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叢 林馨兒 王元明

摘? 要:科技園是最新科技成果展現、產業信息流動、人才項目集聚的重要平臺,對開展優質研發資源和研發機構利用,促進人才交流和培養,提升技術進步進而推進產業轉型和升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給我國城市科技園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和思考方向,本文梳理分析了德、法、瑞三國代表性科技園的創新發展情況和優勢特點,根據其發展要素建立了數據模型,并以寧波市為例,根據三大科創高地戰略和高質量發展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要求,在園區共建、技術共享、平臺共用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科技園區國際合作對策和建議。本文的研究成果對國內其他同類城市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價值。
關鍵詞:科技園? 地方產業? 國際合作? 平臺共建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7(b)-0184-05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i-Tech Parks of Germany, France and Sweden and Their Cooperation with Cities in China
LI Cong? LIN Xiner? WANG Yuanming
(Ningbo Institute of Sci-Tech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Ningbo, Zhejiang Province, 315800? China)
Abstract: Sci-tech park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display of the lates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dustrial information flow and talent project agglomer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rying out the utilization of high-quality R&D resources and R&D institutions, promoting talent exchange and training, improv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thinking dir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China, 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advantages of represen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Germany, France and Switzerland, establishes a data model according to their development elements, and takes Ningbo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cience and innovation highland strategies and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Zhejiang Common Prosperity Demonstration Zon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 sci-tech parks in terms of park c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sharing and platform shar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als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other similar c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Sci-tech park; Local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latform co construction
科技園是指某些國家和地區為了改造當地產業結構和促進高科技產業發展而在本國或地區境內劃出的,注重新興工業產品研發和高科技創新產業生產的特定區域。通過建立科技園區,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來推進城市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的建設,是世界各國創業創新活動蓬勃開展的重要方式。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為中心的科技革命浪潮在全球興起,同時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建起了各種類型的科學園區:(1)北美洲。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斯坦福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科學研究園區——斯坦福研究園。(2)歐洲。1969年,一家全球整合企業創建了索菲亞-昂蒂波利斯高科技園區,不僅是法國的第一個科技園,更是歐洲的第一個技術科技園區;德國最早的孵化園區,也被譽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產業園區之一——阿德勒斯霍夫高科技產業園;瑞典的科技園最早創建于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區。(3)亞洲。韓國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繼建立了一批集科研、生產及教育于一體的高科技園區,其中大德科技園發展成為韓國最大乃至亞洲最大的產學研綜合園區;日本的筑波科學城則在20世紀60年代建立,開創了科技園區建設新模式[1];中國于1994年創建了清華科技園,已成為中國唯一的A類大學科技園并展露出強勁的國際競爭力。
