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納入的38篇文獻中涉及的誤診原因可分為10類,誤診原因居前3位的是經驗不足、缺乏對該病的認識,未選擇特異性檢查項目,過分依賴或迷信醫技檢查結果,現具體分析如下。
1.1缺乏經驗,對宮頸癌認識不足 與婦科炎癥及良性腫瘤相比,宮頸癌的發病率較低,我國大部分的宮頸癌發病群體集中在醫療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該地區患者文化程度較低,對宮頸癌的認識程度不足,加上基層醫務人員專業知識水平不足,早期篩查宣教有限,故使得宮頸癌誤漏診率較高。
另外,對宮頸癌警惕性不高也是造成本組部分病例誤診的原因之一。從本組誤診誤治的病例中,我們不難看出,生育年齡較低的患者誤診率較高。接診年輕患者時考慮良性病變多一些,考慮惡性病變少一些,這正是不少從事婦產科專業醫師的診治誤區。近年宮頸癌年輕化已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國內外學者分析宮頸癌患病年齡的變化發現,自1984年始<40歲的宮頸癌患者所占比例升高,20~34歲的宮頸癌患者比例有上升趨勢。
1.2忽視常規檢查、過分依賴醫技檢查 臨床醫師忽視詳細詢問病史、仔細的婦科檢查,而過分依賴醫技檢查,影響了正確的診斷。宮頸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根據醫師臨床經驗,通過簡便易行的婦科檢查,肉眼觀察宮頸即可做出初步診斷,再取宮頸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即可明確診斷。B超檢查對盆腔占位性病變有較好的診斷價值,但早期宮頸癌患者子宮形態無明顯改變,B超檢查可無異常表現,若過分依賴B超檢查即可造成誤診。本組部分誤診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和盆腔炎患者即由于過分依賴B超診斷,而忽略了宮頸刮片和宮頸活檢等醫技檢查所致。
1.3未及時行宮頸、宮頸管活檢 本組部分患者早期未行活組織檢查,依據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假陰性,即誤診為慢性宮頸炎或陰道炎等疾病;本組部分誤診為子宮內膜炎和盆腔炎患者,因先予抗生素治療無效,方行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確診;術前診斷為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病伴慢性宮頸炎患者,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為巴氏分級Ⅰ~Ⅱ級,后行子宮切除術經病理檢查確診。
2.1加強培訓、提高認識 對婦科醫師進行醫療培訓,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尤其要提高基層醫務人員腫瘤診治水平。明確宮頸癌的特異性檢查,如宮頸細胞學篩查、陰道鏡、人乳頭瘤病毒檢測等,若不能確診時可以指導患者及時到上級醫院就診。
2.2詳細詢問病史,重視婦科檢查 臨床接診此類患者時應行必要的醫技檢查,綜合分析病情,以提高確診率。在患者首次就診時需要明確患者的癥狀,并通過婦科檢查發現宮頸的異常病變,甚至發現宮頸韌帶的異常,再通過宮頸活檢發現宮頸癌變。接診宮頸病變患者時要做到認真詢問病史、細心查體、診治規范化,強調在明確病理診斷的前提下進行治療,對細胞學檢查陰性或活檢未發現異常患者應重復檢查,密切追蹤。
2.3重視病理檢查及高危人群的普查 宮頸癌的確診與組織病理學檢查密切相關,注意取材必須取到可疑的組織,且需要多點取材,以防因取材不到位或取材過少造成漏診。若病理檢查發現可疑病變時,可通過多次切片或將制作好的組織切片送上級醫院檢查,杜絕病理診斷錯誤。另外,各級醫師需加強防癌意識,更新知識觀念,重視宮頸癌的普查,加強基層醫院育齡期婦女宮頸癌的宣教,認識宮頸癌早期的臨床表現。當接診接觸性出血、白帶異常、不規則大量陰道出血、月經周期異常者時,應告知及時到醫院行婦科檢查及其他醫技檢查;對有性生活或年齡在35歲以上的婦女應定期行防癌篩查,目前高危人乳頭瘤病毒檢測聯合細胞學檢查是婦科專家推薦的宮頸癌最佳篩查方法,唯此方法能走出診治誤區,減少宮頸癌的誤診和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