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暢
摘? ? 要:高校話劇社團在整個高校社團體系中占據(jù)重要位置,深受學生喜愛。話劇以其獨特的訓練方式影響著學生的精神文化世界,打開學生了解自我與世界的大門,文章通過對高校話劇社團在提高學生素質(zhì)方面的研究,希望有助于話劇社團的長久發(fā)展,以及通過話劇社團的形式幫助當代大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使之成為高素質(zhì)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
關鍵詞:話劇社團;學生綜合素質(zhì);影響;表現(xiàn)力;感受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1)11-0026-02
一、高校話劇社團的起源與發(fā)展
話劇是一種移植到中國的外來戲劇形式,一般是指以語言和動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的戲劇,在歐洲各國被稱為戲劇。戲劇藝術(shù)最初是由古代的祭祀和巫術(shù)儀式等活動演化而來,后來發(fā)展成為有文學、表演、導演、音效、美術(shù)等多種藝術(shù)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shù)。一般通過人物、情節(jié)、場面、沖突等表現(xiàn)一定的立意主題,展現(xiàn)藝術(shù)魅力。
中國話劇的第一個繁榮期是五四運動前后的十年。在這一時期,中國話劇受西方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新浪漫主義多種思潮的影響,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蓬勃發(fā)展的藝術(shù)景觀。由于西方新浪漫主義的浸染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shù)手法的吸收,五四時期話劇的現(xiàn)實主義又是富于詩意特色的詩畫現(xiàn)實主義。
中國話劇誕生于高校,并且在校園中迅速成長。自誕生之日起,校園話劇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從民國初期的風生水起,到半個世紀的低迷消沉,再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回升,跨入新世紀以來其發(fā)展更是呈現(xiàn)出了蓬勃向上的狀態(tài)。校園話劇不僅僅是中國話劇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高校文化建設以及校園文化生活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春柳社是中國留學生在1906年組建于日本東京,以研究各種文藝為目的,并建立起了演藝部。創(chuàng)始人為李叔同,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話劇的奠基和開端。
當代大學生話劇團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壯大,如浙江師范大學阿西劇社、南京師范大學南國劇社、以及人民大學藝術(shù)團話劇團等,這些社團不僅僅擔負著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也在一定程度上趕超藝術(shù)類大學的表演專業(yè)。來自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帶著對話劇的熱愛以及對生活的認知加入了社團,給中國話劇事業(yè)注入了新鮮活力[1]。
二、表演元素對大學生素質(zhì)的影響
(一)從觀察生活中提升學生對生活的認知
表演中有一門重要的課程,也是貫串一個演員一生的一項基本技能——觀察生活。觀察生活也是話劇社團學生特別喜歡的一門課程。觀察生活可以提升大學生對于自己生活之外的人與事物的觀察與感知能力,讓學生探索生活的本質(zhì),了解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學會理解和包容與自己不一樣的人與事,建立起自己與別人、自己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
觀察生活在表演中的概念是:演員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觀察社會中各個階層、各種類型人物的形象特點、行為特征、人際交往情境以及個體特有的心理情感活動的外化表達方式等。第一次觀察生活的效果常常差強人意。學生是從高中校園步入大學校園,并沒有打開自己的視野,觀察的事物還是自己原本生活范圍內(nèi)能觸碰到的人和事。經(jīng)過教師指導,學生走出了校園,來到了自己并不是特別熟悉的場地,如火車站、醫(yī)院門口、夜市等人口密集的地方。較為明顯的反差讓學生收獲頗豐。在話劇社團中,通過話劇的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與感悟生活,通過訓練可以幫助學生保持對自己、對生活,對世界的好奇心,進而對問題提出更為深度的看法和見解。
(二)從真聽、真看、真感受中培養(yǎng)換位思考能力
在表演訓練中,很重要的元素就是聽、看、感受。在生活中我們時刻都處于聽、看、感受中,因為我們生活在真實的世界當中,而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時脫離了真實的生活,那么為什么要訓練戲劇社團的學生在舞臺上的真聽、真看、真感受?一方面是在表演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訓練社團的學生能夠站在別人立場想問題,也就是換位思考。
