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樂
(岷縣水務局,甘肅 岷縣748400)
當前,農村水污染現象較為嚴重,水質的不斷惡化已經嚴重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造成農村飲用水出現安全問題。雖然我國已經大力開展相關水利工程,并頒布《水土保持法》,但水污染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究其原因,在于農村的水質檢測監管工作不到位,地方組織機構沒有及時發現相關問題,進而使水質污染得不到及時控制與處理。
供水檢測監管機構的工作人員對于水質檢測認知不夠全面,對于檢測的重要性重視度不夠,并且部分人員的工作能力較差,對于檢測中出現的特殊情況,無法及時有效應對,進而使檢測質量大幅下降,影響供水安全。
鄉村政府的資金投入有限,進行分配利用時沒有制定科學的方案,導致經常出現資源鋪張浪費、相關監管措施落實不到位的現象。水質檢測設備價格高昂、維修經費不菲,許多部門購置設備時沒有進行良好的分析與判斷,使相關設備在使用時無法發揮最大價值,進而在應用過程中頻繁出現運行問題,影響檢測進度。
地方政府及監管機構在管理過程中重建輕營,對于后期的管護工作認識不到位,監管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實,使得很多水質檢測問題解決后重復發生,得不到根治性解決。另外,監管制度中缺少合理的獎懲機制,對工作人員缺少約束,這樣不僅不利于檢測工作的開展,還會使工作人員在工作時產生懈怠情緒,降低監管質量。
政府部門對新技術的引用不積極,沒有結合當前社會發展情況積極開展創新工作,監管系統已逐漸落后于相關要求水平,達不到檢測的要求標準。另外,農村供水點眾多,監管范圍無法有效覆蓋所有供水工程點,進而使水質問題無法被及時發現,進而導致相關問題進一步惡化。
農村檢測機構對水質的檢測內容主要是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即判斷水體是否含有有害成分及菌群是否超標。傳統的檢測方法既沒有對化學需氧量進行實時監測,也沒有對有害物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導致對水質污染問題達不到根治性解決目的,相關水質問題反復發生,危害農民身體健康。
地方政府對水資源的檢測標準與國家水質檢測部門對水質安全規定的內容并不統一,部分標準指數存在偏差,這是因為水質的成分含量易受地域影響而發生相應的變化,而地方檢測機構缺少對實際環境的深入了解與調查,也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分析與研究,導致不良水資源在未達到供水標準的情況下被應用到生活用水中,造成巨大的安全隱患。
首先,監管人員要轉變思想理念,重視水質檢測工作,了解水污染對人民生活安全產生的重大危害,從而提高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能夠以積極、飽滿的工作態度投身監管工作。其次,監管人員要明確監管對象和監管主體。農村的供水安全是由中央與地方共同管理的,責任則由地方政府承擔。因此,地方政府要充分開展與各部門的合作與交流,提高監管質量、擴大監管范圍,并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能夠對相關問題提供技術支持與數據支持,以此提高監管工作效率,保障水質安全。相關供水單位是監管對象,為了解決當前農村供水企業數量過多的問題,上級政府部門要協助地方政府進行管理與監督,規模較大的工程由政府機構負責,而地方企業和用水企業合作的工程則由村集體負責管理。最后,地方水質監管機構要定期對相關人員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思想認識,通過傳播水質污染的相關檢測方法,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使其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
