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偉,邢增招,吳 淼
(1.自然資源部海南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海南 海口 570203)
生態保護紅線是在生態空間范圍內的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且必須強制性嚴格保護的區域,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命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1],是針對我國國土開發和生態保護的復雜關系,繼承和創新提出的一種 新型區域生態管控制度,已成為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2]。中辦、國辦于2017年2月印發的《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對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要求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保障和維護生態功能為主線,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的要求,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確保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3-4]。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對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隨著遙感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光譜和多時相遙感影像數據為自然資源動態監測提供了豐富的信息[5];而針對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的管控要求,遙感技術所特有的宏觀、快捷、動態、連續等技術特點,能成為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監管的“天眼”,為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監管提供最直觀、最客觀、最宏觀、最準確的技術 支撐[6]。
動態監測體系既要體現科學性和系統性,又要立足當前管理實際,具有繼承性和可操作性,從而保持現有工作和管理政策的連續、穩定與銜接,特別是要以問題為導向,著重解決目前監測體系分類標準概念不統一、內容交叉、指標矛盾的問題。監測指標應重點關注人類活動影響導致的資源變化,以實現“早發現、早制止、嚴打擊”,同時為科學決策和嚴格管理提供基礎支撐和數據保障。
桂德竹[7]等分析了自然資源管理內涵,結合《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綱要》中有關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的任務布局,提出了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在自然資源管理中的相關任務建議。牛志春[8]等從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監管需求出發,利用遙感技術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監測方法,對江蘇省鹽城沿海地區2012-2013年各類型生態保護紅線區域生態環境變化進行了評價。張鵬[9]等利用北京二號高分辨率遙感影像開展了生態紅線區地表覆蓋精細分類與綜合分析。趙聰蛟[10]等研究了當前以海洋水質浮標、海洋水文氣象浮標、波浪浮標、潮位站(驗潮井)、高頻地波雷達、Argo浮標等為主的海洋環境在線監測和海洋遙感監測技術手段;并從構建“岸—海—島”、“天空—海面—海底”、“點—線—面—層”立體化、全方位、實時監測系統,推進在線監測關鍵技術攻關與配套服務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展望。溫偉[11]等針對海南海岸帶的復雜情況,提出了海南海岸帶動態監測的指標體系。上述研究對生態保護紅線監測具有指導和借鑒 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態保護紅線監測體系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生態環境部于2020年6月發布了《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和《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的指標類別、監測內容、監測指標和監測頻次。海南省作為生態環境部欽點的生態紅線劃定和管控全國試點省份,建立了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制度,制訂了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準入負面清單、生態補償、績效考核等制度,使生態保護紅線不僅落在規劃地圖上,還真正落到了具體的地塊區域內;但要滿足海南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精細化需求,還需結合海南省的具體情況,構建海南生態紅線動態監測的指標體系。
生態保護紅線動態監測指標體系的構建應綜合考慮以下內容[12]:
1)科學性。指標體系的設計應符合客觀實際,目的明確,且能滿足相關行業部門的管理和應用需求。
2)系統性。所選指標應是一個具有層次性和內在聯系的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存在。
3)規范性。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是一項長期性工作,獲取的數據和資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具有可比性,因此其內容和方法等必須做到規范統一。
4)層次性。監測指標的選取應根據監測對象級別的不同而有所調整,既具有宏觀指導意義,又能體現不同尺度對象的針對性。
5)可延續性。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考慮事物或概念以及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其可增加也可拓展和延續。
6)兼容性。考慮相關分類體系間的協調一致性,滿足系統間的信息交換需求。
7)可操作性。指標除簡明實用外,還需考慮其數據來源,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料、數據以及相關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在遵循科學規律的前提下,盡可能地采用現有指標體系進行改進,充分利用現有的RS、GIS等技術手段可提取的資料,以保證評估指標體系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生態保護紅線監測是一項正在發展、逐步完善的工作,其指標體系的建立尚未完全成熟,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必將對該項工作提出更新更多的需求。因此,本文結合了生態環境部于2020年6月發布的《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評估技術指南》(征求意見稿),2017年海南省生態紅線保護專項督查工作內容,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區的準入清單、負面清單、管控規則等要求,以及《海南省總體規劃2015-2030》對生態空間提出的管控措施與剛性約束指標,從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和監測應用角度出發,構建了一套面向海南生態保護紅線的動態監測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該指標體系既考慮了監測內容的完整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又考慮了生態保護紅線動態監測的長期性、周期性和綜合性。

圖1 海南生態保護紅線動態監測指標體系
2.3.1 保護面積、用地性質和生態功能的指標選取
我國生態環境總體仍較脆弱,生態安全形勢十分嚴峻,生態保護紅線成為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同時,生態保護紅線具有系統完整性、強制約束性、協同增效性、動態平衡性和操作可達性等特征,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評估生態保護紅線的重要原則為確保面積不減、功能不降、性質不改。結合上述因素,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比、人類活動影響面積、自然生態用地面積及其變化情況、生態修復、重要生物物種保護等成為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的重要指標,其中人類活動影響面積又是指標體系中的重中之重,需根據空間尺度、地理環境、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現有研究基礎等因素綜合考慮。基于此,本文明確了海南省人類活動影響面積監測的內容和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人類活動影響面積監測內容與指標
2.3.2 管理能力的指標選取
管理能力是指管理部門對于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能力。嚴守紅線不僅要強化生態保護紅線意識,還需按照“事前嚴防、事中嚴管、事后嚴懲”的全過程監管思路健全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機制。同時,還需加強政府、公眾聯動,形成公共治理結構機制,著力健全社會公眾參與機制,定期發布生態保護紅線相關信息,暢通生態保護紅線損害行為舉報渠道,推動形成全民參與、全社會共同保護的良好格局。因此,本文選取生態保護紅線制度與落實、公眾滿意度、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事件等管理能力作為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的重要指標。
2.3.3 環境質量的指標選取
關于環境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劃定了“三條紅線”: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要嚴格遵守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只有將當前的環境質量作為劃定紅線的基本起點,才能避免經濟社會發展決策對生態環境造成進一步破壞,進而推動各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良好生態環境。因此,本文將水環境質量、空氣環境質量和土壤環境質量作為海南生態保護紅線動態監測的自選指標。
生態保護紅線動態監測指標體系的確定要因地而異,適合海南省的生態保護紅線區動態監測指標體系需根據海南省的生態環境、經濟社會、資源開發利用等條件,結合海南省現有的數據基礎、標準規范以及現行政策體制等,綜合考慮其可行性和現實意義。本文對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動態監測指標體系進行了進一步評估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該指標體系具有監測可行性和可評價性,能為海南生態保護紅線動態監測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思路。

表2 海南生態保護紅線動態監測指標體系綜合分析
針對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空間分布和管控要求等特點,以及其復雜性和精細化管控需求,本文提出了海南生態保護紅線動態監測指標體系。該指標系統綜合考慮了地理國情監測、海南省總體規劃、生態保護紅線監測等內容,對海南省生態保護紅線的管理和保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