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姮
(上饒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西 上饒 334000)
明治時期的和服大賣場采用了商業策略,制作的一種潮流色彩,被命名為日語中的“ffiもの”,引起了人們對色彩的興趣。明治初期的和服繼承了江戶時代晚期女商人的普通服飾模式,主要是將玉原印花、刺繡、圖案、襯里等技術與素色、素絲的赤門絲(アカモンシルク)結合起來的和服;在明治中期,大部分是用化學染料來表現生動的圖案,但在日本還有一種著色方法,在日語中稱為“友禪印刷”;大昭時期的和服受到西方新藝術和裝飾藝術的影響,出現了鮮艷的色彩和圖案,至于兒童和服,也被重新制作成一款新的服裝,采用的方式類似于成人和服的染色技術和設計。這一時期服裝發生變化是因為當戰爭時期軍事裝備對于服飾要求的風格發生變化,導致服裝的改進、和服的西化等。
各民族在固有的環境中會形成固有的色彩文化,在日語中通常叫作“伝統的な色”。日本也擁有在日本列島獨特的風土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傳統色彩文化。了解日本的傳統色彩文化,掌握日本人的色彩情感,在確認日本傳統色彩固有性的同時,可以對日本服裝色彩和文化中傳統服飾在當代的傳播進行研究。為此,本研究繼先期研究后,又考察了日本近代的色彩與服飾,在關于日語的著作中,如《パイロット研究》《先導研究》《うとうとする》《打瞌睡》《日本の対応物の色と完全性》《日本對方的色彩和廉直》(李慶熙,2017年)、《日本の中世の色彩文化》《日本中世紀色彩文化》(李慶熙、金金花,2015年)、《現代日本の色文化》《日本近世顏色文化》(李京姬,2016年)、《日本の売春宿のスピーカー》《日本妓院議長》(李京姬,2011年),考察了日本近代的色彩和服飾文化,掌握了現代日本人的色彩感情和服飾文化的基礎。
明治時代(1868—1912)是著名的明治維新在長期的幕府時代結束,天皇重掌權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日本有很多知識分子到西歐留學,吸收了西歐發達的科學文化,推動了日本近代化的發展。
明治時代的文明開化,使日本傳統色彩發生了較大變化。隨著社會風氣的進一步開放,西方文化被引進并與本土文化融合產生了新的色彩。從19世紀后半期開始,西方相繼發現了化學染料和合成無機顏料,這些人造染料和顏料代替了天然染料和顏料,對日本傳統色彩也產生了影響。當時是根據新染料改換色調,例如將紫色改為紫羅蘭、紅色改為玫瑰等,從前的名稱改為西名,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西方的新色。這種新色逐漸增加,后期規模大的和服店通過商業性戰略打造了一系列新的流行預期色,令世人矚目。特別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俄日戰爭以后,出現了許多用神祇名字命名的顏色,分別代表每年流行的顏色。
與此同時,一種在日語中被稱為“レトロな鳥”(復古鳥)的顏色也被設計出來。重新審視日本的色彩體系,這種西方風格對日本本土流行色的發展具有反作用。盡管如此,江戶時代的民眾還是偏愛茶色。隨著時間的流逝,內向、保守的色彩偏好與明治時代的開放背道而馳,逐漸偏離了時尚的主流。江戶時代后期,人氣較高的顏色是日語中的“苦茶”,因其給人柔軟的感覺而深受大眾喜愛。從很多日語文獻中可以看出,明治中期流行低調沉悶的顏色[1-2]。
西方人的到來也對和服的色彩和成分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葡萄牙外套的“Jinbaori”和“Gappa”外觀,影響了和服裝飾部分風格。但是在江戶時代末期,由于開放港口的設置以及各種外國船只的通行,增加了與歐洲和美國海關接觸的機會,服飾的西化程度也變得更高。在女裝方面,女裝與洋裝的并存外觀并非只是對傳統女裝的部分改進,而是對女裝進行了很大程度的西化。此外,明治時代的服裝風格只是江戶時代的延伸,服飾圖案和樣式方面沒有出現新的技術,因此,延續了之前日本和西方風格的混合裝扮。
本研究將日本近代服飾文化的特點分為明治時代和大昭時代兩部分,考察這兩個時代日語中服飾文化的傳播。
從歐洲引進新技術是明治時代染料的最大特點,化學染料的引進早在江戶時代末期就開始了,導致在明治時代前半期出現了很多帶有以化學染料制作的傳統花紋的和服。明治時代前半期的和服與其他時期的服飾一樣,展現了前一時代后期風格的幾種特點。一種方法是繼承江戶時代后期中產階級女性的古樸風格,另一種方法則是明治時代的貧民采用一種簡單的低襯和日語中名為“Susomoyou”的下擺作為裝飾襯里。這些裝飾主要以花鳥樹木為中心,并且利用繡花進行裝飾。在江戶時代所使用的面料和工藝中,大多數傳統的景觀和花鳥圖案都得到了良好的展現,但是背景色比江戶時代要暗得多,甚至年輕女性的穿著也是如此[3-4]。
一本日語著作《江國志》中也反映了明治時代的貴族女性喜歡使用一種“古代のスケッチ”(古素描)方式對和服進行修改。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在明治時代,貴族女性擁有與男性一樣穿戴西方服飾的權利,并比原初等階級的女性更早過渡到西式服裝。另外在明治后期,這些采用化學染料做工、色彩豐富的和服也實現了普及,貴族女性傾向于選擇這種帶有“古代のスケッチ”的新型和服。在大型儀式上使用的和服仍然繼承了傳統的紋樣,例如日語中描述的“黒の裝飾綿に松と竹を塗る”(黑色的裝飾棉上畫上松樹和竹子),這樣的和服是典型的傳統和服。除了傳統和服之外,在明治時代的日常服裝中,淡藍色和灰色也依舊是主流。
從明治時代晚期到大昭時代,采用“しそむやお”(士所母堯)的形式,以西洋蘭、達利雅、郁金香等西洋畫為主題,將和服上的圖案進行了柔和的轉化,并且在大昭時代經濟繁榮的帶動下,日本也誕生了歌頌自由的大眾文化。和服上的彩色畫面也亮了不少,使用了油畫、arovo和ardeco等西方作品作為和服圖案的主題。大昭時代受到了當時巴黎萬國博覽會藝術思潮的影響,植物紋樣的和服圖案流行起來。也是到了這個時期,近代和服的新樣式才正式確立[5-6]。
日本的色彩文化和服飾文化培育在日本獨特的自然風土和社會環境中,顯示出固有的特征。理解日本的近代服飾特點不僅是理解日本,同時也是進一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契機。本研究探討了日語中傳統服飾在當代的傳播,并且對日本近代色彩文化和服飾文化的特征進行了考察。基于日語中傳統服飾文化傳播的先行研究,為后續考察日本現代的色彩和服飾文化、概括日本近現代色彩和服飾的特點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