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芝
2019年4月,寧海在全省率先啟動“藝術振興鄉村”計劃,以藝術家駐村激發村民參與鄉村共建的內生活力,探索出一條既“富腦袋”又“富口袋”的藝術振興鄉村之路,至今已有14個鄉鎮的19個村進行了藝術改造。然而幾年過去,小村們開始面臨新的困惑:如何將豐富多元的鄉村藝術資源轉化成產業資本?
產業發展動態頻頻,是眾多藝術村投石問路的轉型之舉。如今,以漲坑村、毛洋村等為代表的寧海新晉藝術村,正在探索一條迭代升級的鄉建之路。
“功夫漲坑”:整村IP化帶來“大流量”
“英雄來自何方,請自報家門!”“我們俠義俱樂部的詠春拳,要挑戰漲坑小洪拳!”6月12日,一場匯集了500多人的鄉村武林大會,在寧海縣大佳何鎮漲坑村拉開帷幕。村民自己動手搭建的“武林擂臺”上,各路高手紛紛上臺“攻擂”,幾番對決,酣暢淋漓。此前,他們通過網絡和線下走訪廣發“英雄帖”,走紅網絡的98歲“功夫奶奶”張和仙,也被邀請“重出江湖”。
擁有600多年歷史的漲坑村是名副其實的武術村。據村黨支部書記林偉軍介紹,村里的絕學“小洪拳”和“壘地獅”傳承自南少林,1800多位村民幾乎人人舞獅習拳。但在此之前,武術只是村民強身健體的愛好和傳統,從未有人想過一個“武”字還能推動村莊發展。今年5月26日,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陳慶軍帶著團隊走進漲坑,在深入了解村莊情況后,一個“功夫漲坑”的概念在他的腦海中逐漸成形。“數百年歷史的武術文化與村民的傳統手藝相結合,可以運用到村莊改造提升、產業植入等各個環節。”
“用藝術為鄉村振興賦能,并不是簡單地教村民玩藝術,更重要的是挖掘產業。像上海金山的村莊變了模樣,云南鹽津的山泉水走出了大山,貴州非遺繡品來到了進博會,都是在用藝術打通特色資源和產業間的通道,真正給鄉村帶去發展的動能。”陳慶軍說,這些年,東華大學團隊一直嘗試用藝術和設計的專業優勢,為鄉村地區發展帶去青年的智慧和活力。
“我的構想是,打造出‘功夫漲坑這樣一個IP,并圍繞這個IP把漲坑建設成一個能為游客帶來沉浸式旅游體驗的村子。在這里,有體驗、有場景,還有服務和產品。以功夫為主題,我們可以做餐廳、酒坊以及各種手工藝衍生品。通過推出一系列旅游產品,把游客吸引到漲坑來。”陳慶軍說。
消息一出,村民沸騰了。一時間,這個小村成了村民的秀場。村民胡寧華拿出壓箱底的釀酒功夫,摩拳擦掌準備打造一個“功夫酒坊”;68歲的林進華憑借自己的雕刻本領,花了2個多月時間完成一條騰云駕霧、栩栩如生的青龍,并著手準備雕刻一些有武俠元素的手辦。此外,木作高手林君華、老篾匠林寒水等一個個身懷才藝的村民讓陳慶軍對推進“功夫漲坑”藝術振興鄉村行動充滿了信心。
對接產業,帶動全村共同富裕是藝術駐村的最終目的。陳慶軍和他的團隊駐村后,一直在尋找更多可以轉化為產業的基礎,從一開始,他就把深度植入產業放在重要位置。在為期18天駐村的日子里,陳慶軍團隊和村民聚焦產業提升,一起打造了12個節點,這其中包括了四大功夫主題場景節點、八個功夫產業微改造點。“所謂‘節點,可以是樓房外立面上的一幅裝飾畫,可以是村子里的一處小景觀,亦可以是開在村民自己家里的特色小鋪,只要圍繞‘功夫漲坑這一IP,形式不一而足。”陳慶軍說。
隨著“功夫漲坑”藝術IP知名度的不斷提高,這個平時少有人關注的小村莊不僅吸引了游客前來打卡游玩,還吸引了企業進村“種”產業。“我們幾家都是做戶外體育用品的,比如登山杖,戶外露營炊具、太陽傘等,都與漲坑村提倡的功夫、健康中國、全民健身運動等大主題在一定程度上有契合點。”青年企業家郭海濤經營著一家戶外炊具品牌公司,在國內有一定的知名度,在他看來,未來鄉村更是一個營銷大平臺,想在鄉村尋求文創研發方面的機會。