真聽、真看、真感受所指的是要交流。不是在舞臺上聽了對方的話就是真聽了,好的臺詞一定是有意義的,也就是有潛臺詞,這個潛臺詞能夠作用于對方身上,并產(chǎn)生相應的反應。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沒有真聽,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聽見對方的話,而是因為個人的主觀臆斷,或者因為偏見,導致沒有真正理解對方所表達的的真正含義。在表演中,如果也摻雜個人的主觀臆斷,那表演是沒有辦法進行下去的,這就需要演員站在更為客觀的角度去理解對手身處于什么樣的情境中,角色和對手說這樣的話和做這樣的行為要產(chǎn)生什么樣的目的,分析角色和對手的每一句話的潛臺詞與內(nèi)心感受。這樣才能構(gòu)建出劇作家所提供的人物及場景。長此以往的訓練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角色互換的能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換位思考能力,從而在舞臺上真實的交流,產(chǎn)生屬于人物真實的感受。
(三)從研讀劇本中提升文學水平
文學活動是人的審美意識的體現(xiàn),是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看待藝術(shù)作品都有其不同的體會,大學生通過對劇本的研讀,與作者進行精神上的交流,代入到不同年代的人和事,幫助學生提高自身文學素養(yǎng)和藝術(shù)文學審美[2]。
比如在劇本排練中,選取的是嚴歌苓的長篇小說《陸犯焉識》。后由張藝謀導演改編成電影《歸來》,這部小說想要演出成功,演員必須對作品的社會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嚴歌苓將知識分子的命運放置到了20世紀中國歷史和政治變遷的大背景中,寫出了大環(huán)境下小人物命運起伏的無奈,譜寫了一曲政治與歷史夾縫中的人生悲歌,想要刻畫的生動,就必須理解對知識分子而言,其人生悲劇。在排練的過程中,飾演陸焉識的學生一直找不到人物的情感脈絡,對于陸焉識與馮婉喻之間的感情不知道是不是愛情,對于社會變遷給人們所帶來的精神上、生活上的改變,理解與體會得不深刻。尤其陸焉識出獄回到家中面對馮婉喻的場景,學生始終無法代入人物感受,筆者認為對于一個20歲左右的孩子來說,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終將是體會不到的,但是閱歷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從書或其他渠道中得知的,所以我們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看了很多相關背景的電影、小說。最后這名學生在書本找到了人物的定位,并且深愛上了角色,成功演繹出角色獨特的魅力。對于話劇社的學生來說,多讀好的劇本能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并且可以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3]。
(四)從排練到演出的過程中增強集體合作意識
表演是一門需要多部門配合的綜合化藝術(shù),不僅需要演員之間的排練與磨合,還需要演員與導演,演員與服裝、化妝、道具、燈光、音響等各個部門的協(xié)同配合,所有部門在排練與演出的過程中缺一不可。因此作為戲劇社團的學生,首先要學會如何與搭檔以及其他部門進行配合。要求學生要做到有團體意識,不做個人英雄,一個人是演不了一出戲的,小到一個部門、大到一個單位,需要的都是有犧牲、奉獻精神的人。
在排練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對人物有自己的認知與理解,所以導演是衡量整個劇本脈絡走向與每個角色定位的重要人物[4]。如何協(xié)調(diào)和導演認知的一致,以及通過導演對于劇本的闡述與理解,結(jié)合自己對角色的認知,延伸出更高層次的表演方式與手法,對于戲劇社團的學生,都是一個重要課題。這個時候需要的是放下認知偏見,適應其他人的表演節(jié)奏,而自己的表演節(jié)奏并不被干擾與打亂,即堅持自己的觀點和與他人合作的重要課題。我們每一個人從學習到工作,都要經(jīng)歷這樣的過程,而在戲劇社團,能讓學生盡早盡快地去適應這樣的工作節(jié)奏,對于學生打開自己和接納別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結(jié)論
綜上所述,話劇社團作為高校眾多社團的一份子,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yè)余生活,也能讓學生在社團中提升素質(zhì),使學生成為真正被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現(xiàn)今社會需要的是綜合素質(zhì)過硬、能夠適應時代潮流的新型人才,大學生不僅要學習新的學科知識,儲備知識,更要發(fā)揮每個人特有的才華與個人魅力,以適應現(xiàn)代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
話劇社團通過話劇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生活。提升自己文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戲劇的想象力,拓展視野,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與自己相處,如何與他人合作,更提高了學生的藝術(shù)審美[5]。
話劇社團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社團也不應該只放在演出效果與學生的表演是否專業(yè)優(yōu)秀上,而應該更注重過程,注重人文教育與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這才是高校話劇社團前進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彭思媛.高校話劇社團的發(fā)展及其美育功能研究[J].戲劇之家,2019(33).
[2]夏文泉.基于學生社團的美育教學實踐——以話劇社團為例[J].北方音樂,2018(18).
[3]張巍巍.高校話劇社團對大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J].戲劇之家,2017(19).
[4]趙敏.當代大學生話劇素養(yǎng)與校園文化建設管窺[J].長江叢刊,2016(29).
[5]姜秀芹.對校園話劇推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藝術(shù)品鑒,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