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巍

摘 要:寧夏以全域旅游為發展戰略,在脫貧攻堅中取得顯著成效,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不斷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愈發突出。通過總結人們的生活方式,梳理文化內涵,不斷挖掘區域黃河文化精神價值及深層次的群體人格,結合地方特色產業,打造具有更加強盛生命力的文化品牌及產業品牌,讓黃河文化更高層次地服務于地方經濟,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關鍵詞:區域特色;精神價值;群體人格;寧夏
一、寧夏區域黃河文化的特征
黃河滔滔不絕,生生不息。華夏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人們依靠黃河,了解黃河,成長發展于黃河沿岸。因為黃河的滋養,沿岸農耕文明得以發揚光大。在人們不斷探索沿黃河開發農田進行種植培育的過程當中,面臨各種各樣的治理問題和自然環境的挑戰。面對沙漠、黃土高原、大山大川,人們匯聚力量,探索出與黃河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方式方法。同時,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念,在一代又一代的延續中傳承,成了民族的靈魂烙印。人們在開墾土地、培育莊稼的同時,練就出敢于面對困難的魄力。面對自然災害,需要團隊的力量,明確分工,共同克服,于是形成艱苦奮斗、共同勞作、共建共創、共享勞動成果的良好共生模式。隨著人口不斷增長,民族不斷強大,凝聚成民族團結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寧夏黃河灌溉區的建設一直是寧夏經濟發展的重點、核心區和增長極。“塞上江南”“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受益于黃河,理應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承擔起保護母親河的責任和使命?!熬徘S河,塑造了中華兒女,隱忍包容、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性格特質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精神?!盵1]黃河文化蘊含著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取向,自強不息、勤勞務實的精神,中華一家、團結統一的觀念。在互聯網大數據、全域旅游、候鳥文化、新絲綢之路等發展背景下,黃河文化體現出新的活力和特色,展現出新的富有時代特點的精神文化內涵。
黃河文化從文化類型上來說,還包括著黃河流域的歷史人文文化、軍事文化、紅色文化、藝術文化和經濟文化等。千百年的歷史發展,黃河寧夏區域沉淀了太多歷史故事,提煉其中的能量精神,古為今用,可警示人們,培根鑄魂。
黃河孕育了華夏兒女,在寧夏這片土地上,獨特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以及歷史因素等,造就了當下寧夏黃河區域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產業特色、服裝風格、語言特色等。
二、寧夏區域黃河文化發展趨勢
寧夏區域屬于黃河中上游段,與河西絲路文化、中原文化一脈相承。黃河文化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基礎是農耕文明。余秋雨曾總結過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八大原因,對照分析寧夏黃河區域從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過程,其發展具體有以下趨勢:
第一,交通越發便捷,高鐵、航空等交通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備,能夠更好地“走出去”和“引進來”,當地人對未來充滿信心。第二,互聯網信息交流的便捷,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和人才的引進,形成更完善的人才管理方法。第三,追求黃河生態文明統一,與全國同步伐,為政治文明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生態優先,樹立底線思維,強調可持續發展,打造全域旅游,發展好九大特色產業。第四,人口流動性增大,主要城市人口不斷向省會城市聚集,鄉村人口向城市聚集,整體發展還有很大空間。第五,人們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轉向更高的精神追求,對文化歸屬感的訴求增強。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寧夏人民創新創業激情高漲,黃河文化煥出發新的活力。
三、寧夏區域黃河文化開發途徑
寧夏區域黃河文化伴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豐富,需要持續挖掘,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知覺與科學角度去挖掘黃河文化。對政治學、經濟學、物理學、生態學、互聯網等領域已有成就進行提煉,并對黃河文化在科學技術領域的新發展予以關注。
第二,從感覺與經驗的角度去挖掘黃河文化。研究黃河發展歷史及相關保護與開發情況,梳理黃河沿線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風俗習慣、區域人格的形成等。