在眾多發達國家科技園中,德、法、瑞三國作為老牌“智造”工業成熟國家,具有一系列的成熟科技品牌和良好的創新發展氛圍。這離不開它們已長期建立的一些優秀科技園區為其科技創業創新所作出的巨大推動作用。因此,本課題將對處于世界先列的德、法、瑞三國代表性的科技園作一個發展研究梳理,總結其發展優勢,來得出成熟科技園的發展經驗,并以寧波為例,在充分考察調研科技園現狀的基礎上,探討科技園區國際合作模式,以期為我國城市科技園進步和合作模式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德法瑞三國典型成熟科技園簡析
1.1 (德國)阿德勒斯霍夫(Adlershof)科技園
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園,采用了產學研一體、協作網絡化的內生性發展模式。園區行業聚焦于光子學、光化學、能源和信息技術[2]。作為德國高科技產業占地規模最大的園區,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園幾十年來都是科技和傳媒結合的綜合發展片區,綜合創新能力位列歐洲前四,同樣也是德國生態智慧城市建設的試點,推動全國范圍內城市的智慧能力建設。科研資源由柏林洪堡大學和8所非大學式研究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同時與園內企業建立起聯系網絡,以協作網絡式的形式助推科技園發展。
1.2 (法國)索菲亞(Sophia)科技園
索菲亞·安提波利斯科技園發展模式非常成熟,企業、研究機構、大學和培訓機構這4個支柱交叉合作培養,信息-長途電信一電子(ITE)中心區、制藥-生物-化學中心(PCB)以及規模較小的能源中心這3個技術中心各自重點突出且國際合作呈現多樣化[3]。園中技術研發型公司達30%以上,制造與服務占40%,其余的平臺機構,各類分屬協會和社團以及貿易零售等產業鏈條一應俱全。科技園大部分經費來源于園內企業所繳會費與相關資助,資金總額達56億歐元。
1.3 (瑞典)西斯塔(Kista)科技園
西斯塔科技園的命名來自于當地古老的農場,現采用政府-企業-科研“三螺旋結構”的合作模式,行業聚焦于移動通信產業,集中于電信、無線電、微電子、軟件等四大領域,因此西斯塔又被稱為“移動谷”,是移動通信產業創新的高科技園區,其產業定位始終都很清晰,即以通信為主導的IT產業所形成的產業鏈。中小企業多達200多家,其中ICT企業占15%。截至2020年,西斯塔園區內信息技術類企業從業人員占比67%[4]。
1.4 德法瑞科技園發展小結及發展要素分析
如圖1所示,科技園區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所必備的要素:園區基礎要素主要包括地理條件、場地面積、基礎設施;產業基礎要素主要包括園區的布局定位和入駐企業情況;政策資源主要包括園區及當地政策扶持力度、園內平臺資源和當地人才資源;運維情況主要包括園區管理模式、配套服務、影響力情況等。通過對德、法、瑞三國代表性科技園區的初步探索,本文歸納得出成熟科技園區的普遍優勢特點:(1)政府支持和關注度高。如德國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園自1993年得到聯邦政府支持,被劃為開發區,并于2010年起,得到政府各部門的補貼支持;瑞典西斯塔科技園得到當地政府每年的撥款支持,同時瑞典科技園基金會每年對西斯塔進行無償資助,用作園內企業的研發資金;(2)高校與研究資源豐富。上述3個科技園,園內或附近均有許多高校和豐富的研究資源,為科技園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資源和牢固的科研基礎。(3)國際合作范圍廣。如索菲亞科技園與全球35個國家各科研機構都有合作協議;西斯塔科技園促進園內企業開展優勢條件互補共贏的模式,提升了企業競爭力。(4)園區管理優,輻射帶動強。2013年,為了進一步提高為高技術企業服務的能力,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園成立了柏林創新中心;索菲亞科技園通過成熟管理和影響力,不僅帶動當地教育和科研的發展,還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不停地派生新企業。
2? 寧波科技園發展現狀
2.1 總體現狀
寧波最早提出科技園區建設概念的是始建于1999年7月的寧波市科技園區,并于2007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后,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截至2020年,寧波共計建立各類園區290余個,其中國家級11個,省級17個,涵蓋領域較廣,體制多樣。但是隨著經濟產業模式的變革和資源創新要素的提升,現有園區所呈現的“小、散、弱”等問題日趨嚴重,普遍存在同質化競爭現象,且產業集聚力弱、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尤為突出。寧波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提出:“以科技創新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迎來新機遇”。截至2020年,寧波市科技產業已取得部分成果,重點科技工作方面也有較大進步。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在國家創新型城市中的排名從第19位上升到第15位;建設和引進了甬江科創大走廊、甬江實驗室以及西北工業大學寧波研究院等71家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重點科技研發平臺區域;同時集聚各類人才3萬名,孵化一批高科技企業。但是與先進城市相比,寧波仍存在科教資源先天不足,高能級創新平臺數量不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總體不強、創新能級不夠等問題;全市創新創業生態不夠完善,缺乏知名創新型領軍企業,束縛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新興產業規模仍然偏小、競爭力不強,創新資源配置能力不足。
2.2 典型園區
2.2.1 寧波國家高新區創新創業園
基本情況:該園區為政府引導型園區,采用“點面結合,一區十園”模式,行業聚焦于電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園區多為中小微企業,主要是高新技術及商貿服務類企業。園區與周邊高校積極開展合作,擁有8家研究院,3家國家級孵化器,14個創新創業基地,12個國家級平臺,17家眾創空間。園內員工數超過7萬。園區主要由創新創業管理中心運營管理,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政策資金補助。
發展困境:園內企業土地資源稀缺,整體規劃需要調整;園內企業無產業優勢,多為中低端制造業,缺乏知名科技企業;管理方對于企業的補助更多仍是直接補助,對企業的項目投資,資金入股等很少;目前以第二產業中的制造型企業為主,企業類型不夠豐富;企業生態圈尚未形成閉環,產業聚集力較弱,員工的企業歸屬感不強。
2.2.2 寧波北歐工業園區
