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兵
(社旗縣水利局,河南 社旗473300)
在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設中,采用滴管設計,能提高灌溉便利性、減少水資源浪費、降低成本投入、控制農業生產溫濕度、增加農作物產量,并實現對原生土壤結構的保護,整體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最大化發揮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1]。
滴灌是將具有一定壓力的水過濾后經管網和出水管道(滴灌帶)或滴頭,以水滴的形式緩慢、均勻地滴入植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種灌水方法。與其他灌水技術相比,滴灌具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其系統組成和其他灌水方法也不同。滴灌系統由水源工程、首部樞紐(包括水泵、動力機、過濾器、肥液注入裝置、測量控制儀表等)、各級輸配水管道和滴頭四部分組成。
滴管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動力及加壓設備(包括水泵、電動機或柴油機及其他動力機械)、水質凈化設備或設施有沉沙(淀)池、初級攔污柵、旋流分沙分流器、篩網過濾器和介質過濾器等、灌水器、化肥及農藥注入裝置和容器(包括壓差式施肥器、文丘里注入器、隔膜式或活塞式注入泵,化肥或農藥溶液儲存罐等)、控制和量測設備(包括水表和壓力表,各種手動、機械操作或電動操作的閘閥,如水力自動控制閥、流量調節器等)、安全保護設備(減壓閥、進排氣閥、逆止閥、泄排水閥等)。
在滴灌條件下,灌溉水濕潤部分土壤表面,可有效減少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同時,由于滴灌僅濕潤作物根部附近土壤,其他區域土壤水分含量較低,因此,可防止雜草生長。滴灌系統不產生地面徑流,且易掌握精確的施水深度,非常省水。由于滴灌是緩慢、勻速、低流量進行的,所以不會破壞土壤結構,可以保持土壤通風和透氣條件良好。通過滴灌施肥,可以為植物提供充足的養分,并且使土壤水分始終穩定處于低張力狀態,便于肥水的吸收利用,可以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提高和改善農產品的品質,使保護地的農產品商品率大大提高,從而提高經濟效益。滴灌技術能夠有效降低土壤濕潤度,可以減少許多病蟲害的發生,并可以減少農藥用量并提高農藥使用效果。由于滴頭能在較大的工作壓力范圍內工作,且滴頭出流均勻,所以滴灌適用于地形有起伏的地塊和不同種類的土壤。同時,滴灌可減少中耕除草次數,也不會造成地面土壤板結。
在現代滴灌設計實踐中,形成了系統性設計與配套性設計相結合的基本思路。
在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系統性滴灌設計中,主要應用產業化思維,形成針對滴灌設計項目的設計環節及材料環節、生產建設環節、訂單處理環節、市場營銷環節、售后服務環節。因此,在系統性設計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內容相對完整、分工環節清晰明確的產業化運營模式[2]。在系統性設計條件的限定下,滴灌設計環節實質上決定了后續滴灌項目產品的使用方式、應用效果和綜合效益。另外,在系統性滴灌設計中,需要考慮村級單位、村級聯合單位條件下的樞紐中心設計、主管道設計,進而配合主管道,做好相應的管網連接點分布與設置。值得注意的是,在系統性滴灌設計環節,要做好滴灌項目產品整個產業鏈的資源分布調研,完成整體上的施工材料選擇、施工工藝確定、施工技術限定及施工方案設計,確保施工流程標準化,進而達到對后續施工質量與施工安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提高整體施工水平。
配套性設計側重于專項設計,包括管網設置、輸配水道設計、樞紐設計、水泵設計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滴灌效益控制等。
2.2.1 管網設置要點。首先,設計滴灌項目產品時,要先做好對輪灌區的合理劃分與科學布局。例如,首部樞紐系統的設計基本上決定了管網的具體設置,因而可以根據具體的規范條例與管理機制,將行政區劃與滴灌管網路線選擇等對應起來,避免后續因行政區劃、管理權限等造成矛盾及利益糾紛。
其次,管網設置要與農作物的實際生長情況相一致。具體而言,應先進行農田水利資源分析,包括農田面積、農田分布、水利工程條件、水利工程線路等,再結合實際的種植方向、種植作物,合理地調整管網中主管道、次管道、分支管道分布與占比。例如,需要將管網埋設于地下,以規避參差不齊問題[3]。同時,應結合當地氣候條件等,保障管道所處環境的溫度與濕度適宜,避免出現陽光直射與冰凍損壞等問題。
