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新吳區坊前實驗小學 曾燦
社會能力是評價一個人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指標。對于兒童而言,當前研究文獻顯示,主要包括三種觀點,第一:同伴接受說,該觀點認為在同伴中地位和威信相對較高的兒童,他們的社會能力更強;第二:社會認知說,該觀點認為兒童社會能力是指在特定社會情境中兒童感知和決策的心理過程;第三:社會行為表現說,該觀點認為兒童社會能力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兒童表現出的相應行為,該行為能最大程度避免個體受到懲罰。筆者認為,以上三種觀點雖然對兒童社會能力進行了歸納總結,但是內容都過于片面。綜合當前學者的研究,本文認為兒童社會能力是指兒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處理社會情境的能力,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內容。借助良好的社會能力,兒童可以很好地融入群體,對促進團隊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本班一名學生長出水痘,為了避免交叉感染,學校將本班學生隔離到一個科學教室。這個教室的布局與正常教室的布局存在一定的差別,只有9 張大的方桌。為了保障學生的學習,教師按照學生的上課狀態,將學生分成九組,每組使用一張方桌。在這種情況下,有學生的桌洞位于自己的側面,學生小楊就是其中一位。由于放東西不是很方便,小楊擅自將桌洞轉到自己的桌位這面,導致位于側面的學生沒有桌洞可用,這造成了班級的內部矛盾。其他學生不滿小楊的做法,就把事情告訴班主任。班主任在與小楊的談話中得知小楊認為自己沒有桌洞,所以才把桌子轉過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班主任想讓小楊跟其他學生換位,這樣小楊不用轉動桌子就能獲得桌洞。但是小楊并沒有同意,反而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我要桌洞,也不換座位”。
學生小楊的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無法陪伴在小楊身邊,所以小楊一直跟著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彌補父母不能陪伴在旁的遺憾,小楊的爺爺奶奶非常縱容他,任何事情都由著小楊的性子來,久而久之,小楊逐漸養成了嬌慣任性的惡習。在回到父母身邊后,小楊也沒有改正自己的缺點,在學校常常與同學爭搶東西,遇到問題也不想辦法解決,而是通過哭鬧、發脾氣等方式讓其他人幫忙解決,做事從不考慮后果。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保護,因為他們還不具備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在這種片面的思想影響下,很多父母都會提前為孩子做好計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小楊就是因為長輩過度的保護,讓他沒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從而導致其社會能力低下。雖然小楊已經回到父母身邊,但是因為父母與小楊缺乏深入溝通,不了解小楊的想法,導致小楊在遇到問題時,依然采取蠻不講理的方式去解決,絲毫不考慮他人的感受。
小楊有一個妹妹。在妹妹出生前,小楊一直是家里的獨生子,家里所有人的關愛都給予了小楊。但是在小楊的妹妹出生后,小楊的父母不得不抽出更多的時間來撫養剛出生的嬰兒。小楊不再是家里的獨生子,家庭地位發生了改變,他的內心感受到失落,認為這是一種不公平的對待。此次發生爭奪桌洞,就是因為小楊認為自己在班級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他內心希望自己能被公平對待。
社會能力的培養對促進兒童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作為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促進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工作。
有些教師在學生出現錯誤后,立馬采取對立的態度,嚴厲地批評學生。這種教育方式很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不僅不利于學生改正錯誤,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同盟”關系,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首先,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與同情。小楊在說出“我要桌洞,也不換座位”時,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作為教師,筆者必須尊重他的選擇,不能直接點出他的問題,否則很容易給予小楊一種不被理解的感受。為此,筆者以“我要桌洞”為主題,設立相應的情境。筆者扮演小楊的哥哥,哥哥需要把家里的好東西讓給弟弟小楊,甚至連自己的桌洞也要讓出去。為了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哥哥,哥哥將東西都讓出去了,結果是哥哥沒有了桌洞,哥哥的利益受到了損害。通過這樣的情境,拉近了筆者與小楊之間的距離。
對于小楊這種性格倔強的學生而言,教師在與他們溝通交流時,必須注重語言的技巧性,否則很容易弄巧成拙。在溝通過程中,要將小楊帶入情境,引導小楊的思維,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換位思考就是一種常用的溝通技巧。例如,在與小楊溝通的過程中,筆者充當小楊的角色,小楊充當側面學生的角色。小楊的位置正對黑板,但是沒有桌洞。小楊側面的學生需要轉身才能看到黑板,但是有桌洞。兩者相比,各有利弊。筆者在扮演小楊時,采用蠻不講理的方式,將桌洞挪到了自己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筆者不僅能正向面對黑板,而且還有桌洞可以使用。但是小楊充當的角色不僅需要側身看黑板,甚至連桌洞也沒有了。小楊這時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其他同學帶來的利益損害。通過技巧性的溝通,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培養兒童社會能力方面,教師必須學會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為學生賦能,培養他們在處理問題時的自信心。對于小楊而言,因為生活在一個以他為中心的家庭,家里很多事情都順著小楊的心意,甚至在遇到問題時,也都是由長輩去處理,導致小楊直接處理問題的機會很少。對于此次“搶桌洞”事件,筆者沒有批評他,而是向他提出了幾個問題。第一,搶桌洞的行為是不是欠妥?第二,對于被搶掉桌洞的學生,他們是不是也非常失落?第三,對于搶桌洞的行為,你應該如何去彌補?通過這三個問題,對小楊的思想給予了一定的引導,從而讓小楊做出了最終的決定,即“我首先要向其他同學道歉,然后把桌子恢復原樣,我可以使用側面的桌洞”。
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引導是促進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點。作為一名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時,必須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尊重和關心。在此基礎上,使用語言技巧與學生和諧溝通,利用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可以有效促進兒童社會能力的形成,最終達到培養的目的,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