基本情況:寧波北歐工業園區是最早一批浙江省級特色園區之一,也是2015年浙江省第一批“國際產業合作園區”。園區定位是國際的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海外企業(尤其北歐企業)進入中國設立生產性工廠等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園區采取“中西結合,優勢互補”的發展模式,行業聚焦新能源及海洋技術。園內現有純外資企業60余家,80%以上來自北歐國家。
發展困境:園區曾破產重組2次,招商引資過程中,企業可能會對園區經營管理能力產生懷疑與動搖;營收模式較為單一,僅靠出租廠房并不能創造額外營收;園區占地面積和可擴容空間都較小。在管理上,常駐外籍管理人員較多,其方式可能不適合中國國情;園區企業以外商獨資為主,無法享受中國政府一些政策,企業沒有歸屬感,同時無法獲得國內外的資源支持。
2.2.3 富田小鎮
基本情況:富田小鎮由寧波富田集團有限公司負責管理運營,旨在助推海曙區經濟轉型升級。因成立時間尚短,尚未形成清晰的行業定位與運行模式,現以引進人才企業、科技企業為主。園內企業242家皆是通過招商方式引入,多為高新技術企業或由評分機制選出的有資格的企業。園內已擁有較為齊全的公共配套設施。
發展困境:成立時間較短,由原來的電商園逐步轉型,尚未形成清晰的行業定位與運行模式;規劃定位較高,園內雖配備了齊全的公共配套設施,但整體固定費用較高,園區缺少房租以外的營收,尚未實現收支平衡;缺少專業性強的管理服務及投融資團隊。
3? 科技園區合作方式與路徑探索
針對寧波科技園政策體系不完善、科技人才及研發力量較薄弱、園區管理經驗和能力不足等問題,如何學習德法瑞科技園區的先進經驗并與寧波科技園開展合作,是一個重點議題,本文作了如下探索。
3.1 探索建立國際科技園區共建模式
3.1.1 打造國際科技合作新平臺
推進高水平國際科技園區建設的政策體系,圍繞寧波三大科創高地進行產業創新升級,引領帶動區域創新水平整體躍升,大幅提高寧波創新位勢;同步出臺支持平臺建立和發展配套政策措施,簽署促進建立國際性科技合作平臺的雙邊或多邊協議,利用好國際智庫資源,加強世界范圍的科技交流合作戰略研究。
3.1.2 建立科技研發合作新模式
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基礎上,激發調動各類科研機構、企業及高校參與到科技園區合作共建和技術研發的熱情,推動寧波與歐洲先進科技園區構建高效、專業的多層次、立體化的科技成果共享和科技研發合作的模式[5]。
3.1.3 營造國際科技園區新氛圍
通過定向匹配,精準建立與德、法、瑞已有成熟科技園區的協作關系,根據寧波科技園區的自身問題及發展需要,“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加強學習溝通,并針對性地邀請專業機構及專家代表來寧波指導交流。
3.2 探索建立園區技術合作共享模式
寧波需要充分借助發達國家擁有的優質研發資源和科技成果,對相關技術和科技產品開展高層次領域的高水平聯合研發、加強高科技人才交流和培養,通過技術進步來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一是創新交流,建立科技合作聯盟。進一步加強寧波與歐洲發達國家開展多方面的合作資源庫建設,通過科技合作與技術轉移,來推動國際技術轉移和合作的實現。組織相關科技專家從戰略高度開展合作研究[6];二是創新驅動,引導產業合作升級。寧波需要加強與先進科技園區以及其他創新高地開展合作和項目研發,將傳統產業“優勢產能”合作向科技創新“新產能”合作轉變,對接德、法、瑞等歐洲國家的先進技術,培育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制造業集群,打造中歐科技產業合作創新區;三是攻堅克難,解決重大關鍵難題。結合寧波市科研情況、科技發展現狀與雙方合作的重大需求,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性技術問題,開展聯合攻關,促進科學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升級,進行科技人才的雙邊交流與聯合培養,從而有效且可持續地進行科技創新研究[7];四是創新思維,建立海外科技飛地。通過海外飛地的創新中心這個平臺,橋接國內或者是寧波市內的研發創新體系,有機整合高層次優秀的研發團隊,磨合跨國戰略伙伴,秉承著“合作共贏”的態度,借助全球研發網絡中的路徑,發揮好科技人才、科技成果和優質創新科技資源在網絡內部中自由流動產生的積極作用[8]。
3.3 探索建立園區科學管理體系
寧波科技園區的科學管理應充分結合考慮當地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一是建立園區專業人才管理團隊;二是優化園區企業人才激勵機制。不斷健全人才綜合能力考核機制,完善細化考核辦法,通過建立收入分配向優秀人才、關鍵崗位、艱苦崗位傾斜,工資報酬要能與貢獻掛鉤的分配激勵機制來推進并完善園區服務與管理。三是創新園區管理股份協作制度,促進園區管理的公司深化改革,拓寬融資渠道,緩解資金緊張矛盾;建立園區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機制,充分調動投資者、經營者以及工作者的積極性。四是完善可持續發展園區生態體系。園區在規劃、建設時就應為城市功能性設施預留出足夠的空間,從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方面打造一個綠色、健康、文明的可持續生態體系,營造一個可持續的、平衡的工作生活環境。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德、法、瑞3個成熟科技園的優勢分析,對比研究寧波科技園現狀及不足,探索了如何借鑒先進科技園創新發展經驗并提升我國城市科技園發展水平和改善現狀的方法,并提出了開展國際合作模式的建議,作為推進寧波科技園及產業發展、提升城市科技創新水平及環境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王海蕓.日本筑波科學城發展的啟示研究[J].科技中國,2019(3):20-27.
[2] 徐振強.德國“工業4.0”科技園區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研究——基于對柏林州Adlershof科技園的案例研究[J].中國名城,2015(11):38-49.
[3] 沙德春.索菲亞科技園轉型中的社會技術創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3):14-19.
[4] 馬媛.瑞典“移動谷”產學研合作的關鍵要素分析[J].科技視界,2016(7):67-68.
[5] 吳玉杰,孫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合作模式與路徑研究[J].天津科技,2020,47(8):5-8,12.
[6] 盛毅,王玉林,樊利.長江經濟帶世界級產業集群選擇與評估[J].區域經濟評論,2016(4):39-45.
[7] 夏英.國家大學科技園成果轉化能力提升途徑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3):74-76,81.
[8] 袁曉玲,雷厲,鄭華庭.離岸創新中心:經濟新常態下的合作創新模式[J].管理學刊,2016,29(4):3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