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曉
(山東服裝職業學院,山東 泰安 271000)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專業點建設,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由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經國務院同意并發布,明確了未來幾年我國振興傳統工藝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要求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經典文獻的保護和傳播,做好少數民族經典文獻和漢族經典文獻互譯出版工作;實施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設計制作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裝服飾[1]。
按照中央關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決策和部署,國家大力倡導面向世界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急需開展民族服飾文化保護,培育民族技藝“大國工匠”,但我國在民族服飾及相關傳統手工技藝資源庫和人才培養方面仍然相對匱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民族文化的寶藏開發潛力很大,民族服裝與服飾市場發展空間非常廣闊。加快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國家文化軟實力,積極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充分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民族服飾要在創新中突圍,將民族傳統文化與時尚相結合,創造中國自己的服飾名牌,讓中國民族服飾走向世界。民族服飾的繼承、發展和創新面臨的挑戰,為民族服裝與飾品專業畢業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需要大量的應用型人才。
山東服裝職業學院憑借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十多年的建設,充分發揮特色優勢,秉承“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產業振興”三重使命,依托科普基地服飾博物館、省傳統服飾文化創新平臺,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為指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深化“市場+項目+融合”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1],為服裝行業培養德能兼備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產業升級、企業新產品開發提供技術和人力資源的支撐,將民族服裝與飾品專業建設成同類專業中起示范作用的品牌專業。培育工匠精神,助力中國制造2025目標達成;加強文化輸出,增強文化自信,深化職教內涵,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的經濟繁榮。
采用好的方法,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從企事業單位聘請能工巧匠、兼職教師,實行專兼結合,改善學校師資結構。加強學科、學術帶頭人的選拔、培養工作,重視中青年學科、學術帶頭人的選拔、扶持、培養工作;加大教師對外學術交流的力度。專業團隊整體實力處于全省同類院校、同類專業的先進水平,良好地滿足了教學、科研和生產的要求。參與了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研討會、中國設計師協會民族服飾文化論壇、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秉承“傳承與保護、開發與創新”的宗旨,創辦了非遺工作室,聘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學生進行技藝傳授。將魯繡、盤扣、染纈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民族服裝與飾品專業課程體系。加強民族服裝服飾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推動人才培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圍繞與民族服裝服飾相關的非遺傳承與保護,調整專業設置,加強專業建設,更新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實施對口培養,為民族服裝服飾相關非遺的傳承、創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以人才需求調研和職業能力分析為基礎,密切聯系民族服裝與服飾崗位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科學設置教學內容,體現山東特色,努力為民族服裝與服飾行業發展和山東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秉承“思政育人+文化傳承+課證融通+項目創新+創業孵化”的課程理念,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創業為導向,深化“市場+項目+融合”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優化產品化項目課程體系。
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擴大選修課程范圍,增強適應能力,加強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積極探索項目化課程改革方案。專業課程涵蓋以民族、傳統服飾創新設計為核心概念的各個產業流程及知識結構,分為理論基礎課程、設計課程、技術課程、營運課程四大板塊,理論講授與實踐操作穿插結合。充分利用學習通建立精品課程,目前已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服飾文化”“民族服飾創新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等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線教學、互動交流、傳承傳播文化、展示創新產品。加強民族服裝與服飾、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等民族文化相關課程的建設,將傳統服飾文化與創新設計教學相結合,從民族服飾文化研究、民族技藝傳習等方面,探索民族服裝與服飾教學實踐、設計實踐相結合的新思路。
研究制定相關專業教學標準,促進專業建設規范化。作為全省最早開設該專業的院校,被山東省教育廳確定為山東省高等職業院校民族服裝與飾品專業標準制定單位,2019年,該方案順利通過山東省教育廳的評估。
依托團隊人力資源和技術優勢,開展職業培訓、技術服務等社會服務工作。構建產學研一體辦學格局,提升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依托民族文化傳承從事自然科學應用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申請發明專利,力爭取得突破性成果。
本專業采用了產學研協同的育人機制,與相關企業建立良好的校企聯合關系,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與青島啟東君儀商貿合作研發漢服和香云紗等民族服飾,舉辦職業技能月活動,以賽促教[2]。2019年,第七屆西塘漢服文化周活動在浙江省西塘古鎮舉行。山東服裝職業學院被批準為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漢服與國學文化發展聯盟會員大會理事單位,為下一步民族服裝與服飾社會服務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建設具有顯著優勢和鮮明特色、能夠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的民族服裝與服飾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點,進行民族服飾與非遺文化創新研發,形成深度融合、合作發展的局面,推動非遺項目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創新,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傳承與創新。開辟新的市場,不斷積聚產業增長動能,推動民族服飾產業發展、變革、調整,孕育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
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教育部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要求,為更好地服務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建設一批區域離不開、業界認可、全國領先、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專業(群)。以此為契機,民族服裝與飾品專業聯合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藝、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時尚表演與傳播4個專業,打破專業壁壘、跨學科打造高水平專業群,以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進一步深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層次遞進的課程體系,著力提高專業教學團隊的執教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培育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進行文化的傳遞與保存、選擇與活化、交流與融合、更新與創造,是其不容忽視的文化功能,是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民族文化職業教育既有職業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性的個性。山東服裝職業學院牢固樹立“職業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理念,在推動職業教育傳承與創新民族服飾文化方面作了有益探索,為職業教育開展民族服飾文化傳承與創新積累了一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