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曉莊第二小學 佘文婷
學歷案的概念最早由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提出,他指出:“學歷案,是關于學習經歷或過程的方案。”學歷案不是教案,亦非學案,它是教師在班級授課制的大環境下,圍繞某一個學習內容,從學習的目標出發,設計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把學習過程展示出來,以便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框架,形成自主知識體系的專業方案。學歷案一般包括主題與課時、學習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檢測與作業、學后反思這六大塊內容。
崔允漷教授把學歷案的課堂分為對話型、合作型、指導型和自主型四種。本文中提到的合作型課堂模式是:小組分工合作完成任務+交流與分享+教師點評或提煉。
學歷案是反映學生知識生成的過程,真實再現學習的歷程,它的設計者是教師,使用者是學生,教師設計學歷案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有一個預測,但學生在使用學歷案時真實的學習情況是如何是需要反饋的,因此學歷案要求教學-學習-評價具有一致性。這是所有學歷案要遵循的核心。
合作型課堂中教師身份更像導游,以導帶學,在合作型的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性較高,學生需要在小組內完成交流討論后匯報并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知識,小組討論時包含組內評價,匯報時有組間互評,最后還有教師評價和自我評價。相對其他的課程類型,合作型課堂中組內互評、組間互評是學生知識的建構-修正-完善的螺旋上升過程,利用學歷案的內容組織好這一段的教學是本類型課的重中之重。
在合作型的課堂中,學歷案會先告訴學生本次學習的學習目標和評價目標,根據這樣的目標,學生利用學習材料進行合作交流學習,合作的要求會出現在學歷案上。為了更好地完成評價,完善學習,教師在安排合作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利用學歷案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獲得的評價前提是學生得有集體意識,評價是在傾聽和思考的基礎上進行表達。但是,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在教師布置合作任務后,某一個學生完成任務了,就高高地舉起手說:“老師,我們這組完成了!”但其他組員還沒有完成任務,所以學歷案的合作一定要表明合作的要求。比如筆者在一節學歷案的課堂上看到教師在學歷案上給學生明確的任務:(1)四人一小組合作,確定一位組長;(2)每位組員依次匯報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學認真傾聽;(3)在每一組員匯報完成后其他組員提出意見;(4)每一小組確定一位匯報人員,總結匯報大家的想法。條理清晰,分工明確,學歷案很清楚地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怎么做。這樣長期訓練,學生的組織能力和集體意識都會獲得提高。
2.利用學歷案提升合作評價技巧。在一個小組內,A、B兩位學生成績好,喜歡表達,C、D兩位學生基礎較差,且性格內向。在合作交流中,A、B交流熱烈,互相質疑點評,但是C、D兩位同學由始至終都沉默寡言,不敢發表意見,A、B間的互相評價促使他們改進修正,但是對C、D來講,學習是無效的,這樣的情況在小組合作時屢屢發生。為了提升合作技巧,提高評價效率,學歷案除了會對學生的傾聽、表達提出具體要求,還會在學歷案的一側留下收獲與思考,每位學生都要思考,留下自己獨特的痕跡,這是對自己和他人觀點的評價,也是對自己知識的補充。
3.利用學歷案進行評價提升。教師是課堂的主導,皮格馬利翁效應證明了教師正面積極的評價會對學生產生不一樣的影響,以學歷案為抓手,對學生進行積極評價,學生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在之前研究的基礎上,學生討論和匯報的任務是對之前學習的評價,學生互相聆聽,改進自己的過程,學習不同的方法,這是學生互相點評獲得的學習提升。最后通過分類的活動,教師層層追問,層層評價,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對抽象的題目產生興趣,并在之前學歷案提供的基礎上,抽象出這類題目的一般方法:分割法,添補法和割補法。
課堂上常見的評價還有一種是給學生留下任務,通過任務完成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這種評價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書面習題,還有一種是以調查研究等形式出現。在數學上,更多的是書面練習,而這種評價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即一道題目對應一個知識點、一道題目對應多個知識點、多道題目對應一個知識點。
在合作型的課堂中,學生對例題的充分討論交流評價使學生對例題的把握比較到位,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留給練習評價的時間不算多,所以對于合作型課堂,一對多的評價模式更實用些。比如在五年級“求組合圖形面積”這一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探索組合圖形面積轉化為基本圖形面積的幾種方法:分割法、添補法和割補法。此時課堂時間已經過去一半,再進行簡單的練習評價只是鞏固,起不到提升的效果。所以選擇一對多的評價是合理有效的。
學生完成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后,需要回頭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這就是自我評價。學歷案之前一直在高中實施,在每份學歷案的末尾都會有這樣一句話:“通過本次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疑問,請寫出來。”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發展得比較完善的高中生,在面對這樣的開放性題目時仍然有詞不達意,胡亂交差的現象,更何況是小學生。所以要用小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在當堂課進行評價。
學歷案的服務對象是學生,要想讓學生使用,那么語言必須是學生能理解的語言,所以學歷案在設置評價的時候語言要明確精煉,在合作型的課堂中尤其要如此。學生有效合作交流評價的前提是教師精確的任務布置,明確“我要學習討論什么”,才能在別人發表見解時做出切合題目要求的評價,清晰的評價要求和任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目標,從而達到課標要求。當然,在練習評價和自我評價中,清晰準確的描述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知道“我要做什么”,才能知道做得對不對、好不好。
學歷案不同于學習單這種單純的練習模式,每一份學歷案會為學生打造不同的學習目標,根據學習目標學生可以自主開展初步學習。在合作型課堂中,學生在學歷案上不只留下做題痕跡,還有一處是留給學生記錄合作交流、互相評價的過程,這是自我反思評價,也是對別人思維的評價,思維的碰撞會產生智慧的火花。通過合作型課堂的一份學歷案,可以清晰看到該學生合作交流過程,并通過評價看到該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深度。完成一課的學習后,學歷案上的自我評價會讓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自主反思。教師會將學生的學歷案收集整理,跟蹤反饋,從每一份學歷案中看到學生進階的過程。學歷案對評價信息的收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它最終的歸宿不是書包夾縫里的一張紙,而是一份學生的專屬檔案。
差異一直都伴隨著評價的存在。多元智力理論告訴我們:孩子的智力水平由多種成分構成,孩子的邏輯思維和空間能力的差異,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上無法達到同一水平,所以評價也要因人而異。在合作型課堂中,學生的層次水平不一樣,在交流討論中,學生的關注點也不一樣,他們發出的評價和給出的建議也會來自多個層面。合作型課堂是交流的課堂,不同的評價層面會帶領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學生視角,觸發不同的思考。所以在合作型學歷案課堂上,在安排小組合作時,一般不會將好學生全部都集中在一起,每一個小組內學生成績存在差異是要被承認的。不同的思維模式在評價中才能提出別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