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韓 松
“數”發源于遠古時期人們對事物個數記錄的需要。比如,人們捕獲一個獵物,就在繩子上打個結,再捕獲一個,再打一個結……這就是結繩計數。就這樣,人們在“數數”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出自然數的概念。
人類對數的認識是從1 開始。在1 的基礎上加1,再加1,再加1,不斷加1,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就可以達到任何一個自然數,要多大有多大。
但是,較大的數怎么表示呢?比如要表示“百”“萬”這些大數,用我們祖先“打結”“畫道道”的方法就太麻煩了。于是,人們就想出了用“百”“萬”這些專用的字來表示,更大的數量單位還有億、兆、京……但是,文字畢竟是有限的,遇到再大的數又該怎么辦呢?于是就有了十進制的“位值記數法”。你可知道?人類從會記數到像今天這樣記數,經歷了5000 多年呢!
如果只是數數人、水果、動物的個數,自然數也就夠用了。但是實際生活還需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土地的面積、液體的體積等,有時還需要對物體進行平均分配,此時,自然數就不夠用了,就要用到分數、小數了。
從算術的運算來看,如果只有自然數,那么加法和乘法就夠用了。有了分數,除法就可以暢通無阻了。但想要讓減法通行無阻,就必須有負數,因為有時不夠減。當然,負數并不是數學家為了做減法而在頭腦中創造出來的。負數,最早是在貿易活動中被創造出來的,人們用它來記債務。在中國古代,正、負數分別用不同的顏色來記,用來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有了正負整數、正負分數和0,加減乘除就可以暢通無阻了(只要0 不作為除數),這些數統稱為有理數。一切似乎都很完美了。盡管有理數在實際生活中已經足夠了,但是,從算術的范圍轉入幾何、代數的研究,人們發現有理數遠遠不夠用。
從代數的視角看,如果只承認有理數,許多方程就沒有根,例如x2=2 就沒有有理根。方程可以不要根,但正方形不能沒有對角線吧?原來,邊長為1的正方形的對角線長就是方程x2=2 的根。此時,有理數就不夠用了,有必要對有理數系進一步擴充,于是,無理數應運而生,進而建立起實數系。在實數系里,不但能進行四則運算,而且能進行“取極限”的運算,這是和有理數系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