境相融合,從而演變成新元素。
(三)現代技術與文化要素融合運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的技術不斷被應用到城市街道設計中。例如,韓國首爾街頭巨大的裸眼3D水缸成為網紅地標,屏幕中的水仿佛要溢出畫面,給行人造成了強烈的視覺和情感沖擊。我國的城市街道設計可以進行借鑒,將傳統元素、地域元素制作成電子作品,并投放到城市街道中展示,這樣不僅彰顯了科技力量,同時增添了情趣。
城市街道景觀的設計必須要與時代發展相接軌,再加上先進的科學技術,讓其在發展中形成鮮明的時代特色。街道景觀的設計必須要實現區域文化的合理運用,文化要素必須要得到精煉提取,以傳統文化為依托,進行現代化的設計,整體要滿足當下人們的精神、審美和物質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運用現代技術把文化要素融入街道景觀設計,可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及經濟水平的提高。
四、結語
城市街道景觀作為城市文化的血脈,是城市文化的直接體現。為此,在進行相關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時,一定要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元素,并提取新的文化特征,將其所蘊含的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經過精煉提取運用到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的構成要素中,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讓城市的街道景觀設計更具地域特征,以城市文化影響大眾,傳遞城市文脈中深藏的精神力量,如此才能確保城市街道景觀設計朝良性發展的方向可持續發展,從而推動城市文化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趙敏婷.關于文化要素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的運用分析[J].藝術科技,2019(5):235.
[2]林瑜,周文燦.關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6(22):87-88.
[3]劉樂,偶春,楊冰清.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街道景觀設計研究:以鐘祥市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24):49-51.
作者單位:
沈陽工學院
通訊作者:
于斐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