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玉勝(河南省漯河市):用“家規”懲戒員工的前提是合法。不久前,發生了一起“穿短褲上班被開除后員工狀告公司”的事。法院審理認為,公司未提交證據證明其規章制度的合法性,故支持了員工的主張。《勞動合同法》規定,企業有權制定“家規”,這既是企業應有的法律責任,也是實現規范化管理和用工自主權的重要方式和依據。然而,“家規”之上是法規,企業并非獨立王國,法律是企業規章制度制定、成立和生效的基礎。現實中有許多奇葩“家規”,大多表現為對員工懲戒“太隨意”“太過分”,用人單位隨便一說就可成為“罰則”。更有甚者,有的企業員工因業績未完成遭到輪流掌摑、被澆冷水等,不僅不道德,更涉嫌違法甚至犯罪。企業“家規”任性,不僅緣于法律意識淡漠,更有“我的企業我做主,錯把員工當家奴”的認知誤區和恃權傲慢。企業員工和用人單位都是受法律保護的平等個體,勞動者的人格尊嚴和勞動權利理應得到尊重與保障。抵制不當“家規”,需要企業有依法辦事的自重自律,也需要勞動監察部門依法履職、從嚴執法,更需要受侵害員工勇敢說“不”和較真維權。
鄭桂靈(河南省漯河市):自助餐防浪費收押金對嗎?去吃自助餐,進店消費時被告知除餐費外還要支付100元押金,若沒有浪費,押金在用餐后返還。此事的合法性受到消費者質疑。自助餐是一種由客人隨意取食的消費方式,由于顧客交了錢就可“放開肚皮吃”,極易讓人滋生“必須吃回本”的消費心態,這使自助餐成為飯菜浪費的“重災區”。應該承認,店家此舉既有管理無奈的因素,也有倒逼節約的考量,而且押金只是“暫收款”,既非多收費也非濫罰款,現行法律也沒有明文規定禁止商家收取押金,似乎無可厚非。其實不然,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潛在風險。比如,在消費前無差別收取押金,難脫商家對消費者“有錯推定”嫌疑;裁決權掌握在商家手里,“浪費”缺乏科學的量化標準,難以作出公正裁決;押金有處罰性質,在法無授權的情形下,商家若將押金扣作對浪費的罰款,缺乏相應法律依據;被收取押金可能讓消費者不悅,給商家爭取“回頭客”增加難度。其實,商家完全可以改換思路,如常熟市一家自助火鍋店,以“每人獎勵8元代金券”鼓勵光盤,就收到良好效果。這種正向激勵辦法,可以變被動為主動、變“自助”為“自覺”,引導和培養顧客的節約觀念。
李英鋒(河北省灤南縣):企業“家規”怎樣才能合法?要想企業“家規”合法,其在內容和程序兩方面都須受到法律制約。在內容方面,企業規章制度不得含有法律明令禁止或沒有法律授權的內容。比如,《勞動法》對用人單位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勞動者以及強迫勞動等行為明確說“不”,企業規章制度就不允許存在直接或變相侮辱、體罰勞動者等情節。又如,法律和企業規章制度的執行都需要對接公序良俗和人性需求,但一些企業對勞動者處理父母后事、參加子女婚禮、看望陪護重病親友等事由設定過高的請假門檻,沒有考量最基本的道德、民俗和人性,就違背了“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這一法律宗旨。此外,有的企業規章制度“伸手過長”,對勞動者拒絕參加公司聚會、購買某種品牌的商品等私生活進行干預,就明顯超出了法律邊界。在程序方面,企業在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時,應經職代會或全體職工討論,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但不少企業卻是“一言堂”,也未按要求公示或告知勞動者,這類在程序上違法的規章制度,在法律效力上是值得懷疑的。
責任編輯:黃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