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江蘇省鎮江市解放路幼兒園
環境,作為兒童活動的場所和對象,同時也是一種具有教育功能的隱性課程,在兒童的生活、游戲和學習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在課程游戲化的過程中,幼兒園基于兒童學習與發展需要,積極探索課程環境重塑和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為兒童打造溫馨自然且具美感的環境,喚起兒童對生活和自然的審美與感受。更重要的是支持兒童成為環境的創設者和主人,建立環境與課程、環境與兒童活動的聯結。
聚焦“兒童本位班級環境創設與優化”,進行持續性、沉浸式園本教研,從班級環境創設分享討論開始,到建立“建構、閱讀、美工”等六個游戲區域創設項目組,聚焦區域空間布局、環境布置呈現、工具材料投放和游戲內容四個核心問題,通過對《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中學習和孩子游戲過程持續觀察與分析,最大程度上利用有限的空間滿足孩子在班級生活活動、集體學習和區域游戲的需要,讓班級成為溫馨、美觀,又能處處展示孩子們生活印記的空間。
樓梯拐角、走廊、公共活動室等室內公共區域的創設與利用,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和更多與環境互動的機會。
1.創設與兒童聯結的樓層環境
探索以兒童為本的課程環境打造,在多功能室、走廊、樓梯等公共區域展示孩子的藝術作品以及孩子們在幼兒園課程、活動中的精彩瞬間,孩子們可以在一日生活中看到自己參與的印記并和同伴、家長交流分享。在一、二樓的樓梯拐角處打造兩個溫馨的公共閱讀空間,沙發、靠墊、一本好書,孩子們可以度過一段靜謐的閱讀時光。
2.重新規劃、打造公共活動室
重新規劃調整了畫室,進行了繪畫、塑性、顏料三個功能區的劃分和軟環境的重新布置,開辟前后兩個集中展示區用以展示孩子們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同時補充了大量藝術創作所需的美工用品,更好地滿足課程實施和幼兒學習需要。在有限的公共空間打造了三個建構活動室,其中包含一個多功能建構活動室,補充了孩子們建構所需的清水積木和輔助材料,結合建構活動展示建構主題及作品。經過調整后,各專用活動室區域更加合理、材料更加豐富,同時也更加溫馨,更加吸引孩子。
戶外,是最受兒童喜愛的場所。在更具開放性的戶外環境中,兒童更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和雙手去發現世界、認識世界,在與周圍事物的互動中充分開動心靈的機器,積累認知與情感。
1.調整與規劃戶外運動區
對園內戶外運動區進行合理規劃,將原本占據操場一角的大型運動器械拆分成兩部分,擴大并充分利用每一處可以利用的戶外場地,并通過攀爬、跳躍、奔跑、平衡的功能劃分小、中、大班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戶外活動錯時安排,保證兒童每天在園戶外運動的時間和質量。
2.打造與擴展觀賞種植區
一樓戶外花帶——草木香
兒童是自然之子,戶外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對兒童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我們在有限的戶外空間沿著圍墻用防腐木圍合了一條戶外花帶,種植不同植物50余種,春夏秋冬情態各異,形成相對獨立完整的戶外觀賞、寫生功能區。孩子們的寫生作品被制作成了花牌,附上二維碼,花帶成了孩子、老師和家長增補植物知識的資源庫。
五樓屋頂菜園——種植忙
隨著一樓花帶植物種類逐漸豐富,孩子們對植物的生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昨天媽媽帶我去開心農場種菜了,我種了青菜和櫻桃小蘿卜,不知道它們有沒有發芽。”“開心農場在哪里啊,我們也很想去。”“很遠,要開汽車去呢,如果幼兒園里也有塊地就好了,我們就可以直接種菜,還可以看著它們發芽!”大班孩子散步時的討論引發了老師的思考。
我們共同研討,將目光放到了一直空置的五樓屋頂。只有孩子、家長和老師共同參與打造的,才獨一無二,具有特殊意義。幼兒園里的廢舊家具被改造成了各式柜子、花架、小長椅,畫室里的舊畫板變身成了操作臺。我們還向家長和孩子們發出了物品征集書,共同舉行了的開園儀式,每個孩子和老師都帶來了自己喜歡的或者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自然物,鑲嵌在半干的水泥墻上,留下屬于自己的印記。
隨著孩子們不斷產生新的需求,種植的形式和種類也在繼續豐富,屋頂菜園有了水生植物區、花箱種植區、香草區、種植觀賞區、蘑菇棚、溫房等不同區域,我們也發起了“屋頂菜園”的名字征集,孩子們從生活出發想出了很多新鮮又有趣的名字。
兒童是一個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主體,他們不斷和外界發生相互作用,建構原有經驗和新經驗聯系,獲得知識和技能的發展。伴隨著課程環境優化和課程資源尤其是植物資源的補充,我們探索更符合孩子學習特點和發展需要課程內容和實施方式。
春天萬物復蘇,正是植物生長變化明顯的季節,一樓花帶和五樓頂菜園豐富而有層次的環境和植物資源的多樣性,給了孩子們更多接觸自然、感受季節特點和植物生長變化的機會。在“春天”這一主題實施之前,同一年級組的老師從幼兒園的環境和資源出發,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主題實施思路開始,對主題目標、集體教學活動、區域游戲活動、環境課程資源以及可以拓展的課程活動進行逐一審議,調整、優化和補充,為課程實施提供依據。
園本課程建構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我們嘗試從省編綜合主題課程的園本化實施切入,依托幼兒園現有的環境、資源,對集體教學活動、區域游戲活動、生活活動的內容和實施方式進行調整。老師們從孩子們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將孩子的活動和真實的環境資源聯系起來,美術區的游戲活動調整成幼兒園里春天植物的多樣化表征,建構區里孩子們共同搭建樓頂的菜園,老師和孩子們一起種植、護理、觀察、探究、寫生……建立起孩子和資源之間的聯結,將課程資源變成了課程實施的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尤其是在進行種植、觀察的過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和發現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也由此生發出了一些有趣的主題和新的學習內容。
葉子的形狀——孩子們在圖形寶寶這一主題中積累了對圖形的認知,在散步過程中,孩子們驚奇地發現一樓花帶里的葉子和花朵有很多不同的形狀,一場關于葉子形狀的探索之旅由此展開。
幼兒園里的花——春天的花有很多,幼兒園里有哪些呢?它們在哪里?叫什么名字?什么時候開花呢?開的花是什么樣子?什么顏色?可以怎么記錄下來?相機拍,畫,彩泥塑形,孩子們的表現形式豐富而又生動。
小麥生長記——菜園里多了一種植物,是青草還是韭菜?它長著長著就抽穗了,原來小麥。它長得多高呢?麥穗能長多長?每一條麥穗上會結多少粒麥子?麥子可以用來干什么?小麥生長,每一個變化都牽動著孩子們的心。
幼兒園戶外豐富的課程環境和資源,建立起了孩子和課程的聯結,給了孩子們學習與發展的更多可能,這也正是我們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重塑幼兒園課程環境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