第三,從直覺與藝術的角度去研究黃河文化。研究與黃河文化相關的文學、哲學,以及影視、動漫、音樂、舞蹈、話劇等相關藝術作品。對改革開放前后重要文化作品進行梳理,并弘揚新時期黃河文化所體現的特色,鼓勵相關領域創作研發新的文化作品。
四、寧夏區域黃河文化保護傳承的可實施路徑
寧夏區域與黃河有關的景區有黃河橫城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區、黃河外灘國家濕地公園、河東生態園藝試驗中心、銀川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天山海世界、寧夏薰衣草莊園、黃河古渡、黃河濕地公園、水洞溝旅游區、銀川當代美術館、華夏河圖銀川藝術小鎮、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檀溪谷歡樂水世界、寧夏金馬河濕地公園、濕地公園博物館等。
以上景區都是以農耕文化為主,結合游牧文化,依托黃河沖積形成的河套平原發展起來的。這些地區地勢平坦,氣候干燥少雨,引黃灌溉,外來人口多,當地居民性情豁達,具有鮮明的地域飲食習慣、語言特色。
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提出要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結合寧夏重點打造的九大產業,包括枸杞、葡萄酒、奶產業、牛羊肉、電子信息科技、新型材料、綠色食品、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產業等,圍繞著寧夏區域的文化特色進行提煉與發展。
產業與文化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新時代,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精神需求,更需要正確的價值引導,需要傳承正能量,將黃河文化發揚光大。
通過對寧夏區域黃河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和探討,以黃河寧夏段為一個整體項目,聯合多部門相關專家、學者進行研判,提出主要問題,構建思考框架,研究國內外案例,確認屬性為“黃河+生態+文化+旅游”的特色運營綜合體打造方案,建立文化大數據體系,搭建保護及共享黃河文化的平臺,研究旅游市場,明確戰略定位,包括總體定位、分項定位、形象定位,推進近、遠期具體規劃設計,打造寧夏區域黃河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黃河金岸,使其成為寧夏的會客廳。
五、寧夏區域整體規劃思路及發展思考
黃河寧夏段的發展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多個景點各自獨立,缺少關聯性及整體的策劃和運營。第二,旅游產品單一,游覽工具及路線不完善。第三,對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利影響。濱河大道作為區域主運輸通道,干擾黃河生態圈,阻隔游客近距離感受黃河自然風貌。第四,文化植入不足。文化挖掘力度有限,特色不足。第五,從11月到來年5月,景觀的可觀賞性不足。
針對這些問題作出以下整體規劃思路及發展思考:
第一,打造黃河國家公園,統籌運營管理,聯合上下游景點運營企業等,營造體驗式文化消費,通過實景游戲、VR游戲、陶藝手工、民俗文化游、沉浸式戲劇等提供新奇有趣的、具有跨媒介多感官體驗的黃河文化娛樂體驗,讓人們享受科技成果,體驗數字化生活。
第二,規劃新的銀川東線旅游路線,與機場運輸路線等分開。綠道串聯黃河、華夏河圖銀川藝術小鎮、銀川黃河軍事博物園、黃河橫城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區、天山海世界、水洞溝旅游區,以及黃河金岸的濕地、果林、花海、蘆葦叢等,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全方位提升游客體驗。
第三,加強寧夏區域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分類建設黃河文化展示體系、教育培訓基地、研學游基地等,不斷整合資源,推進多方面研究。加強對文物古籍的保護、研究、利用,強化對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加強對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傳承。
第四,搭建共享平臺,推動相關部門進行行業的交叉合作,發揮各自專長進行整合創新。加強與周邊區域的合作,促進信息、客源等資源共享,從而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第五,完善黃河沿線管理體制機制。對有突出價值、重大影響的文化資源,實施整體管理運營,形成獨具特色的公共文化載體。
第六,完善寧夏區域黃河文化的整體規劃和生態建設。推進寧夏區域黃河文化遺產及生態的保護,依托黃河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以及豐富的物產資源等,探索可實施發展路徑,促進經濟的綠色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明晰區域人格特點,增加區域人民的精神財富,樹立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田學斌.黃河文化:中華民族的根和魂[N].學習時報,2021-02-05(1).
作者單位:
寧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