“企業的新品發布會可以開到田間地頭,我們的登山杖也可以和漲坑村將來的登山步道結合起來。把產品植入鄉村,把鄉村變成一個大秀場、大賣場。”寧海興達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的胡金學也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武林大會當天,村民還自發舉辦了展會,現場展示、售賣自創的十八般兵器創意玩具等。后期,陳慶軍團隊還會和村里持續開發出“功夫漲坑”體驗套餐。比如,印制武狀元挑戰體驗券,設立鄉村武林榜等,吸引更多游客到村莊游玩、消費,以此帶動漲坑村農特產品、手工藝品等的銷售。
“文藝毛洋”:瞄準幸福經濟,打造婚慶全產業鏈
這邊,漲坑村的“真功夫”切磋正酣,另一邊,“文藝范”十足的毛洋村正在醞釀打造以婚慶為主題的藝術村莊,通過植入傳統婚嫁文化,從產業入手,進而輻射整個“石門藝術谷”,形成婚慶產業帶。
“以毛洋婚慶主題藝術村為起點,以愛情主題慢行步道為線,串聯起整條石門愛情主題藝術谷的打造。”8月1日上午,在寧海縣大佳何鎮毛洋村的婚慶產業對接會上,駐村藝術家、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東峰拋出了他的駐村創意,印時光文化傳媒、晨旭婚慶、雄澤影視、瑞佑文化傳媒等本土婚慶公司和企業紛紛伸出“橄欖枝”,爭相“搶單”。
在劉東峰的駐村方案里,“愛在毛洋,情定石門”是整個藝術駐村的主題,村里的古宅片區是婚慶儀式、婚俗體驗空間的不二之選,由19棵古樹組成的古樹群,則被打造成祈福許愿的“百年情樹”節點,分為求緣、連理、海枯石爛等區域,以滿足不同人群的祈福需要。在節點打造完成后,駐村團隊和簽約婚慶公司聯合發起倡議,在古樹群、古宅、“愛情長廊”三個節點,為金婚伉儷補拍結婚紀念照。
企業紛紛表達合作意愿,情感專家也為村莊出謀劃策。“把游客引來并留在村里消費,互動體驗很重要。圍繞愛情主題,劉教授團隊可以指導村民一起打造一個村里的‘解憂雜貨鋪,讓游客用書信的方式與情感專家進行交流,用慢時光把感情沉淀、把游客留住。”共青團浙江省委親青戀專家紅娘、資深婚戀專家葛政有意向把自己的婚戀工作室落戶到毛洋村,同時他建議充分開發老宅功能,實景打造“劇本殺”,通過沉浸式的劇情增強游客體驗感。
此外還有再現傳統婚宴菜肴的“佳和喜宴”驚艷亮相。“良辰美景”“濃情蜜意”“白頭偕老”……一道道寓意美好的佳肴讓人垂涎欲滴,創新研發的喜宴美食獲得游客一致好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結婚喜歡復古,騎馬坐轎,十里紅妝,毛洋村的‘佳和喜宴非常應景且有創意。”前來體驗的村民袁旭民說,村里還在不斷進行藝術提升,以后拍婚紗照、訂酒席都可以在村里一條龍完成。
“接下去,我們會開發更多的攝影服務項目,最大化發揮毛洋村婚慶主題效應,引入更多婚慶產業。”劉東峰表示,希望通過藝術激發,將體驗、研學、文化、商業等融合到村子里來,不斷完善婚慶產業鏈,讓產業精準先行,推動鄉村振興,最終促進共同富裕。
“我們將發揮村莊、駐村團隊、婚慶企業等多方資源優勢,建立新人婚慶引流服務合作機制,從毛洋村婚慶主題‘總部經濟概念入手,輻射整個石門藝術谷,形成婚慶產業帶。”劉東峰計劃將村外環線的田野空間“花田喜事”節點,打造成中西婚慶攝影的打卡點,草地婚禮“愛情廣場”,田野婚慶體驗、賞玩、攝影、慶典基地等,以最大程度契合婚慶企業營利模式。
以藝術激活農民改造鄉村的內生動力,是兩年前寧海探索出的藝術振興鄉村的新路子,成功喚醒了很多鄉村的“沉睡資源”,推動了村莊發展。但是單純的藝術改造,在后期也遇到了村莊發展動能不足的瓶頸。當下,在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背景下,寧海縣藝術振興鄉村也面臨更高的挑戰。“挖掘村莊IP,產業精準先行,大大縮短產業培育的時間,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這是我們對藝術振興鄉村行動的新探索。”寧海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責任編輯:謝 霞