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寧中學 張 洋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面對生活中的問題,有人說,我們往往不怕沒有答案,怕的是到處都是答案。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 字。
題目來源:2021 屆上海崇明區高三語文二模作文題。

圖/視覺中國
學生甲:
看如何理解答案。如果把答案看成是對一般問題的結論,那么有很多種答案再正常不過,本來答案就可以是五花八門的。按理說我們應該樂見各種不一樣的答案,如果一定要說“怕”,那應該是怕“選擇困難”這件事吧。所以我認為這則材料的立意可以是“面對眾多答案,我們應該善于抉擇”。
學生乙:
“到處都是答案”并不是說一個問題有多個答案,如果將前面的“沒有答案”放在一起理解,應該指的是某個問題對應某個答案,每個問題都有了對應的答案。從一個問題擴展到所有問題,由點到面強調了這種現象的普遍性。
學生丙:
不管是一個問題對應一個答案,還是一個問題對應多個答案,你們兩個都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了“答案”上面,我更關注的是面對“問題”的“答案”,我們為什么會“不怕”或者“怕”呢?
學生?。?/p>
“答案”不一定全都是正確的,看到每一個答案都認為是正確的,很容易上當受騙,這就是“怕”的原因。至于“不怕”是因為可以根據自己的思考,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是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更接近事實的真相吧。
張老師:
甲同學認為如果處處都是答案,那會因此而帶來選擇上面的障礙,所以以“面對眾多答案,我們應該善于抉擇”為作文立意。針對“怕的是到處都是答案”這一句話,上面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將丙同學所提醒的“不怕”或者“怕”連在一起加以解讀,我們就會發現以“抉擇”為作文立意是不準確的,偏離了作文題意。丁同學在前面幾位同學的基礎上,綜合“問題”“答案”“不怕”“怕”等諸多要素,既關注到了“怕”的原因,也關注到了“不怕”的原因,認為如果都是答案“很容易上當受騙”,因為“答案”并不一定是正確的,進而強調“獨立思考”的重要性。這個解讀符合題意,立意準確。稍微需要補充的是,即使“答案”都是正確的,一味地相信答案,也會“怕”自己變得依賴與盲從。

理解這個作文題目的關鍵,是如何解讀“不怕沒有答案,怕的是到處都是答案”這句話。
“不怕沒有答案”,是因為我們可以自己去尋找答案,在尋找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會認識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養成主動探索、自主思考的習慣。
“怕的是到處都是答案”,可能存在兩個原因。首先,“答案”并非一定是正確的,如果這個所謂的“答案”是錯誤的,我們不加思考地盲目接受,勢必會給問題的解決帶來新的困難。這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其次,即使“答案”是正確的,是前人正確經驗的總結,但是我們如果習慣于接受已有的“答案”,而放棄了自己探究的過程,久而久之可能會形成依賴的惡習,最終成為一個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綜合以上分析,本題可以如下立意: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問題,以自己的獨立思考去尋找問題的解決之法。沒有答案,我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尋找答案;面對已有的“答案”,我們需要獨立思考,并做出理性的判斷,用自己的智慧去構建屬于自己的“答案”。
如果我們將作文的寫作視為與潛在讀者的交流,而非簡單的個人觀點表達,也許會讓我們的寫作過程變得順暢起來,這就是“交際語境寫作”的方法。榮維東在《交際語境寫作》一書中說,“所謂交際語境寫作,是指為達成特定交際目的,針對某個話題、面向明確或潛在的讀者進行的意義建構和書面交流”。
我們借鑒“交際語境寫作”的方法,在寫作過程中按照“確定語境”“關聯想象”“賦形示意”“修改發布”四個步驟,嘗試完成本篇作文的寫作。
第一步,確定語境:明確我們的文章是寫給誰看,寫什么,出于什么目的而寫。
1.我的讀者是誰?
這篇作文的題干部分并無明確的交流對象,這就需要我們在寫作之初,自己選擇一個交流的對象。可以是老師、父母,也可以是同學,我們暫定以“同學”作為交流對象。
2.我要和“同學”談什么?
他不明白“不怕沒有答案,怕的是到處都是答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們首先要為其解答這句話的含義,即“為什么”;其次還要進一步向“同學”闡述應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策略,即“怎么辦”。
3.要達到什么目的?
首先是“同學”認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然后引導“同學”明白我的思想,要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要有擺脫依賴心理、嘗試自主探索的魄力。
第二步,關聯想象:圍繞“獨立思考與判斷”這一話題搜索自己的全部積累,可以是當下生活中遇到的現象,也可以是過往閱讀中所獲得的間接信息。一切與此話題相關的內容,都可以納入我們的關聯想象,并做好簡單的記錄??梢詮囊韵聨追矫孢M行“地毯式”的搜索——
1.立足當下,發現身邊的相關信息。
無處不在的假新聞,諸如“十萬只浙江鴨子出征巴基斯坦滅蝗”等,家庭群里層出不窮的養生妙招,諸如“O 型血要少吃谷物,A 型血要少吃肉”等,總是可以讓某些人深信不疑。再有就是對公共事件的評價,有些人很容易被網絡情緒所裹挾,成為鍵盤上的“憤青”。
2.回憶過去,抽調積累素材。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胡適說“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牛頓說“思索,繼續不斷的思索,以待天曙,漸近乃見光明”。以上均為古往今來與“獨立之思”相關的名言警句。
第三步,賦形示意:此時需要一個思維導圖將前面“關聯想象”中有價值的東西選出來,以一定的順序呈現出來。可以是放射狀、魚骨形、并列小標題、現象—原理—應用等結構的思維導圖。
本文的寫作字數要求為不少于800字,結構無須過于復雜,可以按照“引出問題”“分析原因”“提出策略”三個方面來組織全文。
1.引出問題。
相較于古代社會,處于信息時代的我們,通過網絡等渠道可以很容易獲得各種各樣的“答案”。容易獲得答案既有利也有弊,引出觀點“不怕沒有答案,怕的是到處都是答案”。
2.分析原因。
沒有答案,會刺激一個人投身于探索答案的過程中,所以沒有答案并不可怕;如果每一個問題都不是問題,答案都已經為我們準備好,在享受便捷的同時,我們會逐漸喪失獨立思考和正確判斷的能力,同時誰也沒有辦法保證獲得的“答案”永遠是正確的,所以我們“怕的是到處都是答案”。
3.提出策略。
在沒有現成答案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智慧去探尋問題的解決方法。不輕易接受現有結論,綜合各方已知信息,以自己的獨立思考探究屬于自己的結論。如果自己獲得的結論與已知結論一致,那說明自己的結論正確;如果自己推導出的結論與已知結論不一致,以自己的結論作為下一步行動的依據。
第四步,修改發布:重新審視寫給誰看,寫什么,出于什么目的而寫。對已經完成的作品進行修改,并最終完成作文發布,讀給身邊的同學聽,也讀給自己聽,也許會聽出更多的“答案”,此時,又該考驗你的“判斷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