最后,在具體的埋設深度設計方面,應將其控制在1.0 m以內。對于加壓泵設備的設計,則應按照主干管道、次干管道或分支管道之間的直接輸水需求,使加壓泵設備的設計能滿足二者具體輸水時的壓力需求。例如,應用滴灌系統時,需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將輸送管道中的水滴入農作物根部區域,合理確定管道線路長度、滴灌節點數量、壓力等數據。另外,將滴灌系統布置為魚骨形時,應將主干管道的埋設位置設計在0.8 m以內,并將次干管道或分支管道設置于地面位置。由于魚骨形布置方法應用相對普遍,應用頻率相對較高,設計經驗相對豐富,建議具體設計時針對各類同類型管網設置方案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提升管網設置的科學性[4]。從管材選擇方面來看,聚乙烯塑料(PE)管的應用效果較好,可以選擇直接插入的方法,一般要求其壁厚不小于0.5 mm。
2.2.2 輸配水道設計要點。首先,當前我國水利工程升級改造工作正在快速推進,已實現農業、水利、資本、技術等各方面的資源優化配置。尤其是農村地區推行“政府+企業合作模式”“企業+農戶股份合模式”及獨立的企業與農戶市場化交易模式,擴增了鄉村區域范圍內的市場要素配置資源功能。因此,在輸配水道設計實踐中,設計者需要充分做好資源調研工作,將輸配水道的設計指標細化并趨于完善。
其次,需要明確節水需求,將滴灌輸配水道設計與“節能減排”政策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滴灌方式下的水資源節能目標。一方面,對水道位置、水道流量及其變化、輸配方式、水道安全等設計內容進行全要素分析,確保每個環節要素的完整性,并制作針對輸配水道的要素清單。設計人員可以根據要素清單,復核自身設置的設計提標、控制標準是否與實際的要素構成相一致,從而有效提高每個輸配水道的安全控制水平。另一方面,為有效提高滴灌設計方案的應用效果,設計輸配水道時應充分考慮材料的選擇。例如,在前期滴灌技術的應用中,多采用聚氯乙烯(PVC)材料,這種材料易老化且存在一定的污染,浪費嚴重。現階段,可選擇應用效果相對較好的聚乙烯材料來解決此類問題。同時,對于滴灌系統的壓力控制,尤其是對于管道規格的標準設置,應采用均勻分配方式,既有利于避免設計中的計算不便,也能提高后期的施工效率以及合理控制流量。
2.2.3 樞紐設計要點。在樞紐設計方面,需要強調首部樞紐的重要性。從以往的滴灌設計經驗來看,在首部樞紐設計過程中,需要對過濾結構進行功能分析,提高過濾結構設計水平。例如,灌溉水應選用清潔的水資源,因為雜物的存在,如藻類、泥沙等,不僅會對滴灌系統造成堵塞,而且會使滴灌管頭受到侵蝕與損害,因此,需要做好過濾結構設計。另外,建議對各類型的過濾器進行性能分析,選擇合適的過濾器。例如,介質過濾器適用于漂浮物相對較多的水源,網式過濾器適用于水質相對較好的水源,離心力過濾器適用于含沙量較大的水源。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始終貫徹“調查為先”“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5]。
2.2.4 水泵設計要點。在滴灌設計中,動力來源于水泵。然而,在不同的滴灌設計方案下,水泵設計存在較大差異,需要從流量、揚程、規格、能耗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現階段,各地已建立內容相對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因此,設計人員可以根據設計項目所在地的實際情況,通過信息管理系統查詢相關歷史數據,結合市場調研結果,對比歷史數據與市場調研數據之間的差異,通過水利數據實驗方法、工程質量檢測方法,對相關水泵進行基本原理方面的簡易模擬試驗,或者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先建立可視化的數據模型,再進行參數計算等,以選擇與整個滴灌項目相匹配的水泵。
2.2.5 滴灌效益要點。除以上配套性的專項設計之外,在實際的滴灌設計實踐中,一方面需要做好設計成本控制,另一方面需要在設計環節做好對滴灌效益的合理預期。因此,應打破“效益集于一隅”的固化思維與偏見,根據實際建設需求和管網、管道、管線分布情況,設計多套方案,通過比較其綜合效益,選擇較優方案[6]。
在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設中,節水十分關鍵。滴灌作為當前使用頻率高、推廣范圍相對較廣的技術,形成了以產業化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在滴灌設計過程中,一方面應注重總體設計方面的系統性;另一方面應對滴灌設計的各環節做好質量控制。因此,建議結合實際的滴灌需求,加強系統性設計與配套性設計,為后續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設提供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