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決明10克,海帶20克,二藥加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飲用,每日1劑,每劑2次。該方有清肝、明目、散結(jié)的功效,可以輔助治療玻璃體混濁。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玻璃體混濁是常見眼病,可由炎癥、出血、外傷與變性所引起。因患者常會自覺眼前黑影飄動,猶如蚊蠅飛舞,故此病中醫(yī)稱為“云霧移睛”或“飛蚊癥”。此癥多因肝(膽)郁熱、陰虛火旺、氣血兩虛等引起。
草決明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功效,常用于肝火上擾引起的目赤腫痛、羞明多淚、青盲內(nèi)障等癥。海帶性味咸、寒,可以利水泄熱、軟堅化痰?,F(xiàn)代研究表明,海帶中富含甘露醇、鉻、硒、鋅等成分,有一定的降低眼壓的作用,還有維護眼肌及瞳孔活動、增強視力等保健功能。二味煎湯飲服,可起到清肝、明日、化痰的效果,本方用于肝熱郁結(jié)或血熱引起的琉璃體混濁,當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肝熱郁結(jié)表現(xiàn)為:視物黑花飛飄、耳鳴耳聾、咽干口苦、舌苔薄黃、脈弦數(shù)等。需提醒的是,氣血兩虛患者不宜服用本方;脾胃虛弱(或腹瀉)者及孕婦,也當禁服。用藥期間,患者還需注意不能久看電視和玩手機,要忌熬夜和嗜煙酒。眼干澀時可適當用點潤燥類眼藥水。
雞蛋3個,白醋500毫升。將雞蛋放入瓶內(nèi),加入醋浸泡,10日后取出,去蛋殼,將雞蛋與醋拌勻,再裝入有蓋容器中,皮炎發(fā)作時每日用醋蛋液搽患處2~3次,堅持一段時間,即可見效。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神經(jīng)性皮炎屬中醫(yī)“頑癬”“牛皮癬”等范疇,多因濕熱之毒久滯肌膚所致,外治多選擇燥濕殺蟲、清熱解毒類中藥為主。
雞蛋營養(yǎng)豐富,有滋陰潤燥功效,食用可療氣血不足、熱病煩悶、燥咳聲啞等。雞蛋清或蛋黃外用,都有清熱解毒、消炎收斂等作用,還能增強皮膚免疫功能,常用于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頭癬、皸裂、燒燙傷等癥。白醋解毒散淤、消腫止癢,外用可療癤癰、蜂窩織炎、丹毒、腮腺炎等。醋蛋液外涂具有清熱、解毒、散淤、止癢效果。據(jù)報道,有人采用上法治療50例神經(jīng)性皮炎,證明其療效滿意。雞蛋醋液制備簡單,價格低廉,效果確切,神經(jīng)性皮炎患者可以一試。如果皮膚瘙癢劇烈,醋中可加點花椒同泡使用。
需提醒的是,治療期間患者當少吃辛辣之品,宜穿著松軟透氣的棉制衣服,避免穿化纖織物。同時,還要保持精神愉快,切勿生氣、動怒。
冰片10克,芒硝30克,豬膽汁適量。將冰片、芒硝研成細粉,再用豬膽汁調(diào)成糊狀,外敷于痔瘡處,用紗布棉墊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早晚各敷1次,直至痊愈。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痔瘡有內(nèi)、外痔和混合痔之分,但其共同特征是:肛門異物感、腫脹、疼痛或出血等。痔瘡成因復雜,中醫(yī)認為此病多與濕熱下注有關(guān)。
提示: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所以中醫(yī)專家指導用方非常有必要?!拔襾硭]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大眾獻方,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使用方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證、安全地應用。
冰片性涼,能清熱消腫、止癢止痛,可治口瘡、痔瘡、喉痹、腦痛、鼻息、牙痛、中耳炎等,外用可以生肌、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芒硝性寒,可以軟堅瀉下、清熱除濕、消腫療瘡,常用于皮膚瘡腫、瘡疹赤熱、癢痛等;芒硝外用清火消腫力強,治痔瘡有清涼、消腫、止痛效果。豬膽汁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潤燥、抗炎作用,外用是治療癰瘡、中耳炎、燙傷、痔瘡、沙眼等病癥的良藥。三味合用,對痔瘡能起到較佳的消腫止痛、清熱收斂效果。如果痔瘡表面有潰瘍或分泌物較多者,可加白礬10克與上述諸藥共研調(diào)勻敷之。
需注意的是,痔瘡患者平時要少吃辛辣,不喝酒,常清洗肛門等;痔瘡嚴重或出現(xiàn)肛裂、頻繁出血等時,不主張使用本方,當及時就醫(yī)為好。上方孕婦慎用。
腹脹時,取山楂核30克,打碎成末,用小火在平底砂鍋中炒焦,每次取10克,加溫水300毫升,攪勻后空腹飲服,每日1次,連續(xù)飲用3日,腹脹即可緩解。
四川彭州 胡佑志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腹脹是自我感覺腹部脹滿不適的一種癥狀,引起的原因復雜,山楂核主要對胃腸功能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引起的腹脹有較好效果。
山楂核是山楂的種子,本品與山楂(肉)功效有一定差異。山楂主要功效是消食健胃、行氣散淤,山楂核則偏重于理氣。中醫(yī)認為,山楂核入胃、肝經(jīng),主要有消食、散結(jié)、催生作用,可治食積不化、疝氣、睪丸偏墜、難產(chǎn)。《滇南本草》載:山楂核與沙蒺藜、雞內(nèi)金研末服用,可治“胃積堅久,嘈雜吞酸,脅間積塊作痛”。臨床上,常見的積食腹痛、疝氣,以及男性睪丸墜痛等癥,服用山楂核可以減輕其病情癥狀。
一般說,山楂核用于消化不良(如食積)、腸易激綜合征、胃輕癱等引起的腹脹,具有較好消脹或止痛作用。山楂核可與他藥配合煎湯服,也可炒后研末吞服,多服用2~3次可見效,如連服2天不效,應停用。對于肝氣不疏引起兩脅或腹部脹痛,服用山楂核也有一定效果。不過,因急性感染性疾病、腹膜疾病、慢性盆腔炎等引起的腹脹,不主張服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