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洋 劉文利
全面性教育,與其說是知識性的教育,其實更是一種生活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全面性教育中的每一個內容都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參與式教學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成為反思型的實踐者,即從自己親身經歷的失敗和成功中獲取經驗與教訓;培養社會能力和情感能力,形成對全面性教育的深層次理解,并且將其運用到生活中。參與式教學在全面性教育課程中的實踐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首先需要掌握教學目的及教學內容,了解教學的重難點。其次,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狀態,并通過日常的觀察,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情境創設中突出情感的共鳴。最后,教師的提問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充分了解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促使他們發揮各自的優勢。全面性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促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及世界觀的形成。在全面性教育內容中,校園欺凌是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話題,在這一課的情境設置中,教師可以通過動畫人物創設相應的校園欺凌情境,讓學生融入教學活動。當學生以第三方的視角看待欺凌現象時,他們更容易做到公平、公正,從而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理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以《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試編)》八年級第二單元“人際關系”中的“歧視與欺凌”主題為例。在教學之初,教師通過分享活動了解到很多學生都遇到過不同程度的校園欺凌,但是很多學生對其危害性的認識還不夠,在討論相關事件時甚至有開玩笑的成分。于是教師采用學生較為熟悉的動漫人物為主人公設置了多種欺凌情境,如《哆啦A 夢》中的胖虎與大雄。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發生在胖虎與大雄之間的欺凌行為,引導學生分析其危害性并提出解決辦法,促進學生的社會學習和情感學習。在面對敏感話題,特別是需要保護學生隱私時,用情境教學法引出話題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在參與式教學的過程中,由于情感投入,學生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都會獲得提升,進而產生豐富的求知欲望并提出各種學習需求。
全面性教育是基于課程,探討性的認知、情感、身體和社會層面的意義的教學過程。在授課之前,教師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只有當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才能提升學生的安全感,學生的學習及分享技能才能得以培養。
以《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試編)》八年級第一單元“人際關系”中的“家庭關系”主題為例。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自主閱讀,找出自己最關心或者最好奇的內容與同學和教師分享,這是激活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的第一步。分享形式包括:提出問題、收集相關資料、分享個人觀點等。在主題教學的引導下,學生能發揮自己的學習能力,從各個角度出發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和總結問題。如在“家庭暴力”知識點的學習中,有的小組成員從愛、平等、責任、尊重和溝通等方面闡述他們對家庭的認識;有的小組成員從認識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產生的原因、為什么要反對家庭暴力、應對家庭暴力的方法和如何收集家庭暴力的證據幾個方面闡述他們對家庭暴力的認識;最后,有小組提出“家庭暴力真的能預防嗎”這一話題與同學及教師共同探討。在全面性教育內容中,與“家庭暴力”一樣敏感的話題比比皆是,這也是全面性教育的教學開展與其他課程相比的困難之處,只有在一個充分民主和尊重的環境中,學生才能夠暢所欲言。教師使用參與式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創設充滿信任、積極的學習環境,這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情緒情感等社會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
在每一堂性教育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帶著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認知進入課堂的。全面性教育不僅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存在文化差異,在地域之間、民族之間、地區之間,甚至是家庭之間都會存在文化差異。因此,在課堂中,教師需要意識到他們是怎樣無意識地表述文化的,而這又會給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進而培養學生的文化回應能力。
建立同理心是培養學生習得正確的文化回應能力的內容之一。研究表明,角色扮演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同理心。角色扮演是讓學生模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方式,從而體會不同角色的感受。這些場景雖然是模擬的,但情緒體驗,如快樂、沮喪、感動、失望、憤怒等都是真實的。學生可以通過這些模擬的角色了解他人的感受,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逐步建立起同理心。
以《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試編)》八年級第二單元“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中的“與性有關的價值觀”主題為例。為了讓學生能夠將價值觀和知識點的學習與生活實踐更好地結合,教師在這一主題中邀請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如開展“令人難忘的春游”角色扮演活動。角色扮演的背景為:全班學生參加春游,由于時間原因,只能讓部分學生去玩某個游戲項目,這件事應該如何處理。在扮演過程中,有的學生扮演老師,有的學生扮演男、女同學。有的“老師”認為:男同學應該表現紳士風度,讓女同學去玩;有的“同學”認為:這種處理方式其實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有的“老師”認為:隨機打亂男女生安排游戲,每個組既有男生也有女生;還有的“女同學”認為:男生讓女生先玩,女生也不一定樂意……角色扮演的背景源于生活實際,激發了學生的討論興趣,進而深入話題背后的文化差異。
人際關系是每個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家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矛盾、誤會或者沖突。幫助學生掌握建立積極人際關系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需要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選擇將如何影響自身和他人。
教師可以使用參與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問題。以《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試編)》八年級第一單元“人際關系”中的“家庭關系”主題為例。教師先讓學生自由形成小組圍繞“什么是家庭關系”“家庭的基礎什么”“家庭的建立與維持”“如何解決家庭矛盾”這4 個話題展開討論。接著,教師選擇了一個貼近學生家庭生活的情境進行教學,該情境描述了一個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回到家里又因為踩臟了地板而遭到媽媽責備,導致雙方矛盾一觸即發的故事。當教師引出這個故事后,學生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感受,甚至有學生因為回憶起過去的家庭事件而感到委屈、傷心。當聽完學生的分享后,教師引入薩提亞的冰山理論,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生活中的沖突和誤解。在課的最后,教師教授學生一些提高愛的能力的小技巧,如在家庭中主動向家庭成員表達愛、表示關心等;當出現分歧時,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聆聽對方的想法和感受等。參與式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關聯意識和目的意識,幫助學生將課堂的知識延伸到生活實踐中。
青春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一個人從童年向成年過渡的時期。生理和心理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情感滿足和情感支持,同伴之間的友誼變得更加親密,愛情也將逐漸進入他們的生活。什么是愛情?學生能否談戀愛?如何處理好戀愛與學業的關系……這是學生將要面對的階段性發展問題。
教師可以使用參與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解決階段性的發展問題。以《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試編)》八年級第一單元“人際關系”中的“愛情”主題為例。為幫助學生理解愛情,教師在教學之初使用“說說愛情關鍵詞”的頭腦風暴游戲,讓學生說出自己認為的與愛情有關的詞語。學生各抒己見,通過包容、關心、互相吸引、理解、浪漫、親密、信任、依賴、責任、支持、尊重、忠誠等詞語說出他們理解的“愛情”。接著,教師讓學生用以上的詞匯描述并分享自己心中的愛情。有的學生認為愛情需要浪漫,有的認為需要忠誠,有的認為細水長流很重要,有的認為責任是重點,還有的認為相互理解是關鍵。面對學生的頭腦風暴,教師不給予評判和定論,而是認可和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告訴學生:“雖然我們很難定義愛情是什么,但它是美妙的,也是豐富多元的。無論是面對友情還是愛情,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認真負責。”以此引導學生做出合理的選擇,避免危險行為。
在全面性教育課程中,每堂課都有自身的特色,教學內容不同,采取的具體的參與式教學方法就不同,需要教師善于總結分析、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