第一,監管機構要優化水質檢測步驟,簡化操作流程,盡可能降低監管中不必要的經濟支出,幫助地方政府節省經濟開銷。第二,地方政府要加強與外來企業的合作,通過出借土地使用權的形式,吸引實力雄厚的企業到農村進行經濟建設,從而提高資金收入,為農村產業建設做好保障工作。第三,監管機構要進一步結合地方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水質檢測工作。原有的檢測方法過于籠統,沒有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導致相關方法的檢測效率低下,往往需要進行二次檢測才能將有害物質完全排除。這樣不僅會大量消耗相關人力、物力、財力,還會使檢測機構的公信力下降。所以,監管人員要擴大水質檢測范圍,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檢測方法,從而優化資金分配制度,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
第一,查找問題。監管部門要對水質污染產生的原因進行調查,明確水污染形成的原因。相關工作人員要進行走訪調查,根據當地村民的談話內容,分析事態發展的形勢,制定妥善的監管計劃。同時,監管部門要設置信息反饋渠道,使農民在發現水質問題時,能夠第一時間將其上報給有關部門。第二,認定問題。監管部門要定期開展巡視檢查工作,確保水源能夠得到有效保護、相關殺毒消菌工作能夠高效進行。當查出水污染問題時,應能夠準確判斷水污染的嚴重程度,并根據其造成的影響,采取科學的應對措施。第三,整改問題。當供水單位出現檢測不合格、測量不標準時,要及時責令其進行整改,要求其能夠嚴肅、認真對待問題,防止相關事件反復發生。第四,問責追究。監管部門要根據事態的發展和影響程度,進行責任追究,保證每個監管環節均有相應的管理負責人,并確保其能夠對產生的相關問題負責,從而糾正問題人員的行為理念。
首先,監管部門要建立完善的數據信息系統,將檢測的相關參數上傳至大數據平臺,提高相關信息的存儲量,便于監管人員進行標準值比對。監管人員要充分結合時代發展潮流,將先進的監管技術應用到相關機構組織中,提高監管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例如,自動化和智能化是當前生產中使用最廣泛的技術,此類方法不僅能解放人員勞動力,降低人為失誤的概率,還能有效提高監管效率,使相關工作能夠自動完成流水作業,方便人員進行管理和控制。
第一,要進一步擴大監管規模,完成全村的供水點覆蓋。當地政府要充分挖掘供水單位的給水潛力,將管網進行延伸,使可靠水源集中連片,進而方便后續管理。第二,相關水利部門要制定完整的檢測規定,加大監管力度。例如,原有的檢測內容只是以污水、生活用水、農田灌溉水為主要測量點,加大監管力度后,相關部門要將海水、冷卻水、地下水、工業用水以及試驗用水等均劃分到檢測范圍。
檢測指標包括色度、渾濁度、臭和味、肉眼可見物、余氯以及化學需氧量等。一是色度。飲用水的色度不能超過15°。二是渾濁度。檢測人員要盡可能降低水資源中的有機物、細菌、病毒含量,并對其進行殺毒處理,使其凈化效率達到地方檢測標準。三是臭和味。水臭的原因主要是水中的有機物含量明顯超標,其內部生物活性受工業污染明顯增加。對于產生臭味的水源要加入適量的調和劑,降低其生物活性。四是肉眼可見物。肉眼可見物,即大型顆粒和懸浮物,通常以物理清除的方法對其進行處理。五是余氯。余氯是水經過消毒后產生的殘余氯化物,消毒人員除菌時要控制試劑投入量,以此降低氯化物含量。六是化學需氧量?;瘜W需氧量是指氧化劑在進行中和反應時所需的氧量,檢測人員要對相關物質進行過濾,確保檢測時不會受其影響。
要想徹底優化當前管理部門的檢測監管質量,需要從水污染產生的源頭進行根治處理。監管人員要加強水資源保護,控制水污染情況的發生。例如,在水利工程的排污口進行限制管理,禁止污水直接排入農田,并設立警示牌,以此警戒工程人員。同時,管理部門要積極宣傳用水安全教育知識,呼吁農村居民進行水資源保護,不向水源投擲垃圾、不肆意浪費水資源,加強水資源重復利用,從而提高農民的用水安全意識,為農村供水提供良好的環境。
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農村供水檢測監管存在的工作人員思想意識不足、資金投入力度不強、監管體系不健全、監管能力不高、檢測內容不具體、檢測標準不統一以及水資源保護意識不強等不足,提出提高工作人員的思想認識、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健全監管體系、增強監管能力、明確檢測內容、統一檢測標準以及加強水資源保護等強化水質檢測監管的方法,從而保障農村供水安全,使農民可以使用安全的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