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潔,由麗丹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也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傳統手工藝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習總書記在杭州西溪濕地進行考察時說:“兩個巴掌做出來的東西,有些科技是無法取代的。”這無疑是對傳統手工藝的極大肯定,也給了在傳承與發展傳統手工藝道路上的手工藝人莫大的鼓舞與信心。
盤扣作為重要的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因具有功能性和裝飾性被廣泛運用。盤扣,又稱盤紐,是由“結”發展而來,依附于旗袍而生,做工精致、花樣繁多,是布條經手工盤制而成,用來固定衣襟或裝飾。這一服飾元素在我國服飾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早出現在秦朝,在唐朝開始流行,南宋和元朝時被普遍使用,到了清朝的旗服馬褂以及民國時期的旗袍,盤扣更為盛行。
盤扣由來已久,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一直將其作為服裝的附屬物,很少有人專注于盤扣,更沒有人將其獨立出來作為事業發展。2012年6月,中式服裝盤扣制作技藝正式列入上海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非遺盤扣技藝保護與傳承的行列。“盤扣皇后”珊麗娜作為中華盤藝的第三代傳承人,和她的徒弟憑借157個系列、2 418枚盤扣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創造了轟動一時的“盤扣奇跡”[1]。獨立盤扣為藝術門類第一人的斐然,將盤扣上升為一種藝術門類“盤藝”來傳承發揚。年輕的服裝設計師栗子通過自己對傳統服飾文化的理解,將盤扣從旗袍上拿出來作為一項專門技藝使用,并給自己冠以“盤扣師”的稱謂[2]。
盤扣之于旗袍猶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形形色色的盤扣中尤以古老的手工盤扣最為精巧細致,因為有了手工的溫度和細膩的歲月感,便有了生命[3],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蘊含著中國古老繩結技藝的文化內涵,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如今,這項承載著民族文化內涵和文化韻味的古老手工技藝卻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日漸沒落,非遺手工盤扣技藝傳承與發展正面臨巨大的挑戰。
隨著都市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快消費時代的來臨導致快捷易獲取的工業化產品被大眾廣泛接受和推崇,而具有傳統文化內涵和底蘊的手工藝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人匱乏。一直被作為旗袍附屬品的手工盤扣更是無人問津。面對浮躁的社會環境和工業生產造成的生活壓力,老一輩的盤扣手工藝人不得不退出本行,年輕一代又少有人愿意繼續了解和學習盤扣手藝,盤扣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
想要做出一枚骨相端莊的盤扣,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盤扣制作不僅復雜,耗時也久。一件手工盤扣作品必須經過開料、刮漿、風干、拔漿、整燙、開條、燙條、盤扎、整形、塞芯、封燙、修復、裝裱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這個過程往往十分嚴苛,在樣式設計、顏色搭配等方面也極為講究,充分表現出設計者高超的技巧和驚人的創造力,這是設計的靈魂所在。由素簡的布條到花樣千秋的盤扣,每道工序都需要極大的耐性以及極其細膩的心思。正因如此,鮮少有人能靜下心來學習盤扣的制作。
在傳統觀念中,盤扣一直被視為旗袍的附屬品,只應用于傳統的服裝服飾上。人們一提到盤扣,首先想到的必是旗袍,而盤扣只是作為一枚紐扣在旗袍中起到裝點作用。因此,很少有人單純地專注于盤扣的研究和學習,傳承與發展更加無從談起。然而,盤扣雖依附于旗袍而生,卻是旗袍上最精華、最耐人端詳的部分,集設計和手工藝的登峰造極于方寸之間。作為扣子,盤扣或許只能存在于類似旗袍這樣的中式服裝上,但作為一種中國元素,盤扣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可以作為一門專門技藝獨立上升為一種藝術門類,也可以生成各種衍生藝術品。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重要決策[4],這為非遺盤扣技藝活態傳承打開了新的思路。
非遺與文創產業融合是新時代非遺保護的新模式。非遺盤扣技藝恪守“一根襻條編盤到底”的規矩,寄托了民眾“富貴不斷頭”的吉祥寓意,體現了生動的民俗價值。非遺盤扣文創產品設計以常州歷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為底蘊,依托常州文旅背景,可開發打造系列主題盤扣文創產品,如“非遺盤扣·市博文創”“非遺盤扣·青果茶器”“非遺盤扣·運河國潮風”“非遺盤扣·辦公物語”等。文創品類不必拘泥于傳統盤扣種類,形式可以多樣化,可以開發盤扣書簽、盤扣明信片、盤扣福字掛件等博物館文創產品;盤扣茶墊、盤扣茶席等青果茶器文創產品;盤扣發簪、盤扣壓襟、盤扣運河仕女等運河國潮風文創產品;盤扣胸針、盤扣抱枕、盤扣記事本等辦公室物語文創產品。通過產品創新設計與開發,拓展非遺文化輸出途徑,實現“禮品經濟”破圈,用非遺盤扣傳遞IP“社交名片”。
旅游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承載體之一,“康養+、生態+、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非遺盤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傳承載體,可以有效結合“文化+旅游”發展理念,塑造區域文化認同,激發群體文化自信,推動常州旅游業特色化,同時發展和弘揚非遺文化。一方面,根據常州及周邊地區旅游線路,打造非遺盤扣技藝“浸潤式體驗”項目,將“漢服文化—旗袍禮儀—盤扣手作”作為當地文化旅游項目中的傳統文化“服飾禮儀初體驗”,以文創賦能旅創,以旅創反哺文創。另一方面,非遺盤扣可以與常州地標性文化中心相融合,打造非遺文化參觀體驗“網紅打卡點”。通過與常州市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設立“非遺盤扣文創工坊”和“創意盤扣陳列館”,拓展旅游理念,提高“非遺+文化”的創造性和趣味性,使地方文化和旅游釋放出更多發展動能,提升旅游品質,實現文旅協同發展。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非遺技藝是一條創新路徑。充分響應國家關于發揮傳統工藝類非遺聯系千家萬戶、遍布城鎮鄉村,支持各地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增強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號召,配合常州市“美麗鄉村建設”政府工程,通過非遺文化傳播和非遺技藝輸入,讓美麗鄉村更有文化看點,使鄉民記得住鄉愁,更有認同感和歸屬感。采取“(高)校—政(府)聯動”模式,高校教師深入鄉村開展“非遺設計·鄉村振興”非遺盤扣技藝研培計劃,對接鄉村設立非遺盤扣教學工坊,從產品設計、產品更新、包裝設計、品牌建設等內容著手,以實用技能培訓為主,結合訂單產品開展教學培訓,激發學員的創作潛能,豐富作品題材和種類,打破現實困境,拓展產銷渠道,擴大非遺應用空間,帶動手藝村民“硬核脫貧”。
盤扣作為中國傳統女紅的組成部分,對于技藝傳習者來說,能夠錘煉沉穩、堅毅的品質和豐富人文情懷。常州是江南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擁有國家高職教育發展綜合改革實驗區和國家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意基地的科教城園區。將非遺盤扣技藝與常州科教城文化教育業融合,鼓勵和引導藝術類專業或服裝類專業大學生加入文化產業,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實現非遺盤扣技藝“活態傳承”,精準識別并幫扶大學生就業創業,促進大學生依靠非遺盤扣技藝就業或自主創業,培養大學生創新變現能力。同時,非遺盤扣技藝與文教培訓融合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技藝繼承與創新、保護與發展的傳承也有所促進。
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互聯網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消費模式,產品的生產和營銷模式也隨之轉型,疫情又加快了這一進程,倒逼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只有被看見,才能被熱愛;只有被熱愛,才能被傳播。互聯網時代給“非遺”帶流量是傳播和弘揚非遺文化的有效路徑。目前,國內有很多短視頻平臺、電商平臺、文創公司等都逐步運用技術和創意為傳統文化賦能。非遺盤扣文創類產品的銷售可以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定期由本土的手工盤扣傳習人分享作品直播帶貨,并配合常州購物節活動,開展主題為“周末云上非遺集市”的推廣活動。此外,非遺盤扣技藝的推廣還可以邀請本土非遺傳承人或高校教師拍攝盤扣教學視頻,發布在主流線上學習平臺,為廣大盤扣技藝熱愛者學習這一傳統技藝提供研習資源。非遺盤扣文創“觸網”只有懷著對傳統技藝的尊重和珍視,才能更好地弘揚非遺文化,彰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量。
現如今,盤扣不再單純作為紐扣使用,更可以作為一種新穎的工藝美術作品獨立觀賞;盤扣這個原依附于旗袍的手工藝術也可以自己獨立,不再是一枚扣子,而是一件藝術品、裝飾品,更是一份古老的文化情結,能夠將美好的祝愿和吉祥的寓意用手的溫度寄托在這方寸之間。隨著人們對這一非遺技藝的重視和保護以及數字化和互聯網的蓬勃發展,文旅融合和數字化傳承將成為非遺盤扣技藝活態傳承新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