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吉林:撫松縣實驗學校)
近年來,我國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許多學校和教師也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進行了積極的改革,以使教學過程更加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尤其是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由于數學學科對于學生的當下和未來的學習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更應該著重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當然,從目前的教學實際看,教師應該更多地讓學生掌握獨立學習的能力,以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獨立學習是教育現代化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這需要教師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積極的優化。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只是充當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于被動地位。這種被動學習的過程,對學生來說過于低效,教師也很難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鑒于此,教師應該更多地讓學生進行獨立學習,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以此為基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本文就培養小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策略進行探究。
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具有其他年齡段所不具備的特點,比如,他們更加好動,并且對那些新奇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探知欲。這時,如果教師能夠為學生的成長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引導學生對所接觸到的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為此,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努力營造符合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目標的學習環境,以增強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比如,教師在進行《100 以內的加減法》一課教學時,就可以以一些生活化的實例為引導,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一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需要用到加減法的場景.以“菜市場買菜”為例,教師可以出示一幅買菜的圖片,以及幾種蔬菜的價格,然后給出幾個數據。如,“已知芹菜2 元一斤,菜花3 元一斤,買一斤芹菜和一斤菜花需要多少錢?”在讓學生解答這一題目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定的思路,然后讓學生嘗試自己去解決這一問題。如此,既鍛煉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又促進了學生對所學習內容的理解。
要引導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教師可以采取提問的方式來引發學生的課堂思考,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學習。提問式教學的方式,能夠打破傳統教育的弊端,將學生真正擺在學習主體的位置上,讓學生真正獲得足夠的課堂參與感,并且投身到課堂學習環節中,促進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的提高。
比如,教師在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一課的教學時,由于大多數學生對幾何的內容相對陌生,而且許多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幾何的知識,空間思維能力較差。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很難真正理解所學習的內容。對此,教師就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展示的圖形有幾個角幾個邊?各自有什么特征?”緊接著,教師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學生在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時,就能對所接觸到的內容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這種問題引導的教學模式,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課堂探究意識,促進學生對所學習內容進行獨立思考。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又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充滿趣味性的學習內容往往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著重提高自身的教學趣味性,并且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一些趣味故事的內容,以更好地吸引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從網絡上尋找一些輔助教學的小故事,也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內容去自行編撰,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
比如,教師在進行《分數》一課教學時,就可以引入一個“八戒分餅”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知識。“一天,悟空化緣化到一塊餅,師徒四人分而食之。本來,師徒一共四人,將這塊餅分成四份就好,但是八戒說自己能吃,想要多吃一塊,于是悟空提出一個意見,將餅分成八份,給八戒兩份就可以。”在講述完這個故事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思考,八戒有沒有多吃到餅,進而引出分數的概念。在課堂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個故事進行反思,進而掌握分數化簡的方法。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該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進一步的反思,并促進自身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在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對所接觸到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