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加恒
(開封市中心醫院內鏡診療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0)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變化,胃腸息肉的發病率也在逐年增長[1]。臨床多以內鏡手術切除治療胃腸息肉,但老年患者胃腸息肉的基底較大,且患者自身的修復及免疫功能較弱,對傳統內鏡手術治療的耐受程度較低,易出現嚴重的氧化應激反應(OS),影響患者術后康復[2]。無痛內鏡治療以痛苦小、恢復快等優勢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消化道疾病的治療當中[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無痛消化內鏡下高頻電刀手術治療老年胃腸息肉效果及對OS的影響,旨在為治療老年胃腸息肉提供更安全的參考方案。
選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開封市中心醫院收治的老年胃腸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1例。對照組男24例,女27例;年齡60~73歲,平均(64.2±2.6)歲;胃、十二指腸息肉27例,直、結腸息肉24例。觀察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61~75歲,平均(65.3±2.9)歲;胃、十二指腸息肉26例,直、結腸息肉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納入標準:①臨床癥狀及內鏡活檢結果符合胃腸息肉的診斷標準[4];②年齡≥60歲;③患者及家屬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免疫功能障礙;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③合并惡性腫瘤;④合并重要臟器疾病;⑤合并意識障礙或有精神疾病史,無法正常溝通;⑥對麻醉藥物有過敏史。
兩組患者于術前禁食10 h,腸息肉患者需進行灌腸治療。對照組行傳統消化內鏡下高頻電刀手術治療:以利多卡因對咽喉部(上消化道)或肛門(下消化道)進行局部麻醉,經口(上消化道)或肛門(下消化道)置入消化道內鏡,并于內鏡活檢孔置入高頻電刀,固定金屬圈套器,提起息肉,以高頻電刀進行息肉切除,其功率設置為30 W。切除后確認創面無出血情況后撤出手術器械。觀察組行無痛消化內鏡下高頻電刀手術治療:術前予以0.5~1.0 μg/kg芬太尼(宜昌仁福藥業,國藥準字:H2022076)及1 mg/kg丙泊酚(四川國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15)靜脈滴注麻醉,待麻醉完成后進行內鏡手術治療,手術具體方法同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均禁食24 h,之后依據患者恢復情況進流質性食物,并逐漸恢復至正常飲食。
①術中情況。記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息肉清除情況。②恢復情況。記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于術后2周復查消化內鏡,觀察手術創面愈合情況,消化道黏膜基本修復或創面已達到瘢痕期視為創面已愈合,并于術后3個月復查消化內鏡,觀察是否有息肉復發。③OS指標。術前及術后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應用ELISA法測定患者血清五羥色胺(5-HT)水平,應用化學比色法測定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水平。④并發癥。記錄術中及術后3個月內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且手術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情況及腸鳴音恢復時間比較
兩組息肉一次性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周,觀察組創面愈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息肉清除率及術后創面恢復情況比較(n,%)
術后,兩組患者5-HT水平較術前均有升高,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GSH-Px水平較術前均降低,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OS指標比較
術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復發率5.88%與對照組患者復發率15.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及術后3個月內,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胃腸功能減退及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均可引起老年人胃腸黏膜炎癥,黏膜上皮突起形成胃腸息肉[5]。早期胃腸息肉患者癥狀多不明顯,但隨著疾病的發展出血及癌變的可能會明顯升高,因而早期行手術切除能有效降低患者出現消化道嚴重疾病的風險[6]。由于老年人機體各項功能均有衰退,對常規的消化內鏡下高頻電切手術治療耐受性較差、OS明顯、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而對傳統消化內鏡手術的優化改良是臨床治療老年胃腸息肉的主要探索方向。梁超等[7]指出,無痛消化內鏡可廣泛用于消化系統疾病治療。此次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一次性息肉清除率較高,且復發率較低,療效顯著。
傳統消化內鏡下高頻電刀手術中患者多處于意識清醒的狀態,內鏡置入及高頻電刀切除息肉的過程中患者均會有明顯的疼痛感,加重其緊張情緒,導致胃腸蠕動明顯增加,對手術操作造成較大影響[8-9]。同時,過于活躍的胃腸蠕動也會延緩手術創面的愈合,延長患者的恢復進程。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創面愈合率也遠高于對照組,說明無痛消化內鏡下高頻電刀手術較常規手術更易操作,對患者的損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無痛消化內鏡下高頻電刀手術在術前應用芬太尼及丙泊酚,能快速起到鎮靜催眠功效,避免因疼痛及情緒作用引起過快的胃腸蠕動,降低手術的操作難度,同時也為創面的止血愈合提供良好的腸道條件[10-11]。
OS是外科手術中較常見的問題,手術過程中對機體造成的炎癥損傷以及患者持續的精神緊張均能引起患者嚴重的OS,較高的應激水平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的發生[12]。5-HT和GSH-Px的水平均能反應機體OS的情況,在OS狀態下,5-HT分泌明顯升高,以促進去甲腎上腺素等應激激素生成;而GSH-Px作為過氧化物分解酶在OS狀態下大量消耗以防止細胞膜結構損害[13]。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5-HT水平低于對照組,且GSH-Px水平遠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無痛消化內鏡手術較常規內鏡手術而言引起的OS程度更小,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其主要原因也與芬太尼及丙泊酚的鎮靜催眠作用相關,這一結果與沈璐[14]的臨床研究相印證。
綜上所述,無痛消化內鏡下高頻電刀手術治療老年胃腸息肉的效果顯著,且較常規內鏡手術更易操作,能極大程度縮短患者恢復進程,同時患者的OS更小,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安全